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摘要:
本校作为外来务工子女就读接收校,孩子受到家庭环境、学习习惯、氛围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学业水平离教学目标的期望水平相差较远。导致的原因教师忽略对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存在的差异及个体个性本身存在的差异,对所有的困难生采用的辅导及指导方法过于单一。本次研究在初步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并进行了归类后,从情感沟通、课堂关注、作业分层、个别辅导等内容着手,探究不同成因学困生的提高教学有效性策略。
二. 关键词:学困 成因 分析 沟通、课堂关注、作业分层、个别辅导
三. 背景:
1.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分类指导提高教学有效性策略之研究问题的提出
因本校为外来务工子女学生接收学校,学生婴幼儿时期受到的启蒙教育各异,学生智力的开发参差不齐,又因家长文化层次的差异,对家庭学习氛围营造及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视程度的不同,导致班级中学困生增多,学习成效差异较大。本课题的提出,旨在通过对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从学生智商、情商、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的差距、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家庭因素、教师学校等情况进行分析,据此对学生进行分类。不同原因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采取何种不同的指导方法进行研究实践,鼓励学生发展爱好和特长,使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从而使不同的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学习乐趣,有效提高学习成效。
2.学困生的定义
“学困生”在本文中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学习水平低下的学生,他们生理和智力正常,但学业水平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离教学目标相差较远。
3. 以往存在的问题:教师忽略对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存在的差异及个体个性本身存在的差异,对所有的困难生采用的辅导及指导方法过于单一,不能普遍地提高学习困难生的成绩。
四. 研究过程与方法 :
(一)研究目标:
组内成员对班级学习困难学生的智商、情商、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的差距、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家庭因素等作科学合理的分析,并按分析结果将学生分类之后,将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确立为:
1.研究探索情感沟通对提高学困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性。
2.研究探索课堂关注对增强学困生学习自信心的有效性。
3.研究探索作业分层对提升学困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性。
4.研究探索针对性各别辅导对学困生补缺补差的有效性。
(二)研究过程:明确学困生的成因及类型后,进行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实践。把沟通情感,取得家长、学生的配合进行及时有效的激励作为转化的突破口;把增强课堂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关注作为建立学困生自信的有效手段;把学科类相关作业进行分层有作为增强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的主要途径,把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作为补缺补差的主要措施。每位成员每月和学生进行一次有效沟通和家长半学期进行沟通一次并做好记录;每位成员课堂教学前对学生困的相关内容进行预设并落实进行课堂实践;每位成员对课课练及周末卷的练习进行分层做好错题记录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补缺补差;每一位成员将期初与期末的成绩和平行班进行比较以判断提高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
1.调查分析研究法:对参与课题班级的学困生成因进行分析,并进行分类。
2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背景,构建研究策略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3.课堂实践研究法:围绕课题的目标,对开展策略在课堂教学实践。
4.经验总结研究法:对研究种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合理分析,得出具有推广价值的方法。
五.研究结果:
(一)初步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并进行了归类。
1.学生自身原因
(1)智力因素:
心理学告诉我们,智力因素指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能力。学困生学习困难是相对一般学生来说的。一般学生能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而极少数学生则不能,他们因智商低,能力弱,反应迟钝而跟不上学习的节奏,所以学习困难。因此这些学生生活在自卑心理阴影中导致学困。他们的自卑可能源于家庭,可能来自于学校。在学校如果因犯错受到批评,埋怨、训斥,常处于“气”的环境和氛围中,他们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者、失败者,心态消极,缺乏热情,自暴自弃,觉得自己就是比不上别人。于是进取心失去平衡,消极地对待学习失败后自我评价低,信心不足,自甘落后,破罐子破摔。遇到问题不
(2)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指的是动机、兴趣、意志、情感、信念等心理特征。小学生处
于身心发展阶段,自控能力薄弱,对社会现象和社会意识形态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思想意识的形成不仅受周围的社会环境、学校、家庭的影响。
A、懒惰导致厌学,最终变成的学困生。缺乏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觉得学习是苦差事,是痛苦的事,因懒他们厌倦学习,对于不懂的问题懒得动脑甚至根本不想弄懂它,他们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课堂上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发呆,做小动作是常事,老师提醒,也保持不了几分钟,老师提问,很少举手发言,老师点他回答,则往往措手不及,答非所问。学生因为自制能力不强,在强烈的外部刺激的引诱下,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经常一放学,扔下书包就玩,在学习的时候,不能集中注意力,坐不住,总想用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尽快完成学习任务后从事自己目前感兴趣的活动,导致学习质量不高,成绩相对比较差。回家作业少抄或者不抄,家长不督促,他绝不会做。学习完全不在状态中,必然成为学困生。
B、 由于注意力缺失,多动症等儿童生理性疾病的影响,导致学习不专心,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2.家庭、生活环境等原因
(1)学生几乎全为外省市来沪人员子女,有的家长素质较低,无能力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有的为了工作或忙于应酬,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甚至是亲戚邻居照顾,只管孩子能吃好住好就行,对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无暇顾及,这些学生的性格常常表现为学习习惯差、我行我素,没有合作意识。
(2)鉴于外省市来沪人员的居住条件级差,没有孩子独立的学习空间,无条件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孩子专注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
(3)学生家长的一些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读书无用主义使学生的对待学习的情感态度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大多处于被动读书状态。
(4)家长在教育上缺乏方法,平时处于单一的说教、打骂方式,孩子注意力缺失、多动症等不愿给孩子服药,担心产生副作用,使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不能很好地配合,发挥一定的作用,使学生成绩越来越差。
(二)结合实践,初步研究探索了沟通、课堂关注、作业分层、个别辅导对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1.有效沟通。沟通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与家长之间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有效的沟通利于学生在学习自主性、积极性、自信心、持久性等建立与提升。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达到以下认识:
(1) 及时地和学困生沟通能够有效地改变、促进缺乏自控、有惰性学困生的
学习自主性。在学习上缺乏自控力、有惰性的学困生作为一个学习的个体,他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态度、自主投入性的反复造成学习成绩的不稳定。因此教师在此类学生出现不积极因素、出现反复的时候,要及时的和学生进行沟通,肯定成绩、提出不足与期望,以帮助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状态进行学习。
(2)抓住典型事例和学困生沟通能够良好地激励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善于捕捉住学困生作业中的点滴进步,课堂教学中的出色表现或细微的改变、在学习的任何闪光点进行沟通激励,使学生醒悟,使学生自信,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成为学困生学习的原动力。恰当的表扬和鼓励,能满足学困生的好胜心,激发其学习兴趣。
(3) 和家长及时有效沟通能够得到支持与协助使学校与家庭有机结合能够引
起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保持学生良好学习状态的持久性。教师及时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反馈学困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对学生中肯地进行表扬并表明需要获得的支持等能融合教师与家长们的关系,拉近学校与家庭间的距离。学校、家庭有机结合,步调一致,对学困生关怀、体贴、启发、诱导,促使他们的智力、情感和个性健全地发展,使之逐步跨入先进的行列。
2.课堂关注。心理学认为,学生希望获得成功的心理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体,要排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教师要多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困生大多是进城务工农民的孩子,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而这些孩子中,有些是本身的接受能力差、对学习缺乏兴趣,家长疏于督促,老师又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跟进措施,使得他们成为了学困生。这些人,需要更多的关心,不仅仅是学习上,心理上更需要阳光雨露,而这阳光雨露的来源就是老师的鼓励、肯定与耐心教学。因此,在课堂上对这些孩子关注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学生自信。
(1)座位的调整。低年级的多数困难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位子靠前反而会让孩子对老师产生完全依赖,而且有的孩子自尊心比较强,他们不愿意成为与别人不同的孩子。位子太靠后会让孩子感觉产生被忽略的错觉,有机会可以放纵自己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将学困生安排在中间考前的位置上,便于教师直接注意和控制,同时,同桌要安排一些学习、品行良好的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他们,形成“一对一”。他们互相帮助,也共同进步,学习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中高年级的学困生与低年级不同,安排“一对一”的座位格局可能造成学困生对同桌的过渡依赖,而且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的高密度性,教师极有可能忽略这些学困生。因此教师将这些学困生集中安排在一组(前提是做好班级学生工作,在学习中不能用异样的目光进行歧视,导致学困生自卑),使得教师对学困生的参与教学的情况一目了然,将更多的机会让给学困生。
(2)教学设计时对学困生教学内容的精心预设。只有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对学困生进行预精心预设,这样才有可能把握住大部分时间,对他们的学习现状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一些简答的问题,字词的学习、课文的朗读等尽可能的留给学困生来回答。对于一些思维、逻辑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可以设计铺垫。学生学习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肯定与认可,他们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参与性和对学习的兴趣就更强。
(3)课堂教学学困生优先。在课堂教学中学困生也有热情,有想要表达的时候,老师一定要给予机会、给予耐心,倾听、帮助及予以大大的表扬与激励。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3.作业分层。
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它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学困生因上述提高的各种原因,导致在完成作业的质和量上均和普通学生有差异,通过“作业分层”来设计符合学困生学生实际的作业,能使学困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风气,有利于学困生通过各种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1).掌握词语做好作业量上的分层。作业量上的分层主要体现在抄写词语上,本着减负的宗旨,我们先默写再抄写,抄写的词语为默写错误的内容,如果默写能够全对就免除当天要抄的词语,这给一些有惰性的学生以力量,他们鼓足了劲力争能加入免抄的行列或者少抄的行列,在词语的记忆上学会运用各种方法,并且自觉得增大阅读的量,学着积累。
(2).相应练习实现作业难度上的分层。语文学科的练习内容主要有课课练、周末卷等,随着年级的递增,出现的练习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一题多变。一些词语、句型的练习、简单的填空等等作为基本练习是学困生也应当掌握的,因此严格地要求他们能够独立完成并要达到一定的正确率。其他的概括性题、开放性题、创造性思维的题目等,如通过重点词句进行感悟,根据课文内容谈感受,补结尾等,这些练习对于逻辑思维的要求过高,灵活性较大,对于学困生就有相当的难度,我们通过在练习题上加星来提醒学生可以尝试或者可以不做,已避免学困生出现抵触情绪,甚至厌学。
(3).等同优秀体现写作要求上的分层。在写作上的分层主要体现在学校规定的12篇每周一记和6篇大作文。在对学生写作的要求上进行分层,对于中低年级的学困生,我们提出能围绕题目要求基本上把文章写通顺、写完整,正确使用标点评分的标准等同优秀作文。而高年级的学困生在我们提出等同于优秀作文的要求:写作文题目,字迹比较工整,语句基本通顺流畅,基本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能写一件事,虽然内容不够具体,但中心基本明确,有一定的的情节描写;能学会分段,会正确使用标点,错别字少等。以此,来提高学困生的写作积极性,克服消极的情绪和厌恶作文的消极心理,点燃了他们自信的火花,让他们真正做到快乐作文,在作文中感受写作的快乐。
(4).争星激励实施评价上的分层。
平时作业评价在学生作业过程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是架起师生心灵的桥梁。评奖激励是教师常用的方法,也是学生喜欢的一种方式。结合学校的争星活动,对于作业认真并完全正确的同学给与星的奖励,在批改作业时,尽量做到不用“x”,在做错的题目旁边加上“?”,等学生订正好后把“?”改为“√”。对于学困生,在给作业打分时,没得“★”的同学如果订正对了同样可以得“★”。对较差同学的作业,可暂不打分,等他们弄懂订正后,再给他们评分,也可以得“★”。使学困生在反馈的评价中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去争取更大的进步。还有作业字迹端正、漂亮,加一颗★;答案新颖、独特,加一颗★;有明显进步,加一颗★。运用多颗★评阅,告诉学生,教师关心的不仅是他们掌握知识的程度,更看重他们的作业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4.个别辅导。无论是智力问题造成的学困还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学困,他们的共同点即是基础知识和学习的技能方面均有欠缺。因此,只有通过个别辅导补好学困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技能上的漏洞,逐步消化日积月累的知识和技能缺陷,才能从根本上转化学困生。
(1)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内容的针对性。由于造成学困的原因各异,因此学困生所反应出的知识缺陷也是各不相同,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学困因学习态度等原因大多反应在基础知识的扎实上,而因智力因素等造成的学困除基础知识薄弱外还大多反应在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上。针对不同学困成因,在个别辅导上也要有针对性,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学生每次作业中错题的收集,能够为抓住学生知识缺陷的典型共性提供明确的目标,便于教师分析出教学中存在问题,利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进行反思补救。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做无谓的时间上的浪费。
(2)抓住学困生辅导内容的典型共性。对学困生的补缺补差,因时间及人力、精力的有限,不可能每次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辅导的有效性尤为必要。针对错题集中反映出的学生共性问题,教师在集体补习时强化辅导,相同题型着重练习,让学生对知识的举一反三,掌握得比较扎实,比较彻底纠正错误。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3)注重对学困生辅导的及时性。课堂教学工作结束后,从学困生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从作业中反映出的错误,教师要及时地进行反思,围绕课堂的教学预设,找到症结所在,适时地突破,在辅导时让学生重现新知识的获得过程,及时地对学困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指导突破,做到今日问题今日毕,避免重复日积月累堆积知识点的错误。
(4)适时辅导点拨树立学困生自信。学困生对于每次的测验具有恐惧心理和自卑感,长期的成绩落后使他们在潜意识里对测验考试排斥,甚至在测验时因心理暗示出现毫无头绪的现象,对于本该掌握的内容也会出现失误。因此,对于学困生成绩教师在评价上要有改革,要淡化考试分数,重视消除学困生自卑感和恐惧心理。在每次单元测试前,教师可以对一些类似题型做解题的辅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在测验时,学生就不会手忙脚乱,增强自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研究的初步成果:
通过一学年二至五年级中四个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班级种各十名学困生
进行跟踪并对其班其他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比较,其结果如下:
班级 |
课题初期学 困生平均分 |
课题初期班 级其他平均分 |
课题后期学 困生平均分 |
课题后期班 级其他平均分 |
二3 |
58.35 |
74 |
62.8 |
86.75 |
三3 |
57.35 |
80.9 |
63.15 |
75.66 |
四1 |
52.7 |
73.67 |
50.2 |
70.5 |
五3 |
62.15 |
72.23 |
68.5 |
77.14 |
从对比的结果来看,分析形成学困生的原因,能够使教师提高对学困生的关注的一个度,并能根据成因的不同因困施教。 在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中,学困生能够主动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体会教师的良苦用心,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学习过程中。家长能够及时地了解到学生学习情况,大部分的家长能和教师配合,有的放矢地协助教师搞好学生的学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成因学困生的提高教学有效性策略能够对于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 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在研究的过程中,就沟通一项,大多数的家长能够认识到配合好教师工作对提高子女学习成绩的重要性,但也有少部分家长却乏长期和老师配合的意识,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氛围的创造、学习态度的端正等不重视,使得家庭合学校之间无法真正形成合力。
2.一部分学困生经过系列措施的实施,的确已脱离学困这一行列,但是教师稍一缺乏关注或引导,就会出现反复。如此周而复始,教师没有成就感,及可能产生职业倦怠,该怎样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还须进一步研究。
3.在研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分类指导,总是让人产生似分又未分之感,如何做到分类明确,指导更具有指向性,需要进一步探索。
4.双基都差的学困生,在摆脱学困的道路上,任重道远,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该如何补救习新,教师又该在自身素质上做到哪些提升,还需作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戴斌荣,任瑛.学习困难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01).
2常淑敏,曹月勇,张承芬.学习困难儿童与非学习困难儿童问题行为、社会技能的对比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