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教研活动应该以教师为主体,关注每一个教师对教学的思考,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使每一个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得到发展。
可是,教研活动并不是每次都能做到有效、高效。
活动时,大部分时间是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老师们做听众;或者主讲老师发言,其余老师做自己的事情,批作业、悄悄说些题外话。每次听完课评课时,需要组长点兵式发言,由于会前准备不充分,大部分老师的发言质量不高,内容空洞,属于应付式。
为什么老师们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宁愿做一个旁观者呢?通过调查,发现我们的教研活动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是教研组长驾驭教研活动的能力需要提高。
学校现任组长都是中青年教师,拥有充沛的教学热情和一定的教研能力,缺乏的是引领全组老师共同前进的能力、魄力。如果组长缺乏较强的决策能力与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不强,不能带领组员形成合力,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研究,那么教师也不会重视教研活动,也影响了学校学科质量的提高。
众所周知,每次教研活动是否有效是衡量教研组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组长,要做到用研究者的眼光分析、解决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引导组员将各自关注到的教学问题在组内进行分析,共同解决。组长策划、设计的教研内容要吸引人,能够激发每一位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使参与教研活动成为老师获得提升的内在需求。
其次是教研组活动制度不够完善。
教研活动中的“开会迟不迟到,开会时是否认真倾听
、发言和不发言、有质量的发言和没什么质量的发言”,对于老师们来说,似乎没什么区别,反正不发言或凑个数说几句不会影响到自己什么利益。教研活动没有及时和教学考核挂钩,不完善的制度导致教师缺乏压力感。这样,组长开展活动感到困难,渐渐地,也缺乏组织活动的热情。
第三是教研组活动方式单一,教研内容不能满足教师实际需求,教师对活动缺乏积极性。
教研组活动流于形式,除了听评课外,缺少真正有实效的主题活动。大部分的教研活动内容是组织老师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或者就是一人写好教案,在组内念一遍就是所谓的集体备课,课上完,大家不痛不痒地评评课,任务也就随之完成。高深的理论知识如果不与课堂教学的实践相结合,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老师们就不会主动、积极地关注,久之,教师就会对教研活动不重视,缺乏参与教研活动的兴趣与愿望。
此外,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没有专业成长的需要,老教师认为教师发展是青年教师的事,所以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青年教师也并非个个追求上进。林林总总的原因,造成教研氛围不佳。
那么如何改变现状,让教研组活动有效开展,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专业提升呢?
一、通过多元化的学习与培训,提升组长的工作能力。
教研组长是学科专业人才,是基层业务的管理者。课程改革对组长的要求更高了,学校在选用教研组长时从专业引领、组织策划、教学示范和人际沟通等方面去考虑人选,往往会指派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勇于开拓,善于管理团队的教学骨干来担任。
学校为了让教研活动有效开展,根据教研组长工作内容,加大了对组长的培训力度。培训内容包括参加外省市的听课活动,本市的阅读与和写作教学培训班,区里组织的教研组长研修班,名师教学指导班,教研组、备课组工作流程培训,优秀教研组建设的讲座等。通过多角度、多元化的学习和培训,帮助组长解决 ““课堂教学问题诊断”、“试卷命题与质量分析”“作业设计和评价”“教研活动中的有效互动”等困惑和难点问题,这些培训不但提升了教研组长的专业素养,也提高了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使教研组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同时,学校还加大了对教研组长的考核力度,确保教研组活动能扎实有效地开展。在2008年,语文教研组长带领团队成员共同努力,荣获了区优秀教研组的称号。
二、逐步完善评价体系、帮助教师树立参与意识,为有效教研提供保障。
教研活动要有效进行离不开完善的活动考评机制,学校先前制定的教研活动考评项目,由于项目线条太粗,每项分值很大,组长打分时不知道怎么给分,结果考评变成了流于形式,老师们对种考评结果也不以为然,这样,考评失去了意义。
评比内容 评比对象 |
准时参加活动。共10分 |
活动准备工作。共10分 |
认真倾听。共10分 |
活动发言。共10分 |
|
|
|
|
|
为了让老师们主动参与活动,重视每一次的活动,学校重新制定了考评内容。每个内容分三个档次来计分,总分四十分。先由参加活动者本人打分,组长会后打分,对于被扣分的老师,组长指出其不足之处。评价结果最后的呈现方式是每月教学考核奖。
评比内容 |
得分依据 |
个人评价 |
组长评价 |
准时参加活动。共10分 |
准时参加。10分 |
|
|
迟到五分钟。7分 |
|
|
|
迟到五分钟以上。4分 |
|
|
|
活动准备工作。共10分 |
活动准备充分:参会老师能根据活动主题事先认真研读、分析有关资料(教学理论,教案等),并认真写好发言简纲,要求有观点、有事例、有分析。主讲教师写好讲稿或较详的说课稿、备课教案,活动前一周上传给组长。10分 |
|
|
活动准备做得不够充分:参会老师能根据活动主题事先阅读有关资料,但没有准备好发言纲要。主讲教师没有及时上传讲稿、说课稿、备课教案等有关资料上传给组长。6分 |
|
|
|
活动前未做相关准备工作。0分 |
|
|
|
活动倾听。共10分 |
认真倾听同行发言,不做与活动主题无关的事,比较详细地记录活动的主要程序和基本精神。10分 |
|
|
认真倾听同行发言,但会议记录不及时、不完整。7分 |
|
|
|
活动时做与活动主题无关的事4分 |
|
|
|
活动发言。共10分 |
有参加活动的主体意识,能围绕活动主体展开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乐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观点。能主动提出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开展实事就是的自我分析。10分 |
|
|
能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发言内容比较空洞,缺乏建设性。7分 |
|
|
|
发言态度不主动不积极,发言未能围绕活动主题,没有结合教材、教学实际发言。4分 |
|
|
教研活动考评机制的制定目的是让教师们变被动参与教研活动为主动参与,保证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考核只是一种手段,时间久了,教师们也知道开会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用心准备,认真参与,发言主动,队伍建设让成员们有了向心力。
三、以教师为主体,精心策划、设计教研活动内容,满足教师实际需求
教研组的核心工作是一个“研”字,教研活动主题就是“问题引导学习”,年级组的建设目标是——学习实践研究相结合,要求教师转为“科研型”。
教研活动一定要体现1,创新性2,研究性3,合作性4,有效性,
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创新型研讨活动,如茶馆式学术讨论、专题研讨等,满足骨干教师对学科前沿的学习探索;基础型研讨活动,如说课、听课、评课、案例分析、论文评选等活动,探寻教学的基本常规,满足一般教师教学研讨的需求;日常型研讨活动,即校本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等;网络型研讨活动,如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 、论坛交流式等。
根据我校语文教研组老师在教学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和实际需求,我们设计了这几种教研活动形式。
(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研讨活动。
如何改变老师们只会埋头上课的现状,学着“把研究的东西做出来,把做着的东西说出来,把说出的东西再研究”,亲身体验“研——做——思——提升”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教研组活动时请来了专
例:作业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语文教学体系。现实的情况却是题海战术,作业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失去了其发挥创造性、探究性的功能和作用。学校有几个班级成绩一直处在年级最后,任职老师心里很焦急,其结果便是每天给学生布置很多作业,反复操练,力求面面俱到,可是作业设计没有梯度,讲评没有侧重点,辅导方法不科学,结果,老师很累,学生很烦,成绩提高不明显。教研组根据教师在作业布置、批改、评价等方面产生的问题和困惑,开展了《作业论坛》,从三个板块《作业的讲评和辅导》《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作业批改和分析》展开探讨交流。教师们根据自己平时作业布置的内容,批改、讲评、辅导的方法进行论述,展示实例。活动中,每个老师都在参与,或者讲述,或者点评,或者质疑。通过作业论坛交流,教师们不但从理论上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素养,更明白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作为后续跟进,组长经常抽查各年级作业布置、批改、辅导情况,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和组员沟通探讨。各年级组每周上交一份本组教师设计的作业练习(预习、课内、课外),同时,开展了《作业设计》比赛和赛后点评。在不断的整改,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反思中,教师们的作业设计能力,批改、讲评方法都有了提高,教研组活动成了灵活有实效的日常教研。课题研究带动了教研活动的开展,教研活动的开展也在不断完善着课题研究的发展。
(二)教研活动的形式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模式。
不可否认,学校的教研活动一定是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大家团团围坐在会议桌旁开始教研活动。而我校教研活动形式除了单周的大组活动要定时间、定地点等,双周的年级教研组活动可以自主安排——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备课组可以尝试集体教研,备课组分为2个年段进行小循环教研活动,1-2年级为一个年段, 3-5年级为一个年段,一起开展教研活动。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可以了解各年级各年段教学目标,即时调整自己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老师能力提升。
不同学科的教研组也可以就共同关注的问题展开融合教研活动,例如:新学期开学时,我们会集中所有任教一年级的老师一起围绕“如何进行学习准备期教学活动”这一主题进行教研活动,为了帮助新生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这些
当教师们在教学中遇到困惑时,完全可以在办公室内随时开展教研,研讨的主题可以来自于学生的学习,也可以来自于教师的教学,参与研讨的人员可以来自于任何一个年级,只要研讨的内容与教学有关,便是有益。
例1:学校开展了教材统整活动。开学前,各年级组教师在组室内围坐在一起分析教材,整理知识点,构思教学方法、步骤。随着教学的展开,教师们发现先前统整的内容有一部分需要调整,因为各班的学生存在差异性,要完全按照统整后的大纲来教学是不实际的。怎么修正,怎么调整,教师们需要及时解决这些问题,这就不必等到学校规定的教研时间去讨论了,大家可以在办公室里马上研讨解决这些问题,并及时完善统整资料,资源共享。我校五年级的2位教师带教三个班级,其中汪老师要教2个班级的语文,其中一个班级学生成绩比较差,而徐老师任教的3班学困生更多,各科成绩都在年级里垫底。根据统整大纲的安排,徐老师班的大部分学生无法适应。为了不让学生掉队,2位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其中“同文异构”是他们经常用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接受认知能力,采用一篇课文3种教法,3套作业。为了找到3班学生问题所在,寻找到合适的教学手段,汪老师精心备了一篇课文,一个人教三个班级,每教一个班级后立即和徐老师一起探讨,反思后立刻调整教案,再上课再修改。这样的教研活动是有效的高效的,通过2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他们找到了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明白了如何设计作业,如何评价辅导学生,他们的统整资料自然更加合理、完善。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们对自身课堂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他们先后完成了《二分钟预备铃的演讲》、《高年段作文评价方法》、《低年级写字指导方法初探》、《多元文化下背景下的教学新实践研究——学困生的因材施教》、《二期课改中有效提高拼音教学效率的尝试与研究》、《指导小学二年级学生正确运用语文形近字,同音字》等论文。其中,汪培青老师获得了小语会教师论文比赛三等奖,区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三等奖,杜庆美老师的《喜欢阅读》发表在了《上海教师》。
(三)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学校和学校之间也可以一起进行教研。
我们学校规模小,师资力量无法和大规模的学校相比,为了提高我校教师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水平,设计教研活动时,我们不但让各年级组长去参加其他学校的语文教研活动,学习兄弟学校的教研模式,同时也请来了其他学校的骨干教师或者专家领导,在课题研究、教学业务等方面带动我校教师一起进行研讨,开拓教师的眼界,给教师带来成长的动力,使得教研活动更为有效。
例如:为了提高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我校开展了文本细读系列活动。先由我校语文骨干教师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指导大家细读文本的方法,老师们听完讲座,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困惑,大家互相学习互相探讨。然后,各年级选择一篇教材中的文章展开品读、交流。在交流时,我们发现有些年级还是存在着解读不得法的问题,老师们一时感到心里很焦急。于是,我们请来了外校的韩老师(区语文中心组成员),给我们开了一堂关于文本细读的讲座,详细地从各个方面论述文本细读的重要性,并生动例举了自己细读过的许多文章,她精彩的解读内容,厚实的语文功底让在座的老师暗自佩服,大家就自己解读文本时遇到的困惑进行提问,韩老师热情的一一解答。在这些基础上,我校语文老师开展了文本细读比赛,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完成同一文章的解读,不具名,解读结果由教研员来评定优劣。
文本细读的活动经过这样的“一波三折”,老师们懂得了教学实践不能依赖一本教学参考书,自己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具有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否则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这种推出去引进来的教研活动模式,让教师们受益匪浅,闭门造车终究属于井底蛙之举,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和学校之间互相交流可以带动教学力量薄弱的学校共同前进,向一些“名师”学习,可以启发我们探索教育发展的路子,追求创新的方向,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由表及里,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科研兴趣。
总之,教研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们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了保证。教研活动必须是教师自己从内心中需要的活动,必须是教师以主体的身份积极主动要求参加的活动。原本属于教研组长或上课教师的工作,从始至终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其中,重心从一个教师转移到了如何让每一个生命个体主动参与进来,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对教学的思考,从而使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