《称象》教学一得
田美琴
《称象》一课,通过描写年仅七岁的曹冲巧妙地称出了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只有多动脑筋思考,才能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将知识灵活运用。虽然这个故事学生大多耳熟能详,但对于曹冲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好办法?办法好在哪里?学生未必真正了解,而这也正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重、难点,我在备课时,将重点放在第四小节,理解称象方法的巧妙之处。
我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加了一个问题“曹冲是借鉴了官员们的方法想出称象办法的。你能说出他的办法和官员们的办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同学们立刻投入到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很快有人说:“他根据造大秤这个办法把船当成了大秤!”马上有人补充道:“没有人提得起大秤,他就让水来托住船。”我听学生回答到了点上,补充说:“对,他利用了水的浮力!”这时的课堂上,学生们只能想到这些了,我又引导他们思考:“还有其他的吗?”教室经过了几秒钟的安静后,又从角落里传出了:“他用石头代替了大象的重量。”虽然这个声音是那么不肯定,但是我知道她的答案正是这个问题的关键。我马上说:“你真是太聪明了,一下子就想出了这么难的问题。曹冲正是用石头代替了大象的重量。”学生们豁然开朗。我又告诉他们:“说曹冲聪明是因为他会从别人的方法中得到启发。”这时,我又追问了一个问题:“你要是曹冲,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这一下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讨论达到了最高潮。“我可以不装石头,石头需要士兵们一块一块地抬到船上,再一块一块地称,真辛苦!我用士兵来代替石头称象。一名士兵的体重只有一百多斤,只要每个士兵称出自己的体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知道大象有多重了。这样称不是更快更容易吗?”说得真不错!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顿时,“有的说可以用粮食代替大象的重量!”“有的说称石头也可以,不过要用起重机吊石头”;“有的说把称石头换成称猪、羊等动物”。“只要是比较沉,又容易计算重量的东西都可以。”这是我班一个较灵活的学生说出的答案。“对,你很有概括性。”我表扬了他。 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曾经在书上看到过一种地秤,连汽车的重量都能称出来。我们也可以把大象赶上去。”学生的答案是对的,只是他没有考虑当时还没有地秤,他没有一味地从别人已经想好的思维角度出发,而是想另辟蹊径。我在一旁微笑着,欣赏着学生们的畅所欲言,关注着他们的问题意识。这不正是学生发散思维之后得到的成果吗?就这样,我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把课堂时间“放手”给了学生,让他们把自己真实的想法畅快地说了出来。
我想,要是当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恐怕学生不会对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重量的这个问题掌握得这么牢固。也正是我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去探究更多的称象的方法,使学生局限在一点上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使他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答案的丰富超出了我的想像。尽管学生的创新求异有时是不成熟的,或是可笑的,但是我们要通过正确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地运用大脑去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被释放出来。我觉得很多时候,教学中一个简单的设计就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我们要多给予学生掌声与喝彩,少责难与批评,使学生成为勇于尝试,敢于探索的人才。
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