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2024-11-23][]
登录注销
相关内容列表:
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教学新实践之研究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0-07-16

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教学新实践之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和上海市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需要,从全国各地来上海务工的人员日益增多。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建设四个中心的国际大都市中深切地感悟到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看到上海作为发达地区其教育质量明显高于他们当地的教育水准,所以他们纷纷将自己的孩子带到上海就学,期盼自己的孩子能读好书,并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他们强烈地呼唤着教育的公平性,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入本地学校,与本地学生一起接受同等教育,共同成长。相当一部分人渴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够融入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更好地为上海建设作贡献。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也是政府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其中还特别提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010年还将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列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加以落实。上海在这几年内也加大了力度,率先实现进城务工人员同住子女免费义务教育全覆盖,让每个来公立学校读书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能公平地享受义务教育,成为近几年来一个重要的工作。徐汇区为了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中能够享受到教育的公平,做了大量的工作。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公办学校,自20059月起我校接纳了大量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至今,这些学生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70%。这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非常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享受到平等而又良好的教育。孩子们渴求的目光和孩子的未来发展,也时刻让我们感到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重大。

进入我校学习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他们大多只在上海接受过短暂的学前教育。这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家庭的孩子,由于受到所处的成长环境与受教育水平的局限,导致了他们与本地学生在生活语言、生活习惯、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孩子由于随父母在辗转流动的过程中,要不断适应各种程度的教材与教育教学,加大了学习难度,在学生心理上形成了抵触情绪。由于生活环境不够稳定、父母有效指导不多以及适应能力等因素影响下,多数学生身上表现出了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学习的内驱力不强,缺乏自信心等情况。

如何使这类学生的学习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符合义务教育的质量标准,并使这些孩子得到全面充分发展,是涉及到保证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体现教育公平的核心所在。为了帮助教师与学生改变这种不适应的现象,让所有的学生享受同等质量的教学,学校开展了《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教学新实践之研究》的课题研究。此课题的研究旨在实践研究中寻找一种有价值的、有实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实践模式,从而使教师用较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帮助各类学生提升学业水平。这里的新实践不是对原有教学的否定和摒弃,而是对原有教学的调试和创新,使师生相互适应,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基于整体思考,重点突破的思路,我们着重从教学理念和教学发展目标构建、教学内容的调试、教学策略的创新、学习习惯的培养、保障机制的建立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本课题中提到的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区域、社会、群体和阶层等特定的系统中,同时存在的、相互联系且各具特征的几种文化。这里特指不同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进入我校与上海本地孩子一同接受教育,从而使学校学生的文化背景呈现出多元共存的局面,主要包括不同地域文化和家庭文化;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背景,反映到小学生的学习上,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不同的生活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还有直接影响他们学习的家庭教育观念、教育环境也很不相同。学生文化背景的多元性,学习上的差异性,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了更多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也具有了更多的挑战性和创造性。这也正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要价值所在。

 

二、研究主要成果

(一)、构建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发展目标

我们认为,构建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的教学理念,制定适合师生发展的阶段性教学发展目标是实施教学新实践的一个重要前提。为此我们先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着力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发现原有教学中不适应的地方,作为研究和实践的基点。

1、调查研究,了解现状,发现问题

(1)、从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之间的主要差异表现

a、家庭教育引导间差异

上海学生家庭的家长都让学生接受了幼儿园的早期教育,平时能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孩子每天必须完成的作业,能抽空与孩子交流,帮助孩子解决一些问题。家长大多能辅导孩子的学习或创设学习的环境。

外来务工人员大都忙于生计,平时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大多数孩子只在上海接受过短暂的学前教育。在这些家长中大部分为进城务工农民,由于他们所接受的文化程度不高,加上年纪比较轻,缺乏教育的时间与教育的方法手段,因此这些家长与孩子沟通较少。长期以来,孩子表现出表达能力不强,缺乏主动思考的现象,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b、阅读、学习习惯间差异

上海学生的家长能为孩子的学习做一定的准备,如购买一些书,陪孩子一起阅读课外读物。在老师与家长的指导下,学生看过不少书,在学校与家长的引导下逐步养成了阅读课外书的习惯,表达能力相对较强。

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来自于全国10多个不同省份,大部分学生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学习环境、参加课外活动、阅读指导等方面与本地的学生形成较大的差距:能自觉养成看书习惯的孩子在少数,学生阅读量相对较少,因此语言表达能力,接受知识的能力都相对较弱,知识面较窄。他们平时不会抓紧时间,学习习惯不理想,需要大人督促才能认真学习。部分学生因为缺少家长督促和学习指导,回家后不能认真完成作业,甚至不做作业。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的学生就较少了,更不要说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

c、学生学习自信心方面的差异

上海学生由于相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见识面和阅读面广,因此有较强的自信心,愿意表达。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学习中遇到问题总想逃避,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强。相对来说,在语文与英语的学习上较上海学生有明显的差距。在这些孩子中产生了一批学习困难的学生。

2)、从对教师的调查中,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不适应

由于学生的学习现状与过去所教的学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教师在教学中产生了一些不适应的现象:

一些教师发现由于这些学生见识少、记忆力差、理解能力不强、不善表达、上课时积极性不强,导致教师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和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堂效果差。教师感到自己原有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这些学生了,为此产生了无力感。

一些老师经常因为收不到学生的回家作业而生气,面对糟糕的作业质量和经过反复订正后,还是错得很厉害的现象感到很无奈。教师感觉到自己花在收本子,反复订正的时间大大多于过去,因此对家长的家庭指导、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有诸多微词。甚至有的教师产生出一种怨恨,有时提出最好让学生能回乡读书。

有些教师在自己努力教学后,面对学生糟糕的学习成绩时,有比较严重的挫败感。教师们的认同感比较低,觉得这些孩子是教不出成绩的,只要让他们学会读、写、算的本领就可以了。对这些学生,教师不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更不要谈课外的拓展。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在教师中存在着以下几个共性问题:

a、教师对学生差异关注不够

一部分教师没有从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实际出发,从班级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情况与学习能力出发进行教学。教师更多地关注活跃在课堂上的少数好学生。对于班级中学习困难的学生是否能接受新知识,作业能否很好地反馈关注不够。教师对于知识的拓展与引申不够,出现了好同学吃不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b、教师对教学的内容缺乏整合

据调查,教师在安排教学的内容时,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没有能够抓住重点在课堂上做到正确地取舍,造成在课堂上对枝节问题提得多,抓的知识点多,课时内容来不及完成。

c、教师给予学生课堂思考的空间不够

由于新进教师增多,在部分教师身上出现了对教材挖掘不透,在课堂上单项活动多。而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参与度不高,教师没能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结果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

d、教师课后练习的设计缺乏针对性

教师设计的课后练习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有侧重选择,多而全、机械性作业让大多数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很大阻碍。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质量不佳,成为教师难以解决的问题。大面积的、反复的批改、订正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另外,当教师发现学生的教学成绩无法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对应时,教师感到肩负着很大的压力,在教学中产生了一种焦虑。而这种压力和焦虑往往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缺乏兴趣。因此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2、从教师与学生的现状与发展需求出发,构建学校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发展目标

基于对多元文化背景的理解,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构建了教师的基本教学理念: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共同发展。即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并在教育教学中保持积极地态度,相信无论学生来自何种文化背景,他们的认知能力是平等的,他们都是具有相同发展可能的个体。教师如果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动机、认知基础和学习习惯提供适应的教学策略,他们都有可能达到良好的学业水平。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培养习惯、夯实基础、分层引导、树立自信”的教学发展目标。

1)、培养习惯

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尽相同:一类学生学习习惯缺乏,只满足于基本听懂、会做、考试过关,很少有预习、复习等学习习惯。一类学生学习习惯不良,如作业拖拉、多次催讨不交等种种不良习惯。还有一类学生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独立思考、能独立作业,又有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造成学习水平也就不同,两极分化明显。学校提出让每一个教师都成为学生养成好习惯的辅助者,鼓励者,引导者,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作为整体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对于我校的学生更需要从完成作业入手,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改变不良的习惯,提升作业的质量。

2)、夯实基础

由于进城务工子女学前大多只在上海接受短期教育,部分学生是在自己的家乡读幼儿园或有家中的老人照顾,学生的学前基础比较差。加上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大多整日忙于生计,无暇陪孩子阅读、外出参观、学习,学生大多只能看电视,与老人、邻居沟通来打发时间。单调的生活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不宽,经验积累不够,没有阅读的习惯和环境。

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学习水平不一,学习能力不一,往往受学习的兴趣、习惯、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如果教学中无视学生个体的接受能力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会使得学生之间的差异日渐明显,班级中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对自己的进步更加丧失信心。这一些学生的内心有“想学好”的需求,但学习基础差,学习缺乏积极性,教师要调整教学内容,安排新的教学方法和辅导手段,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缩小和其他同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不断地进步中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分层引导

由于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了让学生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有效的教育、最充分的发展。学校在教学发展目标设立中,鼓励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反馈,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需要。教师要对学生的层次进行合理定位,采取因材施教,促使教师引导更具适切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业的设计、个别辅导中都要做明确的区分,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并努力去实现。

4)、树立自信

一个人的自信心,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学习、锻炼逐步培养成的。树立一个人的自信有多种途径,可以从特长、兴趣、爱好出发。我们在这里将研究的落脚点放在学科教学中,因为学生的学科学习时间占了很大比例。教师在学生的学科学习中培养其自信心,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

我们发现愈自信的学生,愈容易成功,愈成功则更加显得自信。反之,越是缺乏自信的学生则会导致更大的自卑,就会制约孩子健康成长。而且自信与不自信都存一种累加效应。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入手,将培养学生各种良好习惯作为基础,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能够进步,又让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有更大的发展,实现共同进步的愿望。

(二)、探索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学实施策略

1、调适教学内容,实施学期课程统整

所谓学期课程统整是指“学校教师以学期为单位,遵循国家(政府)的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以指定教科书为主要教学资源,利用其他教科书等多种教学资源,根据科学的教育理念、本校的培养目标与学生实际,系统设计可以直接实施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实践,取得实效的过程。”

我们借助于学期课程统整将教学目标加以落实。我校在实施学期课程统整中,主要是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统整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开发课程资源为手段,实现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课程目标的整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课程统整由教导处统一管理,从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要学科入手开展学期课程统整。学期统整工作的开展是以教研组为依托,备课组为单位,通过《学期课程统整指南》制定、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探讨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各个层面实施课程统整的有效方式,形成学习——研究——设计——实施——反思——调整——再实施的教学实践、研究、提高的工作链。  

根据学生的特点,我们提出要保基础,重渗透,有引导的统整要求。在语文方面更关注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之间的统整;数学侧重基础与拓展之间的统整;英语学科是从课内学习与日常教学活动进行统整,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学习环境中达到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的目的。

例如,在语文与英语学科中,教师以单元入手,将基本的知识点分布落实。教师有意识地将下一个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提前渗透,让学生反复接触,达到举三反一的目的。由于学生有了先期的准备和一定的积累以后,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就不再感到有很大的困难。在数学的课程统整中,我们根据学生的计算能力相对较强,综合拓展能力欠缺的特点,及时补充其它版本教材中适合的例子来调整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每位教师针对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的班级,设计自己的教学步骤,调整自己的教学侧重点,做到既能够针对基础较弱的同学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能有步骤地将知识进行拓展和提升。同时对基础相对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统整的内容有利于帮助他们在消化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系统拓展和研究,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教学中教师在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同时,也没有因知识的拓展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课业负担。

学期课程统整中,教师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将课内的知识的学习与课外拓展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例如,教师将识字教学与语文周的兴趣活动相结合,将英语儿歌的学习与班级特色的创建相结合,将数学学习与生活中的数学相结合研究等。学生所学的教学内容不再只是教材上的内容,更多的是与生活结合起来了。在活动结束时,教师安排学生进行总结,给予大部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鼓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虽然老师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外,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目标的设立,知识点的罗列,基础课程、拓展活动的安排,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德育的渗透,课内课外活动的设计,最后的实践与反思。教师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多方面地收集教材,查询资料,反复切磋,共同摸索,但备课组的教研能力在大家互相钻研探索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师的备课不再以一堂课为单位,而是以整个单元,甚至整本教材为整体,进行统筹安排与谋划,极大地帮助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从而站在新的高点上来审视、设计自己的教学,改变了以往在教学中的不适应。

2、创新教学策略,注重有效辅导

辅导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使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一个重要措施,它是上课的一种补充形式,但又不是上课的延续和简单的重复。在辅导中,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反馈,从而对指导教学有很大的推进作用,既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一种促进,对各个层次的学生来说都有所帮助。

(1)、课前辅导,提前接触新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加上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差,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教师在个别辅导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多次学习的可能,特别加强课前辅导。
为了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成为局外人,能在课堂上跟上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会在新授课之前利用课余时间对困难学生提前进行个别指导,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在对学生的辅导中,了解学生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早做好准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自己比别人先学一步,不再因为担心课堂上学不会知识而焦虑,也不会因为补习而感到愁眉苦脸。
由于学生带着教师所教的方法与知识走入课堂,因此对学习充满了信心,他们更愿意在班级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遇到不懂地方,也愿意静下心来再次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学习的表现,会被其他学生所认可,这样的认可会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学习。即使课堂上,学生对某一个地方一时不能理解,大家也会对其抱有宽容的态度。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还有问题没有解决的话,学生就会主动问老师。这时,老师辅导会更有的放矢。

 (2)、课堂辅导,增加学习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

学生由于认知基础、学习态度与动机,以及家庭环境的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有了差异。课堂上教教授的知识点往往会使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同学难以消化,而平时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就会在学习过程中做短暂的自我放松。

在课堂上,教师在知识点教授的过程中会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留出一些时间进行个别辅导,采取“一步一回头”的方式来夯实课堂上所教授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及时消化所学的知识。通过课堂辅导,我们还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可以对教学的下一环节进行调整。这样的做法就可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帮助学困生提高信心,有效地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

课堂上,教师往往采取互动,讨论,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操练的时间更多,而老师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对学生进行抽查、提问,检查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困难学生有机会更好地掌握基础的知识;而基础好的孩子,也可以利用课堂内的独立练习,与其他学生共同协作来巩固所学内容,拓展知识。

例如:在一年级的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在书上找到相应的内容。在巡视中,教师发现几个同学因为不能接受课堂上所教的内容竟开起了小差,如果只是将正确答案出示,让学生改一改,以后他们还是不会自己找内容。于是,教师让一位学生说说曾经学过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后,再请困难生小结新授的知识点,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真正领会含义。随老师再进行新内容的教学。

对于遇到困难,就丧失信心,不愿去尝试的学生,老师会与学生约定,课堂上会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或回答一个问题,或完成一道习题,或进行一次质疑……让学生在课堂上,在老师的要求下,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学生课堂上专注度有了提高。

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运用多种手段促使学生在教师与学生的帮助下,去完成学习,理解,运用新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自己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的自信心有了明显的提高。

 (3)、课后分类辅导,满足学生不同需求,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身心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这直接导致了人的个性能力的层次差异。教师在作业的布置、辅导中改变传统作业辅导的齐步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多计算能力相对较强,语言表达能力相对弱。平时家长又无法帮助学生有更进一步发展的学生。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一类是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我们采取“错题式”作业的辅导与运用,另一类是对学习能力差,或者学习兴趣不浓,需要反复指导的学生,我们采取“兴趣式”作业的辅导方式,让学生在能够在老师的辅导下,饶有兴趣地接受教师的辅导。

a、“错题式”作业的辅导

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辅导学生完成“错题式”作业,来引导学生自我学习。通过老师的辅导,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错题式”作业,就是教师利用学生身边最常见的错误——错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整理找出错误的原因,制定策略并积极开展有效的训练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最终达到减负增效人本回归”的目的。

教师引导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先备好一本错题本,然后把一周中的数学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以及阶段测试中经常出现的错题,摘录下来并分类型进行整理。学生整理后针对自己的典型错误,有的放矢地选择2-3题加以巩固。有些学生刚开始面对自己的错题不会分类,这时教师提供适当辅导,帮助个别学生进行分类、反思原因、制定策略。学生在对错题进行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对自己连续几天甚至几周在作业中常犯的同一类型的错误分析原因。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反思:一方面学生可以从对所学知识是否理解透彻角度去反思;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习惯、个性品质去反思。在学生反思的基础上,对以后的学习制定或调整可行的策略。这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过程,学生有自己通过整理去发现问题,自我反思、制定策略。这种作业辅导能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它量少质高,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在最大限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又取得最大的效率。

然后教师借助“错题本”辅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独立编题。在编题的过程中,几名学生在老师,小组长的带领下,从复习单元内容,到列出知识点,确定题型,学会了知识的归类和整理,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知识的运用过程。有时教师将“错题本”上的作业内容加以拓展,辅导学生有目的的思考。学生思考、讨论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实践证明,学生自己编写的习题,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更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编题后的自测,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健康的竞争意识,同时学生编制习题的过程,既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又是同伴合作交流,分享成功体验的过程。

b、“兴趣式”作业的辅导
有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兴趣不浓,有的由于学习能力较差,有的因为没有良好的预习、复习习惯,缺少熟能生巧的操练过程,导致对所学的知识不能很好地掌握,作业质量不佳。教师就要采取“兴趣式”辅导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巩固知识。
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在教完“先乘除后加减”的教学内容后,对于数学计算能力差的学生,教师不急于让其做题目加以复习,而是让学生利用每天中午在学校里开展“巧算24点”的游戏。在与老师、同学的比赛中,计算能力强的学生复习巩固了运算法则,计算能力弱的学生在每天“做”了一定量的题目后,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和能力。大部分学生在游戏中既能提高注意力,又能提高学习的兴趣。

又如,让低年级学生能正确地识记汉字结构,光靠机械抄写会让学生不感兴趣。教师根据人的记忆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后布置了运用已学的方法自己说一说,在同学手心里写一写,回家在父母的手心里写一写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字形结构。由于没有让学生动笔写,而是通过让学生相互检查,提高有意识注意,学生记得牢。随后,教师就直接让学生在本子上将生字、词语默一默。经过实践,就连一些平时基础差的学生反馈出来的效果也是不错的。教师让班级中学习特别困难的同学,先让他为全班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等批改完成后再让学生默写。由于不需要自己反复抄写,就能到达要求,学生自信心明显增强。班级中出现的普遍存在的错误和错误特别多的学生就成为教师辅导的重要内容和辅导对象。教师再根据这些困难学生的特点,用找找正确字,对对笔画,说说特点,再进行默写。现在,学生反馈的正确率明显提高。

 教师在课前,课堂上,课后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某一类学生进行辅导。学生在接受辅导的过程中,对自己所要掌握的知识有了正确的把握。每一层次学生都能得到教师关注,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复习巩固基础知识,又能通过拓展学习,激发了每一位学生朝更高的目标去努力。

无论是在课前、课堂上还是课后的采取个别辅导,教师都有一个明确的教学发展目标——夯实基础,分层引导,树立信心,通过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适时调整教学材料、合理安排学习时空、调整教学活动,以适应所有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下,通过不断努力,形成一个共同的目标:无论原本的基础如何,相信通过努力,每个人都有进步的可能。

3、培养学习习惯,提高作业质量

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而用机械、单一、强制的训练不会激发学生的内心需求,达到主动改变不良习惯的目的。

根据调查,我校学生作业质量不尽如人意,除了学习基础薄弱外,还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有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在全面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以作业习惯的培养作为重点进行了实践研究,并形成了以下几种培养策略。

1)、奖励激励策略

奖励是对人的某种良好行为的一种积极肯定,使人保持这种行为,从心理学角度看,奖励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正强化。奖励作为激励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一种重要手段,使用得当,能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们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奖励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有时物质和精神两者合一的。所谓奖励激励是指把奖励作为激励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一种重要手段,使用得当,能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们自我完善的积极性。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实践了两种奖励激励的方式,即争星获得奖励的方法和设立“两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学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通过争星活动,激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根据学生回家作业不能认真完成的情况,学校将完成作业有质量的就在作业本上画上星,对作业都能做正确的给予一颗星,对作业有进步的给予一颗星。我校学生的口头作业不能认真完成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师采取小组检查和教师检查相结合,对完成得好的学生给予星星的奖励。累计到十颗星给予一颗大星。学期结束的时候,由教导处出面根据得到星的多少以奖励的性质发放学生实物奖励。学生在一次次争取得到星星的过程中逐步改掉回家不做作业的习惯。

二是通过设立“两单”,激励学生提升作业质量。学校将作业完成的质量作为平时习惯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做作业专注的习惯,特设了“作业免做单”和“加分单”。即对作业做得正确认真有质量的,能拓展、能思考或进步很大的,给予“作业免做单”。有了免做单,学生可以在以后的作业中选择免做作业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老师与学生经过沟通,在练习、测验中获得满意的成绩,教师就会发放一张“加分单”。学生累计“加分单”,可以在平时的测验、考试上加分,让不及格的学生有及格的可能,让及格的学生有成为优秀的可能。

“争星”活动的开展,“两单”的落实,让学生有了一种积极性,同时班级中不能完成作业的现象愈来愈少,作业的正确率明显提高。

(2) 、自选作业策略

所谓自选作业就是教师将布置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过去的作业多为课后布置,作业的数量、作业的难度以及作业完成的形式,教师有着决定权,并以一定的学习纪律作为强制力保障实施。学生对于作业,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任务的境地。学生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师所作的规定完成作业,没有选择权。一般说来,学生总是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聪明一些的学生能完成得较好,不够用功的学生就常常采取逃避和拖延的办法。

现在,我们所实行“自选式”作业从选择作业的数量和作业的内容两方面进行。

a、学生可以自己选择需要完成的作业数量

学生作业的量有时会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调整。教师会与学生达成一定的协议,只要在检验或者小练习中能够达到教师的要求,就可以有减免部分作业或减少部分作业权利。有的学生可以拿着作业减免单减去某一项作业。通过相互协调,学生对所布置的作业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掌控权。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往往采取减少机械性抄记作业方法。比如,有的教师采取在班级中实行基础性作业自己定量制度,对生字、新词、句段的抄记,老师不规定抄写的遍数,而是让学生自己定量,但要确保反馈正确。

老师布置的回家作业中,相同类型的题目中,教师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在题目中进行有选择地完成,但前提要求正确。学生逐步养成了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b、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能够完成的作业内容

有的教师开始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设计环节,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

一是同类作业实行难度选择形式。

例如,把一个较难的问答题或小练笔,改成两三个难易不同,但训练类型相似的题目,形成阶梯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阶梯,这样很好地照顾了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给了学生一定选择权,能力强的选择了最具挑战性的,稳健型的学生无论作业难易,都会认真地做;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会也会尝试选择一些对他们来说有挑战性的题目来做。

二是不同类型作业实行分层完成形式

这样的选择,往往出现在完成周练卷时出现。例如在教师在设计数学周练卷时,会根据学生的能力分为基础题,综合题和拓展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学习困难的学生会选择基础题来做;大部分的学生,会在基础题中选择几题,再要求完成综合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在综合题中有所选择,再要求完成拓展题。学生每人完成的作业总量不多,但是完成练习质量是不错的。

教师让学生自主的选择作业,自己挖掘自己的学习动力。学生对自主选择的作业有浓厚的兴趣,找到了自己前进的动力,对自己提出了高要求,他们不单单只满足书本的知识,还在寻找更为广阔的课外发展空间,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自选作业,这使学生有了热情参与的期望。同时,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有了作业的选择权,他们不再把作业当成负担,而能够尽力的去完成任务。学生还可以自己设定作业完成的数量、完成的时间、完成的进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老师来说, 每一次作业的设计可能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但是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自己所选择、设计的任务,减少了学生不做作业的现象,作业的质量明显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自主选择作业、自愿达标,自我挑战中不断进步,不断尝试成功,学习的自信心有了明显的提升。

3)、温故而知新的策略

根据学生在家缺乏复习的环节,对所学的知识易于遗忘,作业质量不高的问题,学科老师要运用“细水长流”的方法帮助学生不断温习旧的知识,以便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教师在设计的作业内容时更具针对性。为了帮助养成良好的完成作业和复习习惯的习惯。在数学学科中设立了每日三题的作业,帮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重点知识点,或者将刚学过的数学定理知识等进行反馈,让学生不会产生学完后马上就忘记的学习状态。每日的题目虽然少,但学生通过练习不断牢固基础,降低学习难度,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数学教师对学习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免去做每日三题的作业时,还是有很多同学还是每天坚持做练习,认真自觉地复习。

老师更多地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通过经常性的写、说、看等形式反馈出来。英语作业更侧重于创设英语环境,互动练说等形式让学生及时复习。这样的作业量不多,学生愿意接受。学生不仅提高作业的质量,更提高了学生做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促使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复习的习惯。学生在学习反馈中表现越来越好。

4)、多主体评价策略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所谓多主体评价,是指由老师创造条件,使学生、教师、同学、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取得的进步,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健康发展。

学校将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最有效的张扬,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a、教师评价

学生十分看重教师的评价,往往将此评价作为自己的定位,教师在评价中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教师对学生所做的作业,尽量进行面批面改,促使学生能够按时完成每天的作业,学生能关注作业的质量,遇到问题能及时向老师请教。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逐步养成每次作业都要认真完成的习惯。

在作业的批改中,教师给予适合的语言性的评价。对于作业有进步的学生,教师采取多表扬,寻找其闪光点,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给予更多的鼓励;对于一贯较好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教师给予更上一层楼的指导;对于中等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在作业中有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教师给予大大的赞扬……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往往会看到各种具有个性的标识,这些都是老师给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认可,为学生提高作业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b、同伴评价

能得到同伴的肯定也是学生非常希望的。同伴对作业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努力方向。教师往往会将计算,默写,作文的首次修改等作业,让学生来相互批改,相互点评,相互帮助。口头作业,教师除了自行检查外,还请学生之间相互检查,学生在检查的过程中既可以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又从对同学的作业完成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学生在相互检查后,对自己完成作业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学生的比、学、赶、帮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c、家长评价

    我们对一些平时学习习惯不够好,不能完成作业的学生,采取让家长来督促学生每天能够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并通过每日的作业记录本记录下孩子每天在家完成作业的时间和完成作业的态度。教师及时将学生在家中的点滴进步在班级中进行表扬。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家长的督促下,做作业不再拖拖拉拉,漏做,少做了。家长的正面评价对学生养好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持久性。

d、自我评价

教师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问题时,会请学生就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作业质量做出相应的反思。当学生的作业有了明显的进步,老师就请学生对自己的作业状况进行评价,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自己的学习越来越轻松。

5)、家校互动教育策略

家校互动教育是指作为影响学生发展的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当家庭和学校目标一致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就会相互合作产生合力。

有的学生学习习惯差,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原因是家长缺乏一定的指导能力和方法,亲子沟通很少,造成学生自信心差。学校就与社区结合,通过聘请专家,为学生、家长举办一次次辅导讲座与亲子活动,让家长感受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尽力挤出时间帮助孩子一起学习。

教导处要求教师亲自送“指导方法”上门,让家长在教师的帮助下指导孩子在家中能静心完成每天的作业,阅读课外读物,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端正学习的态度。

学校每年都有读书活动,现在学校将读书活动始终贯穿在学校工作中。现在,我校的家长大部分都能静下心来和孩子一起阅读书籍、报纸、杂志,亲子之间的读书活动气氛越来越浓。家长在与孩子一起读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养成了阅读的习惯。现在大部分家长都能抽出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有时还能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提出一定的要求。学生在父母的关心下,也在逐步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人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我们从做完并做好每天的作业,努力提高每一天的作业质量开始,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相信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建立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学管理机制

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能够实施教学新实践,教导处借助校本培训帮助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达成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探索。通过面向教师,以学校的发展需求和教学发展目标为中心,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学校从管理层面入手,建立了适合本校校情的相关制度和培训,为探讨研究适合各学科各年段学生特点的教学做好支撑服务工作。

1建立保障机制

第一是组织保障。

我们建立了校本教研的领导机制(校长——教导主任——学科组长——教师),使每一个层面的校本教研都得到较好的管理。大家各施其才、各尽其责。

第二是制度保障。

针对校本教研,学校早在20089月就制定了一系列制度:理论学习制度、案例研究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师徒结对制度。2009年制定《作业管理、奖励制度》、《关于教学管理规定》、《教师专业发展的奖励条例》从制度上保障校本教研纵深领域发展。

2、实施校本培训

教导处从抓教研备课组长和教师专业培训入手,整体提高教师的素质。培训对象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对教研组长的培训。教导处在组长层面根据教师中出现的问题开展了《试论教研组的管理职能及其日常工作》、《考试质量分析指导》、《单元统整落实到课时的备课辅导》方面的培训,让组长在学习、探讨中研究适合本年段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培训使组长提高了培训组员的能力和带领组员开展教研活动的能力。二是对教师的培训。教导处为了帮助教师解决缩小学生间差距的困惑,特地组织教师开展“转化学困生学习能力”的培训,把对教师转化学困生的能力作为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定期做好对学困生的辅导记录和方法,以便于教导处及时检查、反馈。通过培训,帮助指导教师改善方法。

除了常规的校本培训外,我们主要实践了四种培训方式。

一是借比赛促反思。学校每年举办一次“青教评比课”。在课堂教学评价表上要求教师关注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困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学生是否能自信地参与课堂教学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导处及时向教师反馈,帮助教师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教导处在教师中开展“作业设计”的比赛,让教师在自行设计的基础上,及时把教师在设计中的长处进行总结和介绍,对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意见,同时向教师介绍一些好的作业设计和设计作业的方法,来促使教师开展日常的教学工作。

二是借沙龙解困惑。 学校为教师建立学习研讨共同体,针对“我最困惑的一个问题”、“我最成功的一个案例”和“我收益最大的一个学习心得”,定期组织沙龙研讨交流活动,让教师之间进行不同思想的碰撞,努力在交流中产生新思想,从而共同反思实践,共同提高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

三是借考评展亮点。教导处每月对教师的教研质量,日常教学情况以及每月教学检查情况进行量化的考评,对教师出做得好的,工作中有创新的,在月考评中给予奖励。教导处还将教师工作的亮点在全体教师会中请老师就运用新策略全面提高的内容作介绍。

四是借研究出质量。教研组除了开展专题教研外,围绕“教学新实践”这一课题开展研究工作,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子课题进行系统研究。近两年来,我们始终把研究课题定位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到的,自己感到困惑的、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我校现有的各级各类课题有《加强作业管理,指导教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研究》、《教研活动的策划和设计研究》、《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分类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之研究》、《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英语对话能力的研究》等。这些课题促使教师边学边做边研究。既提升了实践水平,更改变了教师的思维方式,提升了教师的研究水平。

通过校本培训,教师的业务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为开展新实践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4、教学跟踪监控

学校除了日常的常规教学监控外,更重视的是过程性的跟踪监控,便于全面掌握情况进行调控。

在跟踪监控中,教导处采取质量监控中发现差距——与教师沟通提出需要整改的地方——教导、大组长开展随堂听课,检查备课与学生作业——进行评课反馈,提出整改意见——教导、大组长开展再听课,评课,检查——教导处出监控卷再次检查,比对差距是否缩小——与教师进行沟通,帮助教学能力薄弱的教师发现自身问题,及时跟上补救。

例如,在阶段练习中,教导处发现了某一个班级与同年级的其它班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导处就要求教师就练习卷中每一个项目做具体的分析,查出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校长与教导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指导其调整教学策略。校领导、备课组长就进行跟踪听课,发现课堂上的问题及时通过评课向教师反馈需要调整的教学内容,特别要求教师重视个别辅导和学生习惯的养成,要求教师在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层辅导。随后大组长再跟踪听课中不断促使教师调整教学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指导,教导处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控。这样经过反复地指导,帮助,既促成了教师改变教学策略,又帮助班级学生尽快进步。

三、研究的实践效果

学校通过研究对原有教学的调试和创新,使师生相互适应,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无论从学校,教师,学生都受益匪浅。

1、学校构建了教师的基本教学理念: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共同发展。

经过几年的引导、实践,我们发现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有明显的转变,不再对外来进城务工子女抱着无奈感,失落感和挫败感。教师更多地从理解和尊重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出发,在教育教学中保持积极地态度,将“培养习惯、夯实基础、分层引导、树立自信”作为自己的教学发展目标。他们正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动机、认知基础和学习习惯调整教学策略,尽可能让他们都有可能达到良好的学业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们能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很多探索与研究,学生得益颇多。

2、学期课程统整的落实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

通过课程统整,教师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指定教科书为主要教学资源,参考其他教科书等多种教学资源,对学校一学期的整个教学作系统设计,形成《学期课程统整指南》,然后按《指南》备课上课。这就解决了教师由教教材用教材的根本转变,打开了由课程文本教学实践的通道。每一位教师主动学习领会和实践课程标准,主动钻研,博采众长,努力实践着学期教学的系统设计,使每一位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得到了有效保证

例如:学校中有一些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刚开始对教材的领悟,对学生的了解,对目标的把握是有一定的困难。通过统整,让青年教师都能制定出适切的教学目标,并依据指南,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大多数教师经过对知识点的梳理,解决了对教材挖掘不透的问题。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师之间相互研讨的气氛越来越浓。我校的语文教研组获得了区级优秀教研组称号。

3、创新出一些适合进城务工子女特点的辅导方法

教师采取多样的辅导方式,帮助大部分学生都有所发展。能力强的学生不再因为“吃不饱”而感到没有积极性,他们接受了老师给予的特殊的辅导——“错题式”作业的应用,让学生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学生得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就得到了教师的关注与及时辅导。学习困难的学生经过教师的辅导和“游戏式”作业的完成,感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在老师的帮助下,这些同学赶上了班级集体,学习的自信心有了明显的提升,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学校每周都有义务辅导时间,很多学习困难的学生会主动询问老师即将辅导的内容,在辅导的过程中,由于需要辅导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差不远,因此表现得更为积极。课堂上,他们更愿意充当主动发言者,以其得到大家羡慕的目光。课后,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会追着要教师解答自己的疑惑。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再薄弱,同学之间差距明显缩小。

现在,据我们统计年级组内考试前十名的学生中,外来进城务工子女占绝大多数,外来务工子女集中的班级学习成绩有明显提升。

4、多管齐下,从作业入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学校以解决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入手,调动各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力量,多管齐下,帮助学生改善学习习惯,转变学生学习态度,以此加强学习基础,提高学习自信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作业的质量提高,学习成绩有所上升。

很多学生在争星的体会中都流露出获得星星的高兴,觉得自己要通过更多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坏习惯。教师在争星活动开展后尝到了甜头,教师普遍反映学生的课堂纪律好了,学会倾听与发言,而表现最明显的是作业的质量有大幅度提升,教师不再为学生反复订正浪费时间而感到苦恼。

学生在相互检查中尝到了做小老师的快乐,除了对同学提出要求外,对自己的作业质量也提出要求,在相互监督、学习中,学生能端正态度,认真完成每一次的作业,完成作业的热情十分高涨。家长重视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更好的稳固。

5、保障机制让课题得以有序、顺利地开展

由于机制保障,让教师能够静下心来进行思考,研究,实践与反思,发现实践工作的亮点加以发扬光大,查摆出实际教学中的困惑相互解决,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缺陷及时弥补。借助子课题得研究帮助教师逐步由教课型转变为研究型,让教师在专心研究中得以成长。

四、进一步的思考与展望

1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了更多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也具有了更多的挑战性和创造性。因此对教学的探索和研究也是具有复杂性,系统性。我们现在的实践探索,只是从教学发展目标、学期课程统整、对学生的辅导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几方面入手来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但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还有很多,下阶段我们要寻找新的途径,比如在课堂策略的运用,考试评价等方面入手,让不同背景的孩子在公办小学学习受益更多,充分享受公平教育。

2、由于生源的不同,每一届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学生会出现新的问题,学校将要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例如根据每一届学生出现的问题,调整重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方面的内容和方法,找到合适的落脚点让每一届学生都受益。

3、发挥家校之间的互动方式,将部分适合于家庭教育的,如课前指导,错题式作业的运用,习惯培养等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向在家庭推广,让更多的孩子与家庭受益。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沈韬  倪志刚           《初中“走班制”分层教学实践研究》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910

2张才龙, 杨向谊, 严一鸣 《学年课程统整的设计与实施》

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 第12
3
、王国政                  《新课程中教师教学方式研究》 

《科技资讯》200915

4、程云蕾                  《浅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改革》 

《教育与职业》200512

5、陈时见           《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http://jkzx.furongedu.com/AreaInfo/Templates/Default/ViewInfo.aspx?ClassID=191&InfoID=49361

6、龚冬云                 《关注学习习惯,增强学困生的自我认同感》

                                             《教师》  2009年第12 

 




网站维护部门:长桥二小信息组 | 学校地图 | 在线帮助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长桥第二小学
建议使用IE8.0以上或360浏览器兼容模式浏览

您是第位访问者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