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发背景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又要遵循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应用,进而使学生在深刻理解数学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升和发展。生活是数学学习的源泉。数学模型则是数学知识的浓缩与概括,小学数学中概念、法则、性质等等,大多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印迹。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实施意义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周围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能使数学教学更具体、生动、直观。
一、联系生活中的数学,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植根于现实”。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数学的这一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来学习和掌握数学,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要用数学。
二、联系生活中的数学,突破重、难点。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这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产生矛盾。于是在抽象的教学面前许多学生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产生恐惧感。为了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畏惧心理,在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表演、思考、交流,从而切实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学习的快乐。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活动目的
知识与技能:
1、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综合能力。
2、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观察、分析、理解和解决在日常生活、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 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学生潜能。
情感与价值观:
1、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学好数学就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重要性,增强数学意识。
2、在扎实“双基”基础上,打破常规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思维能力。
3、引导主动参与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4、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1)能够以生活中的数学为载体,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从观察、分析、理解,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课程安排:
生活中的数学教时安排
单元名称 |
教时安排 |
基本目标 |
有几种可能 |
关于行走路线有几种可能 |
通过观察、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并能选择最有方案。 |
关于传递信息的几种可能 | ||
关于比赛场次的几种可能 | ||
综合运用、练习 | ||
你会代换吗 |
关于生活实物的数量代换 |
通过观察、分析,从题目呈现的信息中寻找突破口,掌握代换问题的基本解题策略。 |
关于生活实物的质量、价格代换 | ||
图形与数的代换 | ||
综合运用、练习 | ||
运用代换巧解应用题 | ||
推理问题 |
用排除法进行逻辑推理 |
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
综合运用 | ||
用假设法进行逻辑推理 | ||
综合运用 | ||
巧求数码的个数 |
关于已知页数,求编码需要多少数字的问题 |
能从生活中发掘问题,巧解问题,并感受问题解决对生活的意义。 |
关于已知编码需要多少数字,求页数的问题 | ||
综合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