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结合语境理解“骚扰、骚动,水泄不通 、凄厉、哀伤凄婉”等词语的意思。了解成语“四面楚歌”的出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以故事情节发展为线索,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想象说话,感受名将刘琨在困境中的心境,对他“一曲胡笳救孤城”的智慧之举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
1、想象说话,感受名将刘琨的心境。
2、了解他如何想到用吹胡笳的方法退了匈奴五万雄兵。
教学难点:
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以故事情节发展为线索,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PPT
课前预习:
借助网络或书籍、字典了解“匈奴、骚扰、骚动、水泄不通、哀伤凄婉、凄厉的长啸”的意思。
思考:刘琨为什么会想出这样一个计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了解背景
1、板书:胡笳 (读准“笳”,注意部首) 出示胡笳图片及资料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一曲胡笳”意思就是…… “孤城”文中指的是……那课题告诉我们的是……(一曲胡笳曲救了晋阳城)
师: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时间、地点、人物------)
二、整体感知全文,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1、出示第一节:
这个历史故事发生在——(板书:西晋末年)、因为北方——(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骚扰)、北部——(板书:边疆不安宁),所以,晋怀帝任命——(刘琨为并州刺史,驻守晋阳城)
板书:刘琨 晋阳
2、驻守晋阳的刘琨是什么人?(名将,并州刺史)
你们对刘琨有什么了解?(军事家、政治家、音乐家、文学家)
三、精读课文,感知刘琨的智慧、勇敢
(一)晋阳城为什么成了一座孤城?
1、出示:第2节 指读交流
板书:兵力悬殊
板书:援军未到 兵力减弱 粮食减少
2、面对这一切,刘琨表现怎么样?
板书:沉着应战 急
老师引读
3、他急是因为害怕吗?联系文章内容思考交流:
师引读小结:到时候,免不了一场血腥掠夺,城里的百姓将面临一场灾难。他忧心如焚,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是那么的沉重。此时此刻,刘琨怎能不急?
(二)了解计谋的产生
1、他着急之下,却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吹奏胡笳的计谋。这叫——板书:急中生智
这个计谋是受到了什么启发才突然想起来的?
2、默读课文 ,交流
理解“长啸”ppt出示:①大声呼叫,发出高而长的声音。②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
3、他为什么会发出一声声凄厉的长啸?
仔细读读课文2、3,想想原因。交流
小结,引读。
PPT:想象练习说话:于是,他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似乎在说:“________ ”
3、引读第三节部分内容
4、长啸生引发了敌人的骚动不安,这启发了刘琨,他想起了什么?
学生讲述:四面楚歌 的故事
因此,他想出了一个计谋——吹胡笳
(三)为什么一曲胡笳能救一座孤城?
1、为什么一定要吹胡笳呢?带着问题去文章4——7节找找答案
答案:胡笳是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最容易勾起匈奴人的思乡之情。
小结:刘琨在历史上不单单是军事家,还是音乐家呢,他了解音乐方面的知识,知道匈奴人爱胡笳,
2、为什么一曲胡笳能救了晋阳城?
答案一:刘琨吹得好
放音乐,你想到了什么词来形容这个胡笳曲?
ppt: (出示)悦耳动听 哀伤凄婉
想象练习说话: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___________ 。”是那么哀伤凄婉,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着在外的丈夫:“ ____________。”胡笳曲还好像是年幼的孩子在思念远方的爸爸:“________________。 ”
他一遍遍地吹奏着那深情的乐曲,甚至连自己——(也被感动得流下热泪),他自己为什么流泪呢?
答案二、勾起匈奴士兵思乡之情
思考:匈奴士兵听了胡笳曲后的反应是怎样的?
出示有关内容
板书: 感染 (染字右上方是个九)
板书: 士气低落 逃 无心作战 撤
小结:读到这里,我们忍不住要赞美一声刘琨——聪明、有智慧------
三、概括主要、内容总结
1、你能利用老师给的提示语,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用简洁的话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总结出来吗?
PPT故事发生在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事?
在什么情况下,谁受到了什么启发?用了什么办法?
最后怎么样了?
2、刘琨长啸慑敌,音乐退兵,不动一枪一弹,不伤一兵一卒,退了围城的匈奴骑兵,挽救了一座孤城,挽救满城百姓的生命,也使得将士不至于埋尸他乡。胡笳曲竟然有了如此大的魔力,胜过强兵劲弩。这个故事流传千古,而刘琨因为勇敢、智慧也流芳百世。
板书
刘琨 匈奴
沉着应战
一
兵力悬殊 曲 士气低落 逃
急中 援军未到 生智 胡 无心作战 撤
兵力减弱 笳
粮食减少 救
孤
城(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