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桥二小校本培训计划
2008、9
一、 指导思想:
按照党十六大提出的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和教育局的工作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训过程校本化,为实现我校办学可持续化奠定基础。
二、 培训目标:
1、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使之符合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之具有综合教育的能力和锐意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使之具有鲜明的教育、教学个性,并创出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
2、培训以抓师德、抓教改、抓科研为主要途径,引导青年教师拔尖。同时逐步构建校本培训模式,形成校本培训体系,建立校本培训机制,使校本培训逐步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三、 培训课程:
《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学新实践之研究》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引导教师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本学期,我们将着力构建校本交流平台,推进校本研究。
1、“四步提升法”打造专业成长之路
读书提升:坚持“四个为主、四个结合”的读书策略:学习内容以《有效教学》一书和新课程理论为主,与博览群书相结合;学习形式以个人自学为主,与集体学习结合;学习时间以业余为主,与课余学习相结合;考核结果以理论指导实践为主,与检查交流读书笔记相结合。教师每学期至少做读书笔记五千字,每半学期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组织一次读书笔记交流。把读书活动列入教师专业成长考评及常规检查中。
反思提升:深化反思型教研活动,范围包括课堂教学反思、课题研究反思、个人成长反思,课前和课后的反思。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把教研的主战场放在课堂上,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互助提升:教导处将充分发挥学校的“师徒”结对,在教研组内通过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帮助新教师尽快熟悉业务,促进老教师转变观念,协助老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鼓励教师大胆批评,发表各自意见;以教师产生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定计划开展研究。
专家引领: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报刊及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积极参加各级的教研活动,并将活动中的先进理念和操作方法带回来,和大家进行共享,另一方面我们将邀请专家、教研员进学校,引进他们新的理念和教学思想,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2、实施“五个一” 校本教研制度
“五个一”:要求教师每周做一次教后反思(其中教龄5年以内的每节课一思,教龄5年以上的教师一单元或者一课书一反思),每月写一篇教学案例,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书籍(教科室将在校园网上公布推荐书目),每学期写一份经验总结或教学论文,每学期上一节公开教学研讨课。
3、鼓励教师通过参加函授、自考等途径,提高教师学历层次,为教师高一层次学历进修提供方便。
4、开展教师基本功比赛:工作1-3年教学板书设计。3-10年教材分析。十年以上教龄撰写案例。
四、 培训形式:
各教研组、备课组要围绕学校区级教科研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学新实践之研究》开展校本研训活动。每月的活动形式可以根据各教研组不同的教学实践切入口(语文:预设与生成;数学、英语:课堂知识点及时反馈练习)而展开相关的理论研读、理清教学内容的脉络、三课二反思、茶馆式研讨等活动。
1、对教研(备课)组长的要求:
1)每次活动教研组长要提前做到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
2)每次活动过程中根据教师的发言安排好相关记录。每次活动完毕有考核。
3)组织好每学期的校级研究课。期末收集整理研究课全程上交教导处。
(语文:每年级1节;数学:2节;英语:1节;综合:3节)
4)备课组长每2月听组内每位老师的课一节(每学期校内不少于10节,总节数不少于15节),做到多交流,多探讨,提升组内整体水平。教研组长每月有选择的听取各年级的家常课(每学期校内不少于15节,总节数不少于20节),并与教师、备课组长多交流、多指导。
2、对教师的要求:
1)每位教师参加活动要有与主题相关的准备并积极参与活动,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活动的中心发言,每学期校内听课不少于8节,总节数不少于12节。
2)每位教师可在备课组长的安排协调下出好学生的练习卷。
3)每位教师每月撰写一篇教学案例研究(习惯/叙事);每学期上交一篇成功教案;上交一个制作比较成功的学科PPT课件;上交一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教学实践文章,并组织交流学习,推广行之有效的管理教学,优化教学的做法。
3、研究课要求:
1)备课组长将研究课的研究目标提前公开教学一周挂校园网“课堂教学研究”下。
2)第一位教师准备教学设计,提前一周挂网。
3)集体讨论,由第二位教师(执教者)修改教学设计,提前于公开教学两天挂校园网“课堂教学研究”下。
4)上课、听课。(同学科必须听研究课、邀请专家参与)
听课之前从校园网了解教学设计。记录好每次的听课过程,对课堂的评价用红笔标于听课本的右栏。每次听课按要求写好台头。在听课记录本第一页目录中写明课题、学科、执教者等情况。听校级研究课当天填写好评价表,上交教导处。综合学科对本组内的老师至少互听一轮的课。
5)评课。第一位与其余教师针对研究主题,根据实际教学效果进行1000字书面评价,于公开教学后两天内挂校园网“课堂教学研究”下。
4、对校骨干教师要求:
学校骨干教师要在教研组的各项教研活动、科研活动中起好带头示范作用。根据学校要求作好每学期的学科讲座,上好教学示范课,及时与结对教师听好随堂课,辅导好该教师的一节公开课。
5、对职初教师要求:
带教教师设计好每位新教师的学年成长计划,做好新教师的在岗培训工作。学校努力为新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师徒之间认真完成每周的听课活动,积极讨教教学实践经验。完成期末汇报课。
五、培训具体安排:
时间 |
培训内容 |
组织者 |
9月 |
1、布置学期培训要求。 2、语文组开展“预设—生成”主题研究活动。 3、语文组开展茶馆式研讨活动。 |
校长室、 教导处 |
10月 |
1、 数学组开展“课时知识点练习设计”主题研究活动。 2、 骨干教师教学风采展示课。 |
教导处 |
11月 |
1、英语组开展“课时知识点练习设计”主题研究活动。 2、骨干教师讲座。 |
教导处 |
12月 |
1、 综合组主题研究活动。 2、 教学叙事案例交流活动。 |
教导处 校长室 |
1月 |
1、教学新实践论坛。 2、职初教师学习汇报课。 |
教导处 校长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