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目标:
1、自主认识词语的意思,重点理解:“骗局”、“恐惧”、“水囊”、“抿”。
2、朗读课文,知道写事的文章要关注六要素。
3、通过完成练习题,让学生明白,回答问题时,要把握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关注要点,语句完整。
4、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得到潜移默化的滋养,今后碰到困难时要有勇气和信心去战胜它 。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
三、课堂练习: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都希望得到一份礼物。得到礼物的我们会有怎样的心情?
今天我们将和一群考察队员走进荒漠,去了解发生在那里的故事。在这件故事中,队员们感觉到自己收到了一份最完美的礼物,那到底是怎样的礼物呢?
二)自主轻声读文章
1 找一找,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这是一份怎样的礼物?用横线画出来。
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
“骗局”中引号的用法。
理解:局
2 这是一个什么骗局呢?找出文中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原来,在第四天早晨大家喝完那杯水后,水囊里就已经没有一滴水了,看上去依然鼓鼓的水囊里,是郭教授悄悄装进的沙子。”
3 为什么会设下这样的骗局呢?
遇到沙尘暴,导致只剩下一羊皮水囊的水了,即使大家节约着喝也不能维持到走出沙漠。为了让大家能够坚持走出沙漠,因此教授想到了这个主意。
4 设下这样的“骗局”结果就是……?
教授的骗局是善意的谎言,它是全体队员绝处逢生,它是人生的宝贵一课。
5 这是一篇叙事的文章。阅读写事的文章就要关注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经过 结果。请你来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联系上下文,完成练习。
同学们已经通读了全文,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第5段。
1、第5段说“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从上下文看,队员们“恐惧”的是 。
1)齐读题目。师:从题目中的“联系上下文”看,要求我们从文本整体来思考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在刚才把握了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完成这一格,把答案写在第5段这句话的旁边。
2)交流。
预设1 :没有找到水,走出沙漠的希望渺茫。(回答完整)
预设2: 没有找到水。 (可引导同学解答 如,没有找到水,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预设3: 骆驼在沙暴肆虐时受惊跑掉了”(关注一下他们的身份:由当地的向导带队。当发觉失去骆驼时,考察队员是惊慌,因此“有人惊叫”)
预设4:“只找到一点点东西”或“东西丢了”。(关注一下第5节的人们的反应,想一想,到底是什么。大家开始寻找起食品和水来;当大家花了许多时间精力,只找到了“一箱饼干、几袋牛肉和一些行李”的时候,不仅没有喜悦,反而“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为什么呢?仔细阅读下文,可以获知,水在沙漠中等同于生命。由此可见,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水没有了,走出沙漠的希望渺茫”。)
(看第5段); 这道题目要考查的是故事情节的起因,这起因一定和水有关。但要准确回答,就必须按照故事整体的发展变化。这就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2、依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第7段的横线上分别填入恰当的词语,并简述理由。
(1)“轮到大刘了,他 地喝了两大口水……”理由: 这个动作符合文中体现的人物性格特点。
(2)“杯子最后轮到郭教授手中,他只 地抿了一口,然后将杯中剩下的水倒回水囊。”理由:
同学们再读文章,根据大刘和郭教授的性格特点进行填写。
预设1 : 大刘 猛、毫不客气
教授 浅浅、缓缓、慢慢(正确)
预设2: 大刘 轻轻
教授 深深(再根据当时的情形说一说)
3、第10段画线句“郭教授将猎枪递给大刘,声音颤抖着对大刘叮嘱了什么”。根据文意,写出教授叮嘱的内容。
1、齐读题目。让学生来写一写,交流。
师:这道题目要求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受作品中人物此时此刻的心情。值得注意的是,题目要求“写出教授叮嘱的内容”,并不要求“写教授说什么”。“叮嘱的内容”可以用第一人称来说,也可用第三人称来叙述。而“说了什么”就应当用教授的口吻(第一人称)来说。
预设1:没有写出叮嘱的内容(根据下文进行补充)
预设2:用第一人称,注意用上引号,表达清晰,注意不要太长,因为他已支持不住了。
预设3:用第三人称,注意人称的转换。
交流。如:“大刘,水已经喝完了,水囊里装的是沙子,谁要喝水都不允许,但千万不要说出真相,那是大家的生命之“水”,一定要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