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模块 我是谁
第一课 我就是我
背景: 小学生的自我形象可能仍然建立在别人对他的看法上。他们最初对自我的认
识大多来自大人的意见,这固然没有错,但仅仅这样是不能形成真正的自我意识。
儿童必须通过逐渐社会化,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地位和他人的重要性,获得“社会
我”。这是自我意识的又一关键。小学生在学校里与伙伴、老师交往,由于这个年
龄段的模仿力特别强,他们很容易受到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有时,还表现为依赖、
不够自信。对自己的言行是否妥当、有何才能等均缺乏认识,难以把握 “自我”。
此外,由于小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是逐步形成的,他们往往会对学习
与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困惑和交往障碍。
然而,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也是目标与内容体系的灵魂。自我
意识在学生成长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故此,从小培养他们的自助意识和独立
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活动:写写猜猜“我是谁”(游戏)
问问说说“我的生日”(采访与交流)
画画贴贴“我的指纹艺术品”(作品交流)
目的:让学生从自己与别人不同的特征中看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意识到一个人
要清楚地认识自己是不容易的,辅导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
提示:1.“我是谁”游戏能让学生体会一下要清楚地认识自己是不容易的,因此,在
游戏开始前的引语中,可加入如“你能说出自己是谁吗?”“你了解自己有些
什么特点吗?”之类的话,引导学生从“认识自己”这方面来体会感受。此
外,游戏过程中,可要求学生用一、二句话来描述自己,不要写得太长(如
具体的事例),以便在控制游戏时间的同时,保证游戏的成功——大多数人并
没有被别人猜出来。
2. 采访与交流“我的生日”,此项活动需要请学生在课前采访家人,了解自己
出生时的情形(那天的天气、妈妈爸爸及其他亲人第一次见到自己时的感受、
举动等等),可在课前给予学生有关的提示、启发。课上与同学交流时,辅
导老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对往事回忆的愉悦、亲切的情感。
3.“我的指纹艺术品”能让学生在前一个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每个人都是
独一无二的,并体验到每个人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活动可以利用水彩笔涂
在手指上,将五彩指纹印在纸上。在交流中要注意让学生解说自己独特的创
意。
准备工作:
1.课前向学生布置采访家人的任务。(具体内容见提示2)
2.提供学生书写(“猜猜我是谁”)用的纸张,并准备两个盛器,装写好的纸片。
3.提供学生画画贴贴“我的指纹艺术品”的纸张,并准备好用于展示的用具(如
实物投影、磁性黑板等)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我是谁
这个问题是西方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其实早在我国明代就有人提出,以明代赵
南星所著的文章《笑赞》为证:
一和尚犯罪,一人解之,夜宿旅馆,和尚酤酒劝其人烂醉,乃削发而逃。其人酒醒,绕屋寻和尚不得,摩其头则无发矣,乃大叫曰:“和尚倒在,我却和处去了?”
赞曰:世间人大率悠悠忽忽,忘却自己是谁。这解和尚的就是一个。其饮酒时更不必言矣,乃至头上无发,刚才知是自己却又成了和尚。行尸走肉,绝无本性。当人深可怜悯。
这笑话看似荒谬,寓意却十分深长。
公差所以会“忘却自己”,在于他的“自我”本身就是肤浅微弱的。而当人“自我”更多地依赖自身的内质,如清醒的自我意识、独到的思想见解、价值观、道德情操、独具的创造才能等,他才做到“保持自我”。
“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明代个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它表现了启蒙思想对人的自我意识的呼唤,尔后,这个问题竟成为西方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点评:致新)
“我是谁?”、“我是什么?”——自我意识在个体诞生之后,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认识到“躯体我”的时期。
三个月的婴儿已能区别自己与他人,两岁左右的幼儿已能直呼自己的名字,识别着一个人的自我,把他同世界上别的自我区别开来,还会对镜中的自我感到兴趣,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特征、状态和能力,如何类于别人,又如何不同于别人。尔后,又开始使用代词“我”和“你”。表明他已经能清楚地把自己和他人分开。开始能认识自身的特殊需要与权利。开始会说“不!”这是幼儿开始理解自身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三岁儿童更多地使用第一人称“我”、“我是”、“我要”、“我能”,表明对自身的意识已从形象向抽象过渡。是“躯体我”成熟的标志。躯体我是自我意识核心,对自我意识的研究也是从躯体我开始的。
躯体我虽是组成自我意识不可缺少的一种实体因素,但仅仅是躯体我并不能形成真正的自我意识。儿童必须通过逐渐社会化,认识他人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角色地位,获得“社会我”。这是自我意识的又一关键。所谓角色就是在社会体系中对每个人所划分的地位,每个人身上常集中着各种不同的角色。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学校角色、同伴团体角色等。儿童是学习角色的重要时期。否则,自我意识就无从客观化,儿童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所担任诸多角色的认定,就是“社会我”获得的过程。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阶段,就是以获得角色观念为内容,认识了“社会我”。
当青少年产生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愿望和对自己的思考,便进入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并以获得“心理我”或“主观我”为内容,这时才标志着一个人达到自我意识的成熟阶段。
奥尔波特(Allport)则提出自我统一体的概念,以区别一般的“自我”概念,自我统一体由个体那些重要的事态和过程组成,由规定一个人是独特的那些方面组成。从出生到青春期经过七个阶段,每个阶段所出现的都将成为自我统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也可以说,自我统一体由七个方面组成并各具功能。自我统一体的形成对于健康的人格是必不可少的。
(一)躯体自我感(1岁) 是向实现完全的自我走出的第一步。约15个月形成。是“我们自我意识的终身倚靠”(奥尔波特语)
(二)自我同一感(2岁) 开始意识到作为一个单独的人的持续同一,学会用“名子”,认清了今天镜中的映象和昨天是同一个人的映象,并且相信“我”的感觉。即使体验变了,但这个映象依然存在。
(三)自尊感(3岁) 这与学会自己做事的结果肯定自我的价值有关。
(四)自我扩张感(4岁) 知道我们这个词的意义,将自我的范围扩展到身外的事物。扩充生活领域。
(五)自我意象(4——6岁)通过成人的奖惩和期望形成一系列岁自己的看法。
(六)理性自我感(6——12岁) 会学习后,自我可视为有理性的行动者。
(七)这是特别关键的时期。重新努力追求自我同一,这个自我同一与2岁时的那个不同。青少年用角色做实验,测验自我意象,试图发现成年人的人格。用同一性探索最重要的方面是生活目的的确立。这是人第一次关注未来,关注长远的目标和理想。这七个方面在任何一个阶段上的失败和挫折都会削弱下一阶段的出现,并阻碍它们协调整合进自我统一体中。
自我意识、自我概念
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也是目标与内容体系的灵魂。自我意识在学生成长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 自我意识制约着个体的情感、意志、行为和人际关系。
2. 自尊、自爱、自信是保持心理健康,走向成功的基本条件。
3. 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是个体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
4. 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他的心理问题往往能迎刃而解。
5. 强调自助,敢于面对问题,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提高自控自律能力并
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第二课 我不同于别人
背景:
小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不理解、不愿接纳别人与自己
不同的地方,在交往伙伴的选择中,也总是选择与自己有同样爱好、习惯的人。他们不
习惯对别人的长处表示欣赏,对于别人与自己不同的爱好和长处则更是如此。许多表现
为孤独、不合群的交往障碍多源于此。此外,学生对自身潜力的认识往往来自于他人对
他这方面的看法,而非出自于自身的感受及愿望,因此,他们对潜力发掘的热情都较低。
故此,引导学生欣赏他人的独特,发掘自身的潜力是十分必要的。
活动:蒙眼猜猜“他是谁”(游戏)
填填涂涂“轮图——我的喜好和能力”(自我认识)
七嘴八舌“自己和别人的独特之处”(欣赏和交流)
想想写写“发掘自己的潜力”(增强自信)
目的:进一步帮助学生感受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引导他们也要容纳别人的独特,欣赏、学
习别人的长处,同时也要努力发现自己的潜力。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建立自信,
同时还有利于他们建立合群的心理。
提示:1在做猜猜“他是谁”游戏时,注意挑选那些个性鲜明的学生作为被猜对象,以保证游戏的成功率(不看,也能认出别人)。蒙眼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用布遮眼,也可采用让学生背向大家、伏在桌上等方法达到同样的目的。
2“轮图”用红绿蓝黑颜色涂写,可构成一张张展示同学们“各不相同的喜好、能
力”的色块图案,要将这些图案在班中展出,让人一目了然。引导学生观察,
去发现没有两张轮图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喜好和能
力,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其他学生用欣赏、学习的眼光去接纳别人。在
部分学生班内交流的基础上,要让全体学生充分交流,并欣赏别人,可安排小
组内和小组间的交流与欣赏活动。在交流和欣赏别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欣赏
别人与自己不一样的长处,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多关注、欣赏那些平时不被重视、
不被看好的学生的长处。
3引导学生从别人的长处中得到启发,以自信、进取的心态发掘自己的潜力。
准备工作:
1.活动前确定游戏“他是谁”中的被猜对象(具体要求见提示1)。准备几块蒙眼布。
2.用于展示轮图的磁性黑板和固定用的磁石。(也可用其它教具代替,但要注意取
放的方便性。)
3.变动座位排列方式,以4——6人为一组,以小组的形式安排座位。
4.活动前通知学生带好红、绿、蓝、黑四色的水彩笔。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与人交往和安全感
人人都需要为别人所悦纳,这是促进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在儿童时期,父母的爱与
照顾是悦纳的象征。被爱的儿童在确知自己是为父母所喜爱的时候,他就有较高的安
全感和自信心。当他们年事稍长,与伙伴们交往时,他也希望能为伙伴所悦纳,他希
望自己所具备的身心品质,包括身材、容貌、活动能力、智慧、知识、应付困难情况
的本领……等,都能为友伴所重视,所赞美,他希望能为友伴们所接受,在友伴团体
中有其适当的位置。
小学生自我认识的障碍
孩童时期形成的思考习惯很不容易革除。小学生的自我印象可能仍然建立在别人
对他的看法上。他们最初对自我的认识是来自大人的意见,这固然没有错,可是若将
它们永远保留,那就不对了。
自我概念的特征
自我概念由人对自己的一切信念和态度所构成,这一切信念和态度,事实上决定
了我们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在做什么,以及能变成什么。
自我概念有下列特征:
1. 自我概念是学习来的,而且可以改变。他人对我们的态度,深深地影响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人无时无刻不在改变,随着对象、情境、时间、角色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感受和行为。因此,自我概念会随着自我的需要做些修正。
2. 自我概念相当主观。我们对自己的看法跟别人对我们的看法经常是不一样的。有时是过去经验所影响,或由别人不真实的回馈,或基于保护自己的心理防卫,或过分谦虚而自我贬抑。
3. 自我概念的改变并非易事,需要一段较长时间。当事实和自己的自我概念有所出入时,我们习惯上仍会以过去的想法看待它。因此不要奢望突然而剧烈的改变。自我概念的形成方式与肌肉相似,缓慢,而且一开始经常是无法察觉的。
4. 自我概念越接近自己的信念越不易改变。通常他人的鼓励和自己改变的决心是促成改变的最重要因素。信念是长年累月的沉淀所形成的,因此不易改变。
5. 自我概念会自行增强。我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观点来选择、吸纳信息,删除与自己内定的参考架构不一致的讯息。
第三课 我和五彩缤纷的世界
背景:
能不能合理的升学职业选择也是一个人自我意识水平的重要体现。现在许多大学生、中学生在需要面对升学与职业选择的时候,出现很多困惑,最后往往依赖于他人的意见择业。他们对自己适合哪种职业不甚了解,对各种职业所需的能力也知之甚少,以至于作出的选择未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一些发达国家对学生的早期升学择业的辅导很重视,有的从幼儿时期即开始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观察社会职业。因此,在小学期间对学生进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引导他们从身边人的职业特征开始了解,到将来能客观地认识各种职业,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倾向,将有助于他们今后以积极、客观的态度,有主见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同时,让他们从认识社会各种职业的角度,加深对人的独特性的认识,以及看到各种职业对人的各种各样独特性的需要来强化创造意识。
活动:观察世界“世界是由不同的人们组成的”
看看周围“亲友家人的职业与贡献”
小组交流“敬佩谁的独特本领与贡献”
目的: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职业,并知道每种职业都需要独特的本领和贡献,对小学生进行一次最初的职业指导。让学生看到,由于各种人才凭着聪明才智与独特的本领和他们所付出的辛勤与贡献,才创造了这美好的世界,以此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与创造意识。
提示: 1.在“观察世界“的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关注那些积极的、多彩的、奋
进的人和事。活动开始可以让学生看一段反映大千世界、生态平衡的录
象,让学生感受世界的美好。
2.“看看亲友”的活动中,重点放在对“创造力和贡献”的引导,切不可对
职业作等级分类,也不宜将焦点放在评论收入高低。而让学生意识到,要
创造五彩缤纷的世界,任何职业都需要独特的创造力与辛勤的工作。但在
引导中应以学生体会为主,切忌教师授以结论,上成思品教育课。这应引
起辅导老师的充分注意。
3.可以以认识职业——了解这些职业所需的本领——赞赏各种职业的人对
社会所做的贡献作为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投入活动。
准备工作:
1. 有关录象:大千世界;各行各业的人在努力工作。
2. 可准备一些职业名称卡片,在学生提到时出示,可加深其他学生印象。
3. 对一些在社会上不被看好的职业的创造和贡献,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职业兴趣与能力倾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兴趣与能力倾向。兴趣代表个体对事物与社会活动的喜爱
程度,能力则反映个体对某社会活动的胜任程度。每个人是不是对自己、对社会有一
个很清楚的了解呢?在自我意识的辅导中,从小培养孩子观察社会、观察自己已成为
不少国家和地区在心理辅导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
我国台湾地区的升学择业辅导就用三句话来概括:清清楚楚地认识社会,明明白
白地认识自己。合理匹配,别搭错车。
如果一个人从事的是自己所钟爱、并是自己所擅长的职业,他会以极大的热情去
投入工作,会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得成功。可想而知,这样的人还会感到一生幸福。
但反之,如果一个人从事的是自己毫无兴趣又不擅长的职业,他的感受自然是不言而
喻了。那么,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不是都能清清楚楚地认识社会,明明白白地认识自己
呢?
美国霍金斯大学的霍兰德教授认为,人对职业生涯的选择是直接与个性有关的。
他提出了六种主要个性与兴趣的类型,为人们认识、评价自己很有用。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从身边亲人开始观察社会的职业,看到不同岗位的人民如何
各尽其能,是对他们建立选择学习、职业方向意识的启蒙,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他们
长大后合理地选择职业是大有好处的。
第四课 我的愿望
背景:学生有了自我意识,但完善自我更需要具体的行动,需要一定的自控力和意志。在生活中,学生更多的处于听从教导的状态,较少从自身需要出发去思考、设计自己,并在自我的约束中将其付诸于行动,完善自己。有些学生还或多或少地有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通过自我要求来学习改变这些不良行为,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意义是巨大的。
活动:自由联想“七色花——愿望排行榜”
行动计划 “从身边小事做起”
自我控制 “自我命令、自我奖惩”(行为疗法的一种手段)
我的梦想 “如果我能做“
目的: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激发他们对“未来自己”的想象,并意识到未来不是一句
空话,而是要靠具体行动,一步步去实现的。通过“自我命令、自我奖惩”这一
行为矫正法,帮助学生学会自控。
提示:1在“愿望排行榜”和“我的梦想”活动中,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所讲的
愿望应无条件地接纳,理解孩子愿望与现实出现距离的可能,重视他们真实情
感的表露。
2 引导学生关注那些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逐步实现的积极的愿望,(有些愿望难以
通过主观努力去实现的,如中奖)。以设想“为社区做好事”为引子,引导他们
制订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并学习“自我命令、自我奖惩”法的运用,以帮助
他们自觉执行。
3 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征,一开始可请家长作适当提醒(但决不是管头管脚的监
督),辅导老师要注意多多鼓励那些持之以恒的学生,这种帮助让他们逐渐过
渡到完全自控。
4 不宜将“自我奖惩”表用作评比和公开对比,要避免学生为争先而弄虚作假,
应立足于学生的自我管理,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空间来运用、掌握这一自助手
段。
准备工作:
1.“行动计划”和“自我奖惩表”的填写实例(可以是老师自己的某个行动计划),给学生作一个提示。
2.可以身边做些什么,辅导老师首先要做有心人,做到心中有数。
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
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原本是精神分析学传统的一种治疗方法。当事人按照咨询员的指示,自由、随意地倾诉由这一话题所引发的各种想法。佛罗伊德认为:假如人的心理世界是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那么,浮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就是我们通常所视为的理性王国,而沉在水中的更大部分则是无意识王国。无意识会将一个人的自发欲望加以限制,淡化其中的动物性色彩并以一种易被社会接受的方式,掩饰自己真实的一面求得社会的认可。惟恐被驱逐“正常人”的行列。故此,运用自由联想能通过联想的话题,让当事人在尽可能放松的状态打破自我防御,发散内心的真实感受,有助于自我认识。
本课“七色花”活动是借鉴自由联想这一手段,帮助学生解除由于长期习惯于理性思考而形成的防御性、掩饰性、概念化的表达,在放松的状态中发掘出自己最直觉、具体、感性的愿望。以帮助他们找到真实的愿望。真实的自我。
行为是后天习得的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行为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学习获得的。通过学习,人才学会了说话、认字、书写、获得各种知识技能;通过学习,人才学会尊老爱幼,形成良好的品行并遵守道德规范。人一旦远离社会,即使具有人类的遗传特征,个体也很难发展人类行为。此外,在人类社会里,环境的不同也可以造成人们截然不同的性格和脾气。总之,性格和行为是后天塑造而成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因此,早期教育和特殊环境的创建可以对儿童的性格行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行为矫正在教育方面的运用
行为矫正在教育方面主要用于中小学,以矫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破坏纪律的行为,如擅自离座、多动、多话、扰乱别人;也可改变学生在口语、阅读、拼写、计算、作文等方面的学习不良行为;同时应用课程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帮助儿童形成一些良好的新行为等。
行为矫正的技术很多,本课活动的“自我命令、自我奖惩”是行为矫正技术中最常
见的正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