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2024-11-23][]
登录注销
相关内容列表:
优化练习设计,提高教学效益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2-09-05

优化练习设计,提高教学效益

-----方丽琴

练习设计要基于课堂,要符合学生的能力,又要体现课堂的教学目标。练习设计时,首先要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行预设,针对性地进行设计,这也是作业设计的最基本目标。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每位老师必须对学生的以前作业进行认真批阅,了解作业的问题所在,把握学生的真实情况,以便在备课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作业设计同时要高于作业,对基础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拓展和深挖。所谓拓展,就是扩展该练习的形式,就同一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加学生见面的机会。所谓深挖,就是在原有程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内容和形式上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这样的作业,既解决了当前问题,还进行了延伸,层次明显,难易得当,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练习设计要注意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学习逻辑严密性非常强,而且班级授课制下必然导致班级中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新课后对知识并未能理解,亦或学生对部分知识点掌握不佳,长久下去,疑惑的知识点越积越多,学习变得举步维艰,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与信心。教师通过一些练习课、复习课再次将学生混淆、理解欠缺的知识点加以梳理巩固,从而更轻松愉快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练习设计要注意奠定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学生受个体主体的差异、外界客观原因等影响,仅仅通过新课的学习,并不能很好的将本堂课知识点完全消化,教师通过练习课和复习课的针对性练习设计,给孩子提供了多一些的学习机会,降低一次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好的形成正确的知识,并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数学课中的练习中的题目仅仅是例子,一种模型,所以只有引导学生掌握规律,帮助学生通过一道题看出一类题解决问题的本质,才能帮助学生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然后设计一些逐步提高的练习,使学生能更有效的掌握课堂知识。

学生在练习中,问题本身获得了解决,但并不意味着解题思维活动的结束,而应是深入认识的开始。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机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归纳总结,使得学生解题过程更趋完善、合理,思维能力不断深化提高,把每次练习作为起点和动力。

其一,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精心设计难度相当的练习题,加强针对性练习,使之强化,当堂反馈补救。

其二,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重新设计一份作业,以便课后复习巩固。

比如:练习“一件衣服原价60元,国庆节搞促销,妈妈付了一张50元人民币,找回4元,这件衣服便宜了多少元?初次练习时,可能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题意不理解。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分析错误原因,同时教师重新设置一组题。

1)超市庆3周年优惠活动,篮球18元,原价21元,优惠了多少元?(意图:理解问题的实际含义:现价比原价优惠了多少钱?)

2)超市庆3周年优惠活动,老师买一个篮球,付了一张20元人民币,找回2元,这个篮球多少元?

3)超市庆3周年优惠活动,老师买一个原价为21元的篮球,付了一张20元人民币,找回2元,这个篮球优惠了多少元?

通过题组的模拟练习,理清解题思路,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练习设计,决不能简单化,而是要沙里淘金,凸显重点,要言不烦,重在点拨,巧在点化,做到“串点为线、聚线为面、面中显点,以点带面”,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网络,掌握好数学问题的内在规律,把握好教材的重点和学习的难点,梳理好学习数学的思路。

比如:作业中“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6厘米,另一边长为8厘米,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学生在解题时,常常只解了一种方法,恰恰说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重难点并未理解。在完成了上边这个例题的评讲之后,为了使学生加深映象,还可以出类似的题目让学生思考。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80厘米,且一边长是另一边长的2倍,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在上题的基础上完成这个题,不仅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突出了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使重难点更易消化。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优化练习设计。按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类型进行归类,一般可分为:A、计算失误。B、审题不清,对题中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有误;C、对知识点理解不深刻甚至错误;D、对题型认识不清,不能抓住问题本质;E、思维定势的负迁移;F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 经过分析后,再进行相应的设计,就可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总之,优化练习设计非常重要,它能提高教学效益,能逐渐养成思考的习惯,避免题海战术,从而达到减负高效的目的。

 

2012-7-2




网站维护部门:长桥二小信息组 | 学校地图 | 在线帮助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长桥第二小学
建议使用IE8.0以上或360浏览器兼容模式浏览

您是第位访问者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