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视死如归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读会写“若、典、疯、刑”等生字7个;重点理解并积累词语10个:视死如归、机密、招、抠、刑场、连绵起伏、夜色、厉声、轻蔑、威胁
2、过程与能力方法: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王若飞的思想感情。照样子学写比喻句。背诵课文第6——10节。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王若飞在敌人威胁、利诱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读王若飞同志在刑场上与敌人做针锋相对的一部分,抓住记叙王若飞同志的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2、理解环境描写是为了文章中心服务的,环境描写既暗示王若飞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他意志如大青山般坚定的象征意义。
三、教具准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齐读。
2.昨天老师请你们预习过课文了,下面老师请同学每人一节读课文,提问:有什么地方不懂吗?
3.手无寸铁的王若飞面对如此穷凶恶极的敌人,一点都不害怕,反而敌人却被他吓得后退,甚至不敢开枪。想:敌人是被王若飞这个人所吓倒的呢?还是他身上的某种精神所吓倒?是什么精神呢?(解释:视死如归)
二、精读课文。
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若飞的视死如归呢?敌人又是怎样威胁他的呢?默读全文,用横线划出描写王若飞视死如归精神的句子,用曲线划出,敌人又是怎么做的。 四人小组讨论完成。
敌人 |
王若飞 |
带头的特务恶狠狠地说:“现在只要你说一个‘招’字,就放了你;不说,马上送你回老家。” |
王若飞坚定地说:“什么‘招’字,早从我的字典里抠掉了。 |
敌人把枪口对准了王若飞,凶狠地说:“这是你最后的时刻了,再给你几分钟,好好考虑一下!” |
他挺直身子,从容地说:“用不着考虑了,开枪吧!” |
一分钟过去了,又一分钟过去了……过了好几分钟,敌人没有开枪。 |
王若飞厉声喝道:“开枪吧!混蛋们!” |
敌人还是没有开枪 |
王若飞轻蔑地说:“你们这套把戏对共产党人没有用的。” |
1、交流:
带头的特务恶狠狠地说:“现在只要你说一个‘招’字,就放了你;不说,马上送你回老家。”
王若飞坚定地说:“什么‘招’字,早从我的字典里抠掉了。
2、指导朗读:
这两句句子我们要读出怎么样的语气。(恶狠狠,坚定),谁来试一下。(请多个同学)
在王若飞的话中,哪个字让我们可以看出王若飞的坚定。抠,做一下抠的动作
让我们再一起来配合着来读一下这两句话,男生读敌人的话,女生读王若飞的话,老师读旁白。
读得真好,下面老师就请小朋友四人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照老师的要求来读好这剩下的几句话。
3.小结:
面对敌人步步紧逼的威胁,王若飞丝毫没有害怕,没有胆怯,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面对死亡毫无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的充分体现。
三、引申:
在革命年代里,像王若飞这样有视死如归精神的革命者数不胜数,《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其中一个。
练习: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狼牙山区大举进犯。为了拖住敌人,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掩护群众和连队的转移,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撤退,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容易暴露群众和连队主力。于是,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他们把敌人引上了三面都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敌人射击。这是,子弹打完了,(
)。
不一会儿,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五位壮士想:(
),五位壮士说 :“(
)。” 五位壮士(
)。
战士们虽然牺牲了,但是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永放光彩。
语文教学反思(二)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也是由学生、教材和教师组成的小的系统。教师借用教材所提供的资料给学生创设语文训练的情境。在现在的课堂上,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我想主要应该从教材以及教师的教法上入手。
我们这个年级是最后一届老教材。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应如何把教材的陈旧通过自己教学的优势,使其成为新鲜血液。我想:这我们也需要研究和探讨下的。
这学期我们进行了校“百课工程”的展示活动,我上了《视死如归》这篇文章。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很有教育意义。也许在老教材中革命文章学生学得很多,故而总结中心思想还是比较容易的,可以套用,把好的精神品质套上去就绝对没错。但是,在我上了这课后,我深深感到学生并不是真正理解人物的品质,有些句子他们还没有深入理解,这对阅读理解是没有多大帮助的。记得也听到老师们把每个年级的训练任务公布与众,但是,只是死板的按照这个进度来教,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能会吗?学生也是有差异的,何不提前多训练下,让学生的适应时间长点。
听了上次教研员对我上课的讲评,我的课堂中就以一个大问题为主线,尽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说,让孩子辩。在《视死如归》这篇文章中,我就通过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若飞的视死如归?敌人又是怎样表现的?让学生展开讨论。但是学生并没有像我想象中那样,思维活跃。我的本意是想让他们把王若飞的精神和敌人结合起来体会的,可能由于他们以前养成的习惯,只会找句子,把找句子和品评分开了。所以,感觉知识有点游离,总是讲不深,讲不透。
从这堂课以后,我深深觉得我们班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好,我就要通过课堂上来锻炼,让孩子围绕中心来理解、来品评。养成从整体来感知课文、归纳中心的习惯,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阅读的分析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现成的模式是很程式化的。不管什么文章一般都是:背景讲解、字词学习、划分层次、归纳段意、概括中心、写作分析和布置作业。如何把死板的教学变得生动?这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其实每篇文章也有其重点部分,可以取每篇课文的重点来教,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也有利于作文教学。
每次上课总有点滴的经验,把这些经验聚集起来就可以汇成大海,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吧!
陈 洁
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