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名称:中心组学习
内容:学习文章《六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其中的作者充满了焦虑。这样的焦虑,也许普遍存在于每一个学龄孩子的父母心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看了此文后,又有什么看法呢?请畅所欲言吧!
参加者:全体党员、中层以上干部、教研组长
时间:2013年6月21日
过程:
1、黄嵩婕:
文中提到,老师对家长只有各种命令,老师对每个孩子的要求都是一样的。这位家长担心,她将会收获怎样的孩子。我们看学生的时候,期望过于单一,要求每一朵花都开成牡丹,自然多数花朵都成为不合格的产品。再有就是期望值过高,要求达到目标的速度过快。小草不会长成参天大树,大树也难以速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值只能扼杀正常生长的生机。作为老师,我们都要多学习,多反思,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帮助孩子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路,留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尽情地成长,快乐地学习
2、黄凯旋 :
其实原本我也不是特别赞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被说烂的话,孩子应该有个无压力的,欢乐的童年。但现实的情况是,你不教,别的家长在教,你的孩子不学,别人的孩子在学,下场就是你的孩子落后了。谁让咋中国人多呢。目前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就是应试教育,这个是凭你我一己之力短期内都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生存在这个体制内,既然无法改变体制,那么要么改变自己去适应体制,要么像有钱人那样,选择逃离这个体制,去国外读书。我认为本文作者,对中国的教育体制缺乏清醒的认识,她所崇尚的“三分教七分等”,并不适合目前学校的大环境,而且,教和等不是静止的,应该是辩证和相互促进的。
记得参加过一次家长学校,听过一个教育讲座,当时那位专家说过的一段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那句话大概意思是说:培养孩子是必须要付诸辛苦的,有些家长偷了懒,该付出辛苦的时候没有付,等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时,为时已晚,坏毛病坏习惯已经养成了,而这时,你想纠正过来,就要付远比以前加倍的辛苦。一年级如把习惯都养好了,后面对家长、对孩子自己都是有益无害的。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是有很多途径的,我认为做规矩和创新、甚至个性培养并不矛盾,只要途经正确、方法适当、家校配合,人才还是能培养出来的。同时,个人认为,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情况有个清醒认识,智商就是有高低之分,设定不同的、切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对孩子对家长都是至关重要的。你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从大部分孩子身上我们都能看见,父母的付出和孩子的表现是成正比的。
另外,我想说情商和智商同样重要,特别是智商一般的孩子,父母更要重视情商的培养,因为智商只可以改变学历,但情商却可以改变生活。
3、许燕勤:这篇文章很早就在其他地方看到过,想法甚是多,也很纠结。作为家长,我一直也有这种想法,相信慢的教育,相信孩子的独一无二,为了“逃避”一些东西,对自己的孩子采取了一些逃避的方法,现在也尝到了不执行军令如山倒的味道。
作为教师,也希望给予宽松与慢教育,但是高标准的指标式要求与层次不齐的学生以及紧凑的教学时间,快餐式教学内容,以及不确定的未来,推着教师不能放慢脚步,放松心态。也许是我们太浮躁了,也许是我们太想成功。
但看过一个新闻后,我觉得又不全是。在国外比赛的中国学生,可以拿到很多奖项,但在狂欢派对上,唯独中国学生异常冷静,令人匪夷所思。过分的冷静,过分的理智,难道不是长期培养的结果。
这位家长担心的是六年后的孩子,而我是担心的是我们下一代。为什么中国出不了诺贝尔奖方面具有创造性的奖项,为什么,有很多的为什么?甚至在昨天看的国外电影中,也把中国人安排在技术重要位置,他具备领导能力,但并不是整个过程的主角。这不就告诉我们,教育的缺失。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曾经有无数想法,但不知道哪条路径更好。
4、刘玮:读了《六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这篇文章后,让我也感受到了恐惧。第一恐惧的是,六年后,我的孩子也将成为一名小学生,我不希望他是一个没有思想的的孩子。第二恐惧的是,我也是教育工作者,六年后,我的学生将进入高中或者已经踏入社会,我也不希望他们是没有思想的人。而他们的思想都是需要我来引导的,所以,我更加恐惧自己的能力。对照作者的描述,不乏自己的身影:统一用白色包书纸包练习册、统一的作业书写格式等等。不过我觉得这些也不是造成学生没有自己主见的主要原因,像买统一服装、统一的举手高度等等,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做事情是要讲规矩的,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嘛。
我个人认为,学生有个性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有个性并不意味着你可以与众不同,也不意味着你可以妄自菲薄。尤其是到了高年级,我认为真心对待学生,他们是可以感受到老师的“爱”的。
5、杨芳:看了这篇文章,我也觉得心情很沉重,自己也是家长,很能理解作者的感受。可是这就是中国式的教育制度,心情沉重之余,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因为制度是自上而下的,由于有各种各样的检查,要求必须怎样,所以有的时候教师也只能不得不从命,要求学生怎样。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以人为本,在自己权限之内的,留住孩子的纯真,发挥孩子的创新能力。
6、施永兰:这篇文章就是现今教育的真实写照。如今的教育有点变味,学生都要按照老师规定的模式去做,把学生的思想都框的死死地,家长必
7、陈春梅:再一次看了这篇文章,很多无奈浮上心头。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在校中学生的母亲,我觉得自己的生活特别矛盾:在学校,我尽力让自己的学生能轻负担的学习,每天尽可能合理安排功课;在家里,每天我得在晚上6、7点去学校接儿子,看着他那么多的功课,还要帮他做些错题整理工作,每晚都要忙到很晚。
有时候想想,真的没有必要做那么多的抄写、默写,每学期那些古诗、古文解释真没有必要默那么多遍,一大篇东西默下来,还不能多错几个,否则每天惩罚性的默写、抄写还有大堆。每天一大张,甚至还要多的数学题,老师又没有按照大部分学生的能力进行过精编?
诚然,老师的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但是,学生们每天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在这个上面,短期效应是会见到几分成绩,但长久之后呢?真心不能想象,现在花那么多精力做的事情,对孩子长大之后能力有什么提升,会有多少的正面影响,还是仅仅留下对学习生活的阴影?是的,可能仅有的作用是培养了学生今后的受挫、吃苦的能力。
几年以后,能收获一个怎样的孩子,我不能想象,现在能做的,只能在这个大环境下随波逐流。
8、陈洁:“教育”请稍微悠着点
可怜天下父母心,该文作者在自己的孩子进入学校后,遇到学校老师要求统一服装、短期内写好字、教师命令式的家校互动等各种情况后,产生学校孩子如流水线上的产品的感觉,为这种种与自己教育理念不符的现象产生恐惧。
这样的焦虑,家长、老师、学校都能理解。毕竟现在的城市小家庭多数只有一个孩子,全部的希望都在这个孩子身上,真的是伤不起啊。但从文章中感觉这位家长有点过了,请稍微悠着点。
家长对教育要悠着点。现在城市中的学生家长普遍接受过较高的教育,因此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往往就像那位作者一样成了自学成才的教育家,把国外的教育与国内比、把过去的教育与现在比、把自己的成长过程与孩子比,眼中都是现代教育的弊端,心中全是孩子成长的焦虑。应该肯定,我们的教育比20多年前的进步是巨大的,那时候都能培养出你们这样一批精英,难道现在就培养不出来吗?家长应该主动调试自己教育理念与学校教育理念的节拍,学校的统一要求可能只是学校对学生好的习惯养成的一种方式,端正写字也是对认真的学习态度的培养,家长需要的是与学校的沟通。我相信目前我们任何一所中小学对家长合理的沟通要求都是会一一满足。
学校对教育也要悠着点。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当我们的老师急着把科学知识灌输给孩子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着眼于孩子的未来。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学生的品行更能显示学校教育的成功。相比与那些死板的知识,老师更应该点燃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知识是教不完的,但有了这种兴趣和这份热情,他自己就会去探索和钻研。我们所了解的许多成名成家的人物,有几个是被老师家长打着手心逼着读书的。华罗庚、陈景润、爱迪生等等,似乎小时候读书都不怎么样的吧!而燃起学生这份热情,需要我们老师有更深厚的学科功底,更高位的文化素养。
我们的社会更要悠着点。我们应该倡导社会的平等,改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意识形态。人才并不是名牌大学造就的,因为他本来就是人才。我们不提倡均富,那样社会是不会有进步的,但我们要保持各行各业之间的收入均衡,各行各业都有人才,大家凭的是本事,而不是拼爹和学历这种东西。只有这样高考这样东西才能正常化,才不会出现“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样雷人的口号标语。给我们的孩子更多休息、自由成长的时间吧,把那些校外补习机构、英语考级等等立法严格禁止,这种组织的存在就是对孩子最大的体罚和摧残,而且是对那些好学生的摧残。社会给我们的孩子、家长、学校一些宽松的环境吧,说不定诺贝尔科学奖在一批有激情的孩子中出现了。
9、汪培清:我觉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无可非议。但凡事都有一个度。如果太过了,就会适得其反。什么都要整齐划一,我觉得根本就做不到。与其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这些没有意义的细节上,不如想想怎么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怎么能让学生挖掘潜能,展现个性。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让孩子展现自我,而非整齐划一。即使是作业布置,也不会很统一。毕竟孩子不同,需求不同,实际的教学情况也有所不同。
10、乐茹怡:
看了此篇文章,我觉得有点无从下笔,家长的思想确实有点偏激,但是却也反应了当前教育的现状,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教育到底应该教育出什么样的人,哪方面的能力,着实需要我们来思考。确实成绩不是最重要的,但却也是必不可少的衡量标准。想想这真是一个辩证的问题,需要用哲学思想来探讨了,有点高深,我觉得自己的见解就太肤浅了,着实不敢写出来。
踏上教师这个岗位也有十几个年头了,每一年的总结我都在问自己,我教给了孩子什么,孩子利用学到的知识可以干什么,孩子们是否可以因为我的教育而爱上学习,爱上学校。我觉得教育最大的败笔就是教育出厌学的孩子,教育出恐惧学习、恐惧校园的孩子。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一直的理念都是让孩子快乐的学习,让学生想去学、愿意去学,而不是用我的威严去强压他们,让他们因为害怕而去学习。我觉得那样孩子总有一天会对学习,甚至其他的东西都会失去兴趣,失去自我,那将会多么恐怖,一个个的机器人就这样诞生了。
虽然我不敢苟同这位家长的一些看法,但也有着很大的触动。虽然学校是一个集体,融入集体就需要规范,需要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古训我也铭记在心,但是时代不同,性质不同,我们也应该学会变换思想。并不是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规规矩矩,适时的调整也是对我们教师能力的一种考验,因为教育方法需要创新,教育思想需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