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怎样做老师?
反思能力---教师必备的一种素质
杨红欢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论语》中的名句,向我们揭示了思考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思与行之间的辩证关系。
我们现在所说的反思,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以一个研究者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思考、分析、探究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它具有研究的性质。
反思,是为了更好地改进实践。那么,怎样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呢?我认为要应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一、在读书中警醒自我
实施新课程,首先要转变观念,而转变观念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用新理念改换旧观念的痛苦的改造过程。如果教师不读书,就不知道当今教育观念变化之大,教育形势发展之快,也不知道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落后到什么地步。只要读书,心里就会敞亮得多。还要不断学习教育改革的理论,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在与大师、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等结合起来。把阅读当作像每天都要洗脸刷牙吃饭一样的必须的生活内容。书读多了,认识自然会提高,实践也就有了方向,有了信心,有了力量。
二、在观察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检查自我
教学中不能天天备课、讲课,好像“时钟”一样机械准时,而要多考虑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策略的变革、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多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多写教学札记、进行案例分析、建立学生学习和自己教学的档案,同时也要多给自己出难题、压担子、提出新的目标……。只有常跟自己过不去、不断给自己出难题、不断检查自己的工作、提出新的奋斗目标的人,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天天反思,天天出新,天天有一个新自我,天天就会有新收获。波斯纳认为教师:经验+反思=成长。叶澜教授也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三、在观摩学习及与同事交往中提高自我
无论是上级组织的名师观摩课、专题讲座、学术报告,还是同级或本单位的集体备课、小组讨论、研究课等,都是最好的学习和反思的机会。教育专家和同事的教学、报告和发言,都是他们多年潜心探索的结晶,是他们感性经验的升华和先进理念的具体化,因此我要抓住每一个学习机会,在扼腕叹息时仔细观察,细心体会,积极思考,用心揣摩,反复推敲,探其精微,寻其奥妙,找出自己的差距,然后博采众长,不断充实和提高自我。不抱消极心态和逆反心理,拒先进理论和经验于千里之外。平时也不要封闭自我,与同事相互保密,“老死不相往来”,而应积极主动地与同事密切合作,坦诚交流,取长补短,创建一个富有建设性和发展性的教研“共同体”,随时随地相互学习,相互“碰撞”,相互鞭策,共同成长。
四、在不断的反思中提升自我
不写研究文章的老师只不过是经验型的,而常写者极有可能是创造型的。曾听说每位教师写教学随想都会经历一个由“不愿写——不敢写——肯写——爱写”的过程,我正是处于第一种-不愿写、不敢写的阶段。我知道这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中的一个必经过程,我要克服自身的隋性,进入了一个善思常写的状态。教学中常常要依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对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氛围与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与总结,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反思教学中的败笔之处,分析问题的原委。教学随笔是我们教师教学的再备课,逐步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主动投身教改之中,形成浓厚的研究习惯。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写教后记、随笔等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写,其实是最好的反思;因为写使反思更具体,更深刻,更缜密,更理性,更易于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成长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反思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我的教育之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将继续迎来一批又一批新的学生,将继续上好一堂又一堂的课,将继续面对一个又一个预想不到的教育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