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2025-02-21][]
登录注销
相关内容列表:
视死如归

作者(来源):徐菊    发布时间:2006-03-30

13、视死如归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读会写“若、典、疯、刑”等生字7个;重点理解并积累词语10个:视死如归、机密、招、抠、刑场、连绵起伏、夜色、厉声、轻蔑、威胁

2、过程与能力方法: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王若飞的思想感情。照样子学写比喻句。背诵课文第6——10节。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王若飞在敌人威胁、利诱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读王若飞同志在刑场上与敌人做针锋相对的一部分,抓住记叙王若飞同志的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2、理解环境描写是为了文章中心服务的,环境描写既暗示王若飞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他意志如大青山般坚定的象征意义。

三、教具准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接题,解释视死如归这个成语的意思。

2.提问你知道哪些为革命而视死如归的英雄?然后引到王若飞同志,并作简介。

3默读课文,完成填空:大体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王若飞同志在包头被捕后敌人妄想用死来威胁他,想得到我党机密,可王

若飞无论在牢房里,还是在刑场上,面对敌人的枪口视死如归,敌人的阴谋

一次失败了

4.提问后小结:敌人捉住若飞同志,想叫他说出党的机密。王若飞不怕敌人的威胁,坚决和敌人斗争,情愿死,也不说出党的机密。

二、精读课文。

 1.自己朗读课文,边读边用“  ”划出最能突出王若飞为革命视死如归精神的语句。

2.读后提问:哪些语句最能突出王若飞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精神?(1.镇定地说……2.从容地说……3.厉声喝道……4.轻蔑地说……)

3、王若飞说这些话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小组学习课文,找出相应的内容。

检查讨论情况,并板书:

敌人

王若飞

带头的特务恶狠狠地说:“现在只要你说一个‘招’字,就放了你;不说,马上送你回老家。”

王若飞坚定地说:“什么‘招’字,早从我的字典里抠掉了。

敌人把枪口对准了王若飞,凶狠地说:“这是你最后的时刻了,再给你几分钟,好好考虑一下!”

他挺直身子,从容地说:“用不着考虑了,开枪吧!”

一分钟过去了,又一分钟过去了……过了好几分钟,敌人没有开枪。

王若飞厉声喝道:“开枪吧!混蛋们!”

敌人还是没有开枪

王若飞轻蔑地说:“你们这套把戏对共产党人没有用的。”

解答质疑,加深理解,并朗读好重点句子。

王若飞坚定地说:“什么‘招’字,早从我的字典里抠掉了。(“招”什么意思,敌人要王若飞招什么?招了就——,不招就——,王若飞为什么说从字典里抠掉了?)

他挺直身子,从容地说:“用不着考虑了,开枪吧!”(考虑什么,王若飞为什么说用不着考虑了?)

王若飞厉声喝道:“开枪吧!混蛋们!”(“厉声”什么意思?体现了王若飞怎样的精神?)

王若飞轻蔑地说:“你们这套把戏对共产党人没有用的。”(“轻蔑”的意思是什么?“这套把戏”指什么?为什么说对共产党人是没有用的?)

5、齐读课文后考虑:敌人的阴谋又一次失败了,“又”说明了什么?

提问后小结:敌人没有从王若飞的嘴里得到党的机密,并不甘心,还要采取种种伎俩来对待王若飞。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王若飞以后是怎样和敌人斗争的?老师给大家介绍一本书——《王若飞在狱中》,书中详细记叙了王若飞和敌人斗争的情景。请同学们借来看一看。

三、引申: 

练习: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狼牙山区大举进犯。为了拖住敌人,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掩护群众和连队的转移,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撤退,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容易暴露群众和连队主力。于是,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他们把敌人引上了三面都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敌人射击。这是,子弹打完了,(               

                                                                

                                                              )。

不一会儿,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五位壮士想:(                   

                                                             ),五位壮士说 :“(                                                      

                                           )。” 五位壮士(

                                                           )。

战士们虽然牺牲了,但是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永放光彩。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教案时,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做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填空题,目的让学生了解王若飞同志为了严守党的机密,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动人事迹。随后,以王若飞同志在刑场上与敌人针锋相对作为重点,敌人是怎样一步一步紧逼的,王若飞是如何对待的?把王若飞的行为、神态、言语中所包含的“视死如归”的精神作为主线,设计了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理解王若飞当时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精神,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得到情感的升华。此处的教学,虽然我把课文的重点难点解决了,学生读正确、读流利了,但还有一些缺憾。我觉得自己朗读指导不到位,只为朗读而朗读,学生没有真正地领悟感情,王若飞对敌人轻蔑、仇视,对祖国热爱,在“死”面前坚贞不屈、从容不迫的精神,学生没有把自己领悟的感情通过声音表达出来。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参与性达到一定的广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指导学生自己学习为主,以学生积极思维为主,在交流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教师和学生共同阅读,随时启发指点,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我觉得学生的思维深度不够。例:课文引申时,学生仿照《视死如归》的片段,学习王若飞的视死如归精神,扩写五壮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并英勇跳崖的故事。我先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五壮士把敌人引上了三面都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我设计的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敌人射击。这是,子弹打完了,他们如何想的?如何做的?不一会儿,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 “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 如何做的?”目的是既启发学生合理想象,又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领悟能力。交流时,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说的还可以,但交流“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感人场面时,学生说的不够好。课后,我想,当时,我要是出示一幅“五壮士屹立在顶峰”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仔细体会五壮士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使学生理解了五壮士在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之后的喜悦和面对死亡不屈服,以及对人民无比热爱、对祖国无限的依恋之情。学生通过图片想象,对描述“五壮士英勇跳崖”的过程就会说的更好些。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敌人的仇恨、对英雄的敬佩都融入到我们的情感中。

以上两点是我上了这节课的一点体会。

                                                                         徐菊

                                                                        20061




网站维护部门:长桥二小信息组 | 学校地图 | 在线帮助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长桥第二小学
建议使用IE8.0以上或360浏览器兼容模式浏览

您是第位访问者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