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为学生搭建“体验感悟”的平台
汪培清
教育专家朱小蔓认为,人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理性,同时更多地依赖于“情感的感受和体验”。所谓体验,就是学生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事物的意义进行自我建构,通过个体的想象、移情,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新课标真正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学生,开始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些课程的理念可以聚焦为----“从学生的体验出发。”
如何让语文体验性学习应立足于课堂,让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精神敞开地面对语文是需要我们思考的,如何创建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学生亲历语言实践活动,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感悟语言,欣赏语言,内化语言,积淀语感,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求索的。学习了新的课改理论,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唤醒体验
小学生受年龄、知识的局限,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存在一定难度,他们的表达往往比较肤浅、零碎,甚至是词不达意。为此,我们要主动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的自主体验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从模拟情境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情趣。在这种熟悉、亲切、和谐的情境中,教师充满智慧的唤醒,充盈激情的鼓动,有利于激励学生开启心灵的大门,点燃思维,放飞想象。
2、捕捉生活素材迁移体验
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与他们的生活积累关系密切。当感知对象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存在某种联系的时候,他们便会自然地通过分析、比较、揣摩、感受、体味,比较顺畅地理解语言,激发情感,反之就会出现阅读障碍。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捕捉生活素材,帮助学生把学习内容与他们的生活体验建立某种联系,让他们自己从感悟生活中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相信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顺势引导下,从生活感悟中迁移过来,就会兴奋和激动,就会情思如涌,畅所欲言,朗读时能激情充沛,理解感悟也会深刻的多。
3、在表演中进行自主体验
表演是体验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可根据文本提供的情境、情节,让学生入境表演,以此求得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对文本内涵的深入探究。它可以是对整篇文章的完整演绎,也可以是对文中“空白”处创造想像表演,还可以是根据一个片断或一个教学点的即时表演。
4、在角色朗读中自主体验
语言文字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有时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通过角色朗读,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读中悟理,读中生情,思想感情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自然而然诱发的情感与文中蕴涵的情感相互碰撞,就是角色体验,就是生本对话。教学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在读中体验。可以先在组内合作朗读,然后向全班展示,展开竞赛,看看哪一组、哪个同学读得最有感情,最能体味到角色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想象角色的内心,揣摩语言的内涵,进行角色朗读表演,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体验,获取更佳效果。
5、激发想象促体验感悟
想象是灵动的思维,是智慧的创造。学生在和语言文字对话的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获得更多的独特的感受、体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也是凭借语言文字对作者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理解的过程,无论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文章的线索,还是理解原文所描述的场景、形象,都需要丰富的想像。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想像的空间,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大胆想像,进而体验文本的内涵,与作者产生心灵的悟对。
6、在语文活动中加深体验
语文教学改革特别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学习方式上尊重学生的选择,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告诫我们:语文教学要考虑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化反应,尊重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独到见解,给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同时帮助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与情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学生问题探究时,可以独自思考、自读自悟、查阅资料等,也可以是同座磋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拓展训练时,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背一背,议一议,查一查,画一画,唱一唱,写一写……这样,进一步拓展生活化的实践体验和情感体验,让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方式活学活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