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学生成长
我校现有数学教师6人,教师结构是老中青结合。作为学校的重点建设学科,本着“教师成长、学生成材、学校发展”的理念,在校本研训、课题研究、文化建设等方面走在学校其他学科的前沿。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谈一些想法。
一、关于教师发展
我校的校本教研是以我校教师自身条件为基础,改善、提高学校数学教学质量为宗旨,有计划地开展数学教师培训活动。
组内培训一:理论基础学习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我校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断更新。但是,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不断学习、实践和内化对于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落实二期课改的精神,我们数学教研组利用教研活动的机会,定期组织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系统地学习了《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并落实于实践之中,开展了“对《课堂教学改进意见》的解读与实践”主题教研活动,聘请专家专门为数学教师开设讲座;由学校骨干教师宣讲教学思想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帮助教师们储备了小学阶段常见应用题类型、小学阶段涉及到的数学思想、常见的情景导入等专业知识。全组教师分别以“合理制定教学目标”、“科学处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注重练习的有效性”等方面为切入点,进行详细的解读和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习,全体数学教师进一步地改进和优化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组内培训二:分层培养教师
我们教研组中有经验丰富的教师,也有刚毕业的师范生和转学科的教师,根据教学不同的对象我们有不同的要求:针对青年教师和转学科教师,要求在设计教案时各环节之间要有过渡语言,根据《教后10记》开展及时展开课后反思,做到一课一反思,每周一篇300字的反思,力求在教学策略和方法等方面总结出有效的实践经验,每周听带教教师一节课,平时多观摩优质录像课,从自己的角度去评课,然后观看专家的点评,最后再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通过这样实实在在的活动,使我们的年轻教师掌握了一节好课的主要流程,也使他们在短短一学期内就步入了正轨。
组内培训三:教研组重建设
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是教研组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每位教师通过组员帮助和自身努力,课堂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学校规定研究课要有一定的研究主题,由备课组长将研究课的研究目标提前一周公开挂在校园网上,第一位上课的教师围绕研究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提前一周挂网,并开展课堂教学,第二位教师修改教学设计,提前于开课两天挂网;让教研组教师先参与到听课活动,根据研究得目标对教案再次修改,并由第三位教师将最后的教案展示在教研组活动中,让教研活动系列化,每位教师经历一个听课、说课、评课完整的过程,每位教师能畅所欲言,把自己的观点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这样即是对上课教师的帮助,也是对自己的提高,同时根据实际教学效果,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反思教学过程,并形成书面材料,积累一定教学资料。
组内培训四:关注课堂研究
我校数学组教师有一个好的习惯,就是“关注课堂”,通过关注,积极进行反思性教学。首先能做好教学后记,我们认为教学后记能及时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教学心得、课堂的即时效果记录下来,既对本节课作出评价,又为下一节平行班的教学提供了一份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第一手资料,是教师少走弯路、省时省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捷径。同时积极进行教科研探索,理论指导实践,以教科研带动平时的教学工作,每位教师每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真写好 “课堂中的教学叙事研究”。
我们教研组非常重视沟通、交流,以实现优势互补,经验共享。不但在备课、评课大家积极发言、讨论,我们还多次组织交流会,专题研讨等:有以“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为主题的研讨活动。由低段备课组主持并作中心发言,其他老师各抒己见,思维缜密,激情迸发,和谐而热烈的教研气氛受到好评,老师们也受到了启发。以“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为主题的研讨活动。由教研组长主持并作中心发言,围绕“数学计算错误的成因及对策、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我在教学中针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几点作法”三个问题展开讨论,老师们体会深刻,有困惑,有焦急,有对策,和谐而热烈的教研气氛贯穿始终,老师们收获颇丰。通过这样的交流和探讨活动,教师开始关注教学中的细节,解决了很多教学中的问题。
组内培训五: 业务知识竞赛
为了促进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我们开展了不同的业务竞赛,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我们分别开展过“一研二展三合四比”活动,三课两反思活动,这使我们学校数学教师的评课能力、反思课堂教学的能力、独立备课的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更新。
同时还进行了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小学阶段涉及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等专业知识的竞赛;课件制作评比;以此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每年的“两奖”评比的课堂教学说课、上课是另一种校本培训的方式。我们青年教师参与备课,说课,听课、评课。
二、关于学生的发展
1、寻找突破点
我校70%多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生源的特殊性,我们的学生在
学前基础和家庭教育方面都是毫无优势可言的,原有知识基础方面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积极思考,在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同时,还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寻找突破口。
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参与学校区重点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学新实践之研究》,针对学生抄错、漏抄题目,学习表现粗心进行对策研究,进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研究。计算教学在小学阶段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而有些学生的数学成绩考不好往往就是因为计算部分的失分过多造成的。经过我们数学教师长期的观察和分析,发现这样一个在各个年级段都比较普遍的现象:由于抄错数而引发的计算错误不在少数。这些都是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而我们的学生和很多家长,甚至于部分数学教师,则认为是粗心的原因,而有了 “粗心”作为借口后,抄错数这个顽疾就更难矫正了。为了改变这一被动局面,我校数学教师围绕学生抄错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类,针对不同的现象设计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我们先后尝试了“指导掌握正确的抄题方法”、“自查能力及习惯的培养”、“家校互动”等方式。从学习习惯入手,让好习惯能伴随在这些孩子左右,帮助他们迈好人生的第一步,制定了学校的数学学习习惯要求,分年段进行落实。除了每学期学校重点推进的4条学习习惯外,针对不同年级可能出现的学习或作业问题再推出1条学科推进习惯。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研究,在矫正学生抄题易错现象方面有所收获,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使很多学生摘掉了粗心的帽子,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与此同时,新教材板块多,知识点零碎,缺乏完整性,与新教材匹配的练习题也不多,一些知识点对学生的要求往往比较高,对于一些学习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吃力。因此我们要求教师一定要抓住课堂教学有限的35分钟时间,在课堂内解决落实每个知识点,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加工处理提出了每堂新授课都要进行“知识点考核”的要求,利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的一两分钟时间,当堂进行书面考核。目的很是促使教师在备课时紧抓住课堂教学中的要点,把握教学方向;根据考核的结果,多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并及时把握学生学习的效果,调整后续教学。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兼顾基础型和拓展型的同时,我们将重点放在夯实基础上。每天早上老师利用学生陆续到校的时间,让学生花两三分钟时间完成“每日三题”。这些题量不多,内容根据教学重、难点和学生近阶段掌握得不十分理想的知识点,设计2~3题进行练习,这样的滚雪球的方式,既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又夯实了学生的基础,保证了质量。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我们也要照顾到学有余力的那部分学生,教师每天会出示一道拓展性的练习,提倡学生根据自己不同能力进行练习。
2、开展“赏识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我们提出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注重“赏识”,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于是奖分制,加分制,自我完善制等方法应运而生。本学期开展的“争星”活动更是吸引了学生们的热情参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多元化,学生体验成功的途径也越来越多。
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老师们开动脑筋,制定了一定的激励机制。比如:周一至周四天天练全部作对的学生,周五免做,因为这天的练习是前几天的综合。练习中如果基础部分一分也没有失,能够免去一周的天天练。正是有了这样不同的激励方式,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在提高。
3、校内数学环境建设
我们尽量为学生营造体验成功的机会,每学期都会举行全校性的数学活动,比如,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举行全校性的数学活动周,开展各年级的数学竞赛,用一次次形式丰富多彩的学生数学知识竞赛,努力营造学校与班级数学文化,结合少先队活动开展每周一次的数学小故事(数学家成长的故事或数学探索故事);结合班级活动开展每月一次的板报(名人名家的介绍或益智的题)。在“六一”游艺活动中,将数学知识带入游艺宫,农家乐和郊游亲子活动两个数学游艺宫在调查问卷中受到的认可率是最高的。“生活问题数学帮”的活动也在校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像这样在玩中学,在学中成长的活动我们还将每年定期举行,并在内容、形式和声势上多花功夫。我们期望能通过这样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更大的数学学习兴趣。
4、开设《生活中的数学》拓展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如果把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每
一件事、每一个人纳入到课堂中来,都会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与其产生共鸣。结合生活问题的探究能更有效地、科学地帮助学生构建起数学知识。因为这样更符合学生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更符合数学思维产生的规律,更有利于形成个人的数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
三、取得的成绩
三年中我们完成了一个区百题工程的研究课《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具辅
助教学的研究》,此课题在区教科研成果获二等奖,三年中我们开设了三堂区级公开课,做了一个课题报告。
三年里,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一直在不断地努力,使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我们相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使“教师发展,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