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学习“不阅读的中国人”一文,讨论你平时有阅读的习惯吗?读的都是些什么书?你认为读书对你有什么帮助?
讨论过程:
1、黄凯旋:阅读是人前行的动力和指路的明灯,但现实是很多人都明了但不一定做的到。我平时不长读书,但会在枕边放几本书偶尔会看看,断断续续,只为寻找一份内心的宁静,让文字拂去一天的烦躁,至于内容、类别倒是其次。
作为教师,长假确是看书的好时机,书可以杂一些,常说以史为鉴,其实就是“以书为鉴”,看书是丰富自己、认识自己的前提,一个人思维体系和修养锤炼这些我们都可以通过书籍去学习并吸纳。
此外,不可否认看书也是为了获得某方面专业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启发指引我们去实践,由此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毕竟现代社会人们的生存压力很多时候是大于一切的,要与时俱进,事半功倍,唯一的出路就是多从书中找捷径,哪怕主观上不想看,但真的还需稍微看一点,毕竟适者生存,读书的实用主义并没有错,只要想看,有读书的念想,多读书总是好的。当习惯了书香,我们的内心也会变得更温润。
2、范佳芸:作为教师,养成读书的习惯尤为重要,但需要自我检讨的是,由于工作的繁忙,似乎从大学毕业开始就把读书的习惯抛诸脑后了。现在的我,只是在空闲的时候偶尔翻阅短篇。读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放松的心态,可以跟随作者的脚步体会喜怒哀乐,可以暂时跳脱自己的身份和快节奏的生活。比起各种翻拍的电影电视剧,我也更爱闻着油墨香去感受书中人物细腻的情感,因为看书可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教师除了自己要养成阅读习惯外,还应该努力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记得我们小时候,是捧着漫画书、言情小说、故事大王、读者度过了整个青少年时期。而现在的孩子多的时间是在看些没营养的动画片或者玩着平板电脑,不仅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没有帮助还损害了视力。我认为,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学校可以每月开设读书日活动,让所有孩子以最放松的状态读完一本好书,不要求写读后感或交流,只求对他们的心灵有所启迪,我想这样孩子们也会逐渐爱上读书。
3、黄嵩婕: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的感触颇为深刻。细细想来,周围有读书习惯的人的确越来越少。在公共场所,大家都低头看手机或聊天。因为工作繁忙等原因,大家每天用于读书的时间却是寥寥。由于不读书,很多教师知识面狭窄,人文素养偏低,想教好学生也就无从谈起了。
其实,作为一名教师就更需要阅读。没有时间不能作为我们不阅读的借口。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第二条关于时间的建议”中就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读书的时间问题。他从一个有着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为了上一节公开课,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去进行准备的例子谈起,告诫我们作为教师应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我想一个教师每天抽半小时的时间读书应该是没问题的,关键是内心想不想读,能不能坚持读,要知道名师都是修炼出来的,不是打造出来的!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就是最好的明证。
读书未必能让我们在教育上走向出色和成就卓越,但不读书就注定我们与出色和卓越无缘。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情怀。 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学习社会化的时代,只有读书,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升人生品位,促进专业发展。
4、刘玮
看着一个个数据,让我感到了差距,其实,我认为中国人不喜欢阅读还是有原因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感中国教育没有培养阅读的习惯。中国教育是世界上最简单的教育。上小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上初中;上初中的目的就是为了上高中;上高中的目的就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的目的就是找工作,找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发财。在这样一个恶的循环之中,中国人从来就没有静静阅读的机会和时间。我们的孩子整天的课余生活充满了书本,不停地重复着机械操作。对学有余力的孩子而言,他们本该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可是却要参加各种提高班竞赛班。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一个论坛上看到了:中国人生存压力太大,没有心情阅读。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处在初级阶段。每一个中国人必须依靠自己的奋斗才能正常生存下来。贫穷的惴惴不安,生存压力很大;富贵的也不安全,好像只有更多的金钱才有安全感。而阅读是需要心情的,大家都忙着挣钱,哪里还有什么心情去阅读呢。
但反过来说,作为教育工作者都不爱读书,怎么让我们的孩子热爱读书。我常常想在下课时带本书进教室,和我的孩子们一起读书,可是愿望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有时带着书进去了,仍然被作业束缚着,希望下次有机会能和孩子一起阅读。
5、乐茹怡
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运转,信息爆炸的时代,读书有时是件“麻烦”事。它需要你付出时间,付出精力,还要付出一份心境。许多更急迫的事情,都会排在读书的前面,而且,似乎我们平时不读书,工作和生活也不会受到什么影响。那么我们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呢?
在教师群体中,凡阅读视野开阔、文化底蕴深厚、有思想有见地的教师,说话最有底气。教育专家林格说过:教师如果一辈子都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他的一生就会很寂寞。如果只读教育专业或教材教法类的书籍,他的一生也会很苍白。人生寂寞苍白,他的内心世界如何丰富?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一个阅读的倡导者和身体力行者。阅读,使教师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教师顿悟了人生。阅读不断可以以改变教师匮乏、劳累、繁琐的人生状态,而且积累得越多,越是给孩子攀爬的阶梯搭建得更结实。
由于我们教师的时间是有限的,可供阅读的时间不多,但我个人以为至少有两类书必须要读:一类是自己感兴趣的,一类是要让学生读的。之所以要读第一类书,是因为这一类书是涵养教师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最基本的保证,通过读这一类书可以有效强化教师的读书兴趣;第二类是要让学生读的,这类书教师自己首先要读,否则就无法指导学生阅读这一类书。“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当学生进行阅读时便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书虽然不能帮我们解决所有问题,却能给我们一个更好的视角,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思考、逻辑、谈吐、与人共事等各个方面。读书多了,内心才不会决堤。让阅读成为教师享受闲暇时的幸福时光吧。"
6、陈洁:阅读影响人生活的态度,阅读塑造人的灵魂。读了“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一文之后,忽然发现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不阅读的中国人。
沉下心去读一本好书,这样的状态要追溯到自己参加工作前的学生时代。那时,我们会背着老师,看许多名著或者流行书籍——老师们所谓的闲书。记得那时自己对历史、传记类书籍是比较感兴趣,《三国演义》、《基督山伯爵》、《傲慢与偏见》等名著都翻了十几遍,读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晚上的路灯下、寝室的被窝里,不停的阅读,对书的狂热劲到现在记忆由新。同学之间还会互相借阅,为了看书还特意到上海图书馆办了一张卡,现在也不知丢到哪里了。
工作后,有印象的书籍已经记不得几本。当年莫言获奖后,曾耐着性子看了两本作品,也是囫囵吞枣没品出什么味道来。唯一还能够看看的就是《读者》等杂志里的一些短篇,也是随手翻翻,消磨时间。家中书架上更多的是一些工具书和理论书,也都是需要时才翻开看看。不阅读的中国人是一种文化的遗失,造成这一现象,我们的社会、教育、个人都一定的责任。教师工作是挺辛苦和繁重的,工作后自己注意的焦点更多的是工作中的一些必须事和生活中的一些烦琐事。因此给自己不看书的理由是那么忙哪有时间去阅读啊!自己的意志力在不断的衰退,经不起花花世界的诱惑,兴趣爱好转变到更加安逸的活动中。正当青春年华,中国大地上是电脑开始普及了,IT业没有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腾飞,中国的游戏业却蓬勃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当时我们正好赶上了这股潮流,下班后,本来是阅读的时间,我们用到了电脑游戏中,甚至有人为此而沉沦。而当我们突然醒悟到这是在浪费生命和浪费时间的时候,阅读的良好习惯已然荒废。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大量简短的信息挤满我们的手机,人们变得浮躁,静心阅读的人越来越少。读书的好处数不胜数。书籍让人有更加渊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书籍可以让人更加睿智的思考,人生路上少走弯路;书籍也能让人积累沉淀,开阔思路。痛定思痛,定下计划吧,从今天开始有所改变吧,每天阅读半小时,希望能将过去阅读的那份热情再找回来。
7、顾文溢
读书是人生成长的阶梯。读书可以让我们思想更有内涵和深度,行动更具前瞻性和积极性,通过学习来改变矫正自己的人生。
我有两种读书方式:一种是拿起一本新书,随手翻开一页,或者看看目录,对哪一个标题有兴趣,就打开那一页,然后就从那一页读下去。如果受到书中的某个观点,甚至某句话启发,产生联想,就立即停下来思考。并把思考内容记下来。下次再看这本书时,又采取同样方法,随便打开某一页开始阅读。直到把全书的大致内容读完为止。这种读书法适合在等车、坐车、排队、会议空隙等“边角时间”阅读,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激发思考。从中间开始读可以免去阅读前后的一些铺垫性文字,直接进入书的主题与核心,节省宝贵的时间;同时防止被作者思维诱导,保持独立思考空间。如果有疑问,我也会往前看,追索作者的理据。这是我比较常用的读书方法。
第二种是对一本书进行精读。这往往是在第一种读书方法结束后,如果觉得这本书确实写得好,或者非常重要,我就会从头开始阅读,逐字逐句理解,并随时在书本的空白处加上自己的批注。在重点段落和句子下面划上标记。以便以后重读时参考。这样的书不多,例如西蒙斯的《数字时代的知识与学习--走向连通》我最近又在重读。还有一些属于我喜爱的诗集,更是百读不厌。
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如船上失去帆,海上失去风。阅读是我们各行各业人士学习求知、驾驭生活、自我发展的殿堂。只有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我们才能在实现智慧人生、富足人生、快乐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动力。现在是信息过剩时代,虽说在线阅读已经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主流方式,但我还是喜欢阅读纸质书。在网上我主要浏览新闻、论文和写作,真正要阅读一部长篇著作,还是纸质书比较方便。而且有很多纸质书在网上找不到相应的版本,或者要注册或收费,我嫌麻烦。一本书在手,走到哪读到哪,翻开就读,合上就想,何等惬意!
8、王海萍:人均一年0.7本,这就是中国人的读书报告。这篇文章是一桶必不可少的冷水。中国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不读书,但是大多数的人,都不读闲书,不读好书。不读闲书的人是学生,他们被高考指挥棒耍得团团转,参考书辅导书尚且来不及看,哪有时间和心思读好书,正因此,我们的社会弥漫着功利浮躁的心态,读书的坏处一年两年自然是看不出来的。就我而言,平时看得最多的是各类杂志,如:《读者》、《健康之友》等闲书,放暑假也会图书馆借些名家的作品看看,但这些远不够,还需经过不断阅读来增加自身的修养。
9、潘燕瑜
读书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过程,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收获知识、结识朋友、开阔视野,还能提高自我的层次。真佩服以色列和匈牙利两个崇尚读书的民族,怪不得他们获得那么多的诺贝尔奖,尤其是犹太人的“安息日”,崇尚读书不是一部分人的行为,而是整个民族,乃至整个国家的行为,这是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反思我们的国家,读书已经成为学者、文人的专利了,走出家门,公交车上、地铁上、马路上等等随处可见低头捧着手机聊天、刷微博或微信,以及从微信群里抢到红包而兴高采烈之人。尽管平时我会在闲暇时光阅读读者、体育期刊杂志,乃至名人历史等书籍,但还未形成固定阅读的好习惯,平时阅读也大都停留在粗略的层面上。文章说得真好:真正的阅读是,你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因此,很有必要心平气和地阅读书籍,养成每天挤出一部分时间阅读的好习惯,静心融入书籍的世界里。
10、张卫华:读了文章,我觉得中国的现状正式作者所说的那样,有阅读习惯的,喜欢的阅读的人越来越少。严格地说,我也不能算是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或者应该这么说,空余时间,休息时间我愿意去读一些书,但离习惯之说相差甚远。
我想,我是介于喜欢阅读和不喜欢阅读的人之间的那类,如果有外部的环境的施压,我会去阅读,如因职业培训的需要进行阅读;如果有我感兴趣的东西,我会去阅读,如因身体的原因,我会自己挑选一些养神类的杂志进行阅读了解一些医学养神常识;学校为我们定了《读者》,让我养成了阅读它的习惯,一本《读者》可以前前后后翻阅多遍;每天夜深人静之时,上个网,看看新浪的新闻。读这些书籍,让我至少成为一个不太闭塞的人,不太落伍的人。遗憾的是,离喜欢阅读,离有阅读习惯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读了此文,在反思自己的同时,我想我要做到的是做个阅读的中国人,这样才能带动我们的孩子喜欢阅读。
11、施永兰:最近看了一篇《不阅读的中国人》的文章,感觉自己有点惭愧。因为我也是个不太喜欢读书的人。所为活到老,学到老。人只有在不断的汲取中,才会有进步。我们常说,给被人半杯水,自己得有一杯水。时代在不断的进步,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得不断地给自己充电,那么无疑,看书是最好的一个途径。读书,贵在坚持,贵在积累。读书的习惯和毅力,就在于“挤”。我们往往会找各种借口,而疏忽了好好看书的习惯。每天挤出一点时间来读书,哪怕是半小时、一小时或者十分钟,聚沙成塔,在我们教龄成长的同时,我们的读书积累也在增长。所以说。留点时间给阅读,陶冶我们繁杂生活。找点时间给阅读,矫正我们因忙碌而迷失的方向,让贫乏远离我们,让博学丰富我们。多读书,可以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寂静角落,沉下心来,思考人生,让浮躁的心灵归于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