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瑞恩的井
汪培清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捐助、羞怯、骄傲”。
2、理解井上所刻“瑞恩的井——为了这个痛苦的社会”这句话的含义。
3、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4、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能体会父母要求瑞恩自己挣钱帮助非洲孩子的目的,感受体会瑞恩的善良。
[MS1] 教学重点、难点:
⒈理解井上所刻“瑞恩的井——为了这个痛苦的社会”这句话的含义。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
学生课前预习
1、查字典,说说“募捐、捐助、募集”的意思。
2、读课题后想一想:课题为什么叫瑞恩的井?
3、查找资料,了解非洲地区人民因严重缺水而生活异常痛苦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反馈预习,初步了解课题的含义。
1语言训练点:初读课文后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2、语言实践活动设计:
(1)板书课题:瑞恩的井——重点辨析“恩”与“思”的字形。
(2)交流预习2,引导学生讲清“瑞恩的井”的其中二层含义,即“瑞恩捐钱给非洲乌干达孩子们打了一口井”和“瑞恩的井是以瑞恩的名字命名的。”。
二、初读课文,以“瑞恩的钱是哪里来的”为突破口,按时间顺序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1语言训练点:有条理地说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语言实践活动设计:
(1)按要求默读课文,思考“瑞恩捐的钱是哪里来的?”了解课文内容。适时反馈预习1,辨析“募捐、捐助、募集”的意思。
(2)再读课文,找到时间的词,帮助学生“按时间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7节(“一天”以后的一段时间)
第二部分:8—10节(四月以后的一段时间)
第三部分:11—12节(两年后的夏天)
(3)根据时间线索用上“募捐、捐助、募集”简要说清课文的主要内容。[MS2]
[MS3] 三、深入学习,了解文章写作上的特点。
1语言训练点:训练概括三个场景的主要内容。
2、语言实践活动设计:
(1)“瑞恩捐钱给非洲乌干达孩子们打一口井”这件事历时两年之久,这么长一段时间内的事作者选取了哪些感人的场景进行了具体描写?再读课文,简要说说。
(2)交流后板书:
一天回家后与父母谈话。
攒够70美元后去捐钱。
到乌干达受到热烈欢迎。
四、根据三个特定场景的内容,揣摩瑞恩内心感受。
1、语言训练点:训练学生抓住关键词揣摩想象瑞恩的内心感受,选择一处进行心理活动的描写练习。
2、语言实践活动设计:
(1)出示三句句子,指名朗读
瑞恩眼睛一亮, 爽快地答应了。
四月的一天,瑞恩穿得整整齐齐,骄傲地把70美元交给了募捐项目的负责人。(适时了解“骄傲”的两种含义。)
瑞恩一直默默地对自己说:“我希望非洲的每个人都能喝上干净的水。”
(2)分别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来揣摩瑞恩的心理活动。
(3)选择一处进行心理活动的描写练习。
[MS4] 板书设计:
3瑞恩的井
时间 典型场景
1-7节(“一天”以后的一段时间) 一天回家后与父母谈话。
8—10节(四月以后的一段时间) 攒够70美元后去捐钱。
11—12节(两年后的夏天) 到乌干达受到热烈欢迎。
第二课时
一、从预习1入手,深入了解课题的含义,读懂文章的中心。
1、语言训练点:用概括具体的方法介绍有许多人的爱心建造了这口井。
2、语言实践活动设计:
(1)读课文,找找除了瑞恩,还有哪些人也为这口井的打成做了些什么?在书上作批注。
(2)交流板书:
妈妈 制作表格、写信发动
爷爷 提供干活的机会
同学们 加入募捐活动
人们 汇款
老师 发动
(3)理解“瑞恩的井”的深层含义:许许多多有爱心的人用自己的爱心建造了这口井。
(4)用总分总的方式介绍有哪些人为建造这口井做了些什么事。
(5)交流,提醒学生注意描写时归整人物,表达要有序。
二、拓展延伸,合理想象妈妈给报社的信的内容,并写下来。
1、语言训练点: 联系课文内容,合理想象妈妈给报社的信的内容。
2、语言实践活动设计:
(1)妈妈为了帮助瑞恩,帮瑞恩给报社写了一封信。信上该写哪些内容。
(2)同桌讨论。
(3)交流并板书: 事情的来龙去脉
呼吁,请求
(4)复习书信的格式。
(5)布置作业:《妈妈给报社的一封信》
[MS5] 板书:
3瑞恩的井
妈妈 制作表格、写信发动
爷爷 提供干活的机会
同学们 加入募捐活动
人们 汇款
老师 发动
教学反思:
一篇课文,可以挖掘的知识点很多,字词句,音形义,可以训练的点也很多。语文学科的这种特点,给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给教师教学目标的选择以很大自由。而一节课只有短短的35分钟,如果面面俱到,什么都抓,反而使训练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结果学生学的都是皮毛。本篇课文我以统整的知识点为目标,针对我班学生学力差异较大;学生思维深度、言语概述能力不强;家长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学生课外积累与见识较少的特点,以文本为依托,集中精力,侧重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如初读课文时,以词语理解为抓手,根据时间线索用上“募捐、捐助、募集”简要说清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线索后,概括三个场景的主要内容;用总分总的方式介绍有哪些人为建造这口井做了些什么事;最后联系课文内容,合理想象妈妈给报社的信的内容。一系列的训练都是以提高学生概括能力为目标,但又运用了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使训练既全面又高效。
又如:课文记叙了一位加拿大的6岁男孩瑞恩在得知非洲由于没有足够的食物,饱受饥饿、疾病的折磨,面临死亡的威胁,而70美元可以帮助他们打一口井后,在父母亲人的帮助下,通过做家务挣得了70美元,捐献给非洲人民打井。同时,在母亲的帮助下,瑞恩通过报纸继续为打井募集资金,他的行为感动了周围的人们,大家纷纷慷慨解囊。两年后瑞恩来到非洲,感受到当地居民深深的感激之情,立下了希望非洲每个人都能喝上干净的水的志愿。课文从小男孩的言行上充分表现了小男孩的善良和充满爱心。那么如何落实抓住关键词体会句子的含义,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呢。在深入研究课标、研究学生、研究文本的基础上,在考虑学生实际的前提下,找到文本与课程目标的最佳结合点,抓住三句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举止上去把握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通过训练学生抓住关键词揣摩想象瑞恩的内心感受,选择一处进行心理活动的描写练习,学习体会句子的方法。由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得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而目标的落实分布在每个环节,设置坡度,层层深入,读写结合,强化练习。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从内容到内容,而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
通过本课的尝试,我觉得要提高一节课的效能,首先要制定好课堂教学目标。而制定目标的依据是教学大纲和学生。通过统整,对于知识点的目标更加清晰,训练更有侧重,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生更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因为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说,教学目标的实现,绝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还必须依靠学生主观上的努力。师生默契配合、和谐、共振,才能最终实现目标。
但由于时间关系,只能针对一篇课文进行,要让学生由会到熟到巧,仅一篇课文的训练是不够的。如果能在练习中拓展一些类似的文章,围绕一个知识点将训练序列化,本节课的学得的概括和理解句子的阅读方法得以巩固运用,那学生就有了举一反三的能力,效果会更好。
[MS1]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最大的目标,我根据本单元的统整知识点,将三纬目标有机融合,制定了比较集中、适切、具体的保底目标,以适应学生的特点。
[MS2]由于班级学生的差异性比较大,刚开始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的时候,还是要给学生一定的拐杖,为学生提供一些关键的词语,给一些抓手。这里词语理解就是抓手,结合课文内容,先概括三段的段意,再连起来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由于抓住了关键因素,找准了解决问题的门径,指导步骤清晰且成阶梯式地训练,学生学有所得,兴趣较高。
[MS3]我班的学生中大多数家长文化层次不高,既没有能力自己辅导孩子,也没有多少时间和财力带孩子外出,更没有意识为孩子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可又希望孩子有出息,非常倚赖学校教育,认为这是老师的任务。学生的积累大多来自课堂的学习,学校教师的辅导。因此,在课堂中,尽量让孩子多了解一些语文知识,阅读方法,写作技巧对高年级学生来说也是很必要的。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本单元的统整知识点之一。应该说文章的记叙顺序有很多种,写事的文章学生接触比较多的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结构全文。而本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的。通过让学生找时间词,让学生知道“按时间顺序”不仅仅可以是一天内的时间,也可以是一段时间。就如本文,瑞恩从想捐钱造井,到做家务赚钱,最后社会募捐从而打成这口井历时2年多。而作者描写时选取的是其中的三个时间段。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本文的结构特点,理清了文章脉络。同时也与写作指导相结合,对选材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MS4]学生学习语言的智力水平不一样,再加上我班学生大多是外来务工子女,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的文化氛围不同,导致学生的语言基础不一样。而不一样的语言基础又影响着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学习和运用。如果让学生自己寻找文中瑞恩的言行等句子,来揣摩、理解,根据我们学生的学力是根本无法达成的。他们往往会比较迷茫,思维受阻,学习的内驱力也会降低。因此要落实本单元的训练目标:能运用抓关键词理解词义,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含义。还是要针对孩子的学情,给孩子一定的语境,设计一定的坡度,比较有针对性的进行读写训练。说可以三组句子都训练,写时可给学生一定的选择,自己选一处写。这样顺应每个学生的需要,又使个性得到张扬,促进每个学生的最大化发展。
[MS5]我班的孩子经常前学后忘。而且书信的格式总是会弄错。借助文本,让学生以妈妈的口吻给报社的一封信。可以复习巩固书信的格式,同时也训练学生筛选、整理、归纳读到的信息,怎样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怎么呼吁、请求才能打动别人。既要根据生活经验来想象,又要合理。
为了降低难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将这封信的内容给学生一个脉络,在此基础上,进行写话训练。这样的训练将知识、想象和概括表达能力融为一体,实现了训练的最大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