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2024-11-24][]
登录注销
相关内容列表:
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

作者(来源):汪培清    发布时间:2008-06-23

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

—— 反思教学问题,优化教学环节

汪培清

  对于词语教学,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出示词语,请学生朗读;老师请学生简单说说意思;再读词语或用它来说句话。至此,教师的词语教学已经结束。但是,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是抽象的,模糊的。这一个个充满意蕴的词语,在教师枯燥的操作中失去了生命和活力。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浮光掠影的通识、阅读课前清扫障碍似的孤立的词语解析,不应是词语教学的归宿。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不应仅仅定位在为阅读服务,而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脱离语境,就词解词的场景。这种单纯为解词而解词的做法,只能将词语教得缺乏温度。但是怎样让词语教学变得有效是一直困惑我的难题。

在阅读了《好课是这样炼成的》一书后,让我豁然开朗,原来当词语被作者当成抒发情感的工具的时候,每一个词语都是富有温度的。作为语文教师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

一、语境涵咏 ,用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温度

有人说:“言语的学习和心灵的丰富是同步的。”要想让一个个无生命的抽象的符号活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就要用心去触摸。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常用的一个策略,就是创生语境、反复涵咏。而我在教学《攀登世界第一高峰》时,就采用了这一方法,抓住“斩钉截铁”一词,通过理解词义、补充资料、创生语境,反复朗读,咏叹,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刘连满为了国家利益,宁愿牺牲自己,成全他人。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刘连满果断地作出了决定,你来读(语言下加线)

生:刘连满看到这个情景,立即蹲下身子,斩钉截铁地说:“快,踩着我的双肩上!”

师:刘连满的话该怎么读?自己练一练。

师:还不够,谁再来试试。

生:刘连满看到这个情景,立即蹲下身子,斩钉截铁地说:“快,踩着我的双肩 上!”

师:对,这样的语气就是“斩钉截铁”的语气,毫不犹豫、不容置疑。男生来试试。

师:但刘连满此时是在海拔八千多米的地方,况且他又耗尽了大部分体力,他说话时会那么大声吗?不会,谁来读。

生:刘连满看到这个情景,立即蹲下身子,斩钉截铁地说:“快,踩着我的双肩上!”

师:对,声音是低沉的,态度是坚决的。一起来读读。

师:(补充资料)同学们,在海拔8000以上的地方,呼吸会非常困难。每做一个动作都会给身体带来严重的反应,更何况是要托起三个人来。刘连满这样做意味着随时有可能牺牲,意味着可能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从事他热爱的登山事业,意味着他可能再也实现不了他一生的梦想和追求。可是,这全部不在他的考虑之中,他现在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让其他人上去,于是刘连满斩钉截铁地说——

生: “快,踩着我的双肩上!”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而我们的教师更应为学生提供认知结构变化与重组的可能。上述案例中,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了“斩钉截铁”是“果断、毫不犹豫”的意思。 “斩钉截铁”不仅仅是刘连满说话时的语气,更是他为祖国,为他们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体现。于是,我适时在教学中补充资料,在当时的情况下,刘连满这样说,这样做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刘连满明知会有遗憾、会牺牲还要这样做。把对“斩钉截铁”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样的理解过程,是学生思维不断深入的过程,是情感不断升华的过程,也是主动建构生成的过程。

二、动作演绎,给词语设计一个富有情境的磁场

文本中的词语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蕴涵着蓬勃生机的言语生命。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小学生好动,乐于表演的特点,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巧妙地设计成一个情境的“磁场”,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鲜活的生活画面,吸引学生去学习,从而享受学习过程。比如:我在教学《攀登第一世界高峰》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攀登第一高峰的困难时,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同学们,“抠住”是什么意思?来大家做做动作。

学生做动作。

师:你们的面前就是不可逾越的第二台阶,这里又陡又滑,可要用力抠住啊!全身力气都在手指上,脚尖上啊。来,使劲抠。

学生更用力地做“扣”的动作

师:但是,你们抠住的可是零下40度的冰面啊,手指早就冻僵了,好不容易爬上去一点又滑下来,于是你们又------

生:他们双手抠住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气向上爬。

师:可没坚持多久,又滑了下来,难道就这样放弃了吗,不,于是——

生:他们双手抠住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气向上爬。

师:就这样爬上去滑下来,再爬上去,又滑下来,爬了3小时他们才仅仅爬了4

------

由于学生对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艰难没有直接的体验,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抠住”意义的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理论化的口头说教,也没有借助工具书,寻找抽象化的阐述,而是创设情景,借助动作演绎,使学生通过形象的动作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样借助文本,在情境创设中做做动作,获得一种深切地体验,从而为学生理解全文,体会中国登山健儿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艰难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作了情感铺垫。

四、联想触发,绘出词语背后隐藏的感性世界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联想和想象,通过感性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中一些抽象的词语,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生活表象,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

如:字典上对“饱经风霜”的解释是:“形容经过很多艰苦困难”。这样的解释对于学生而言是那样模糊,如果就意思讲意思,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因为学生根本就不清楚“饱经风霜”后的人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饱经风霜”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意味着什么?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教学“饱经风霜”一词时则是“平地奇峰起”——“请大家写一写,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从学生的文字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对“饱经风霜”一词不仅真正理解了,而且可以展开丰富的、形象的、准确的想象,而这样的想象又进一步充实了“饱经风霜”的内涵,让“饱经风霜”在学生的头脑里“活”了起来。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词语的理解可通过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多种手段来实现,但不论用什么方法都是为了学习作者是怎样准确用词的,为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打下基础。如果我们有一颗触摸词语的心,那么词语教学也将不再枯燥、乏味。




网站维护部门:长桥二小信息组 | 学校地图 | 在线帮助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长桥第二小学
建议使用IE8.0以上或360浏览器兼容模式浏览

您是第位访问者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