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2024-05-10][]
登录注销
相关内容列表:
对美术课新授环节中策略化使用“范作”之研究

作者(来源):黄凯旋    发布时间:2010-10-12

一、             研究背景

美术教学是一种直观的形象教学,是视觉艺术。所以在美术新授环节中离不开范作的应用。精彩、有效的新授环节对学生快速接受美术知识,提高美术技能有很大的帮助。美术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策略化运用范作能帮助学生提高实践效率,同时让艺术课程散发出特有的吸引力。但是,许多教师对新授时范作的使用在认识上不够深刻,认为美术书本上的图案和以往积累下来的几张学生“优秀作业”已经够用了,按部就班给学生展示一下就认为已经达到效果了,没有对范作的意义、作用、创新使用手法等做深入探究,另外对于教学用的范作来源、品种、形式、质量主观上也并不关注。

二、    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内容:

在课堂新授环节中合理的运用范作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课题就是采用三年级两个平行班效果对比的方式,总结出策略化使用“范作”的一些方法。通过例子证明策略化使用范作的教学与传统使用范作的教学效果相差甚远。适当、灵活的使用范作可以使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始终不衰,特别是能让课堂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目标:

1、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多渠道收集各类形式的“范作”。

2、理清“范作”的不同类型和形式。

3、归纳出在美术课新授环节中如何策略化使用“范作”的一些方法。

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从20095月至20106月止,我们共经过三个实践研究阶段。

1、准备阶段(2009.5——2009.6

1)分析现状,借事例发现存在的弊端,提出研究课题。

2)收集资料,研究方案的可行性。

3)申报立项。

2、实践阶段(2009.6——2010.4

1)建立课题研究的具体进度表与教学计划。

2)收集、实施各种实践操作手段(策略化使用“范作”的案例)。

3)收集学生对本课题实施后实际效果的评价。

3、总结阶段(2010.4——2010.6

1)汇总各类范例素材及实践数据。

2)对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初步撰写出研究论文。

三、    研究内容

美术课新授时离不开老师直观的“范作”。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把以往的“灌输式范作”法转变成师生、生生双方多边互动教学?什么样的“示范”形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作教学要给学生以哪些方面的示范,示范到何种程度?如何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多渠道收集各类形式的“范作”?如何让范作的示范作用既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怎样趋利避害,这就构成了问题的另一个层面,即示范教学的策略化运用。在美术教学实践中,灵活有效地运用示范教学是提高学习美术兴趣的关键。这是本课题需要改变传统并解决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按序阐述一下:

(一)“范作”的概念和形式

1、“范作”的概念——在美术新授环节教学活动中,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基本上都会使用到范作,可以说美术教学离不开范作的使用。
   
1)静态概念
   
范作是范画与范品(通常把制作课中用的立体造型的示范品称范品)的统称,范作是指在绘画等平面教学中常用的,具有示范性,可供模仿的图画,也包括学生的作业。
   
2)动态概念

“范作”也可以理解为“绘画的一种示范的过程”,特别是在技法较强的教学中,需要教师展示“过程的示范”,这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如画国画或者写生课等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亲自挥笔做具体详细的示范。

2、“范作”的形式——美术课新授环节需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对范作的运用形式也是有区别的,笔者根据查阅资料和自己实践经验总结,觉得可以主要归纳为直观示范、探究示范、以及肢体、语言示范等三方面。 

1直观的示范——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欲望
  ①出示画好的示范稿——教师按照步骤出示范画。这个方法适合带些程式化的教学内容,比如构图布局和“命题画”教学以及手工制作等。
  ②多媒体演示范作步骤——对于课堂教学内容多或步骤复杂的课程很适合,比如教学创意设计时,运用多媒体演示过程清晰,信息量大,能为教师节省很多时间以及大量摆放范画的空间。
  ③展示学生的作业——同年龄孩子不同层次的代表性作品最能激起学生的共鸣。
  ④教师行为示范——比如:在《三原色》教学中,关于三原色和间色、复色的形成以及区别,教师通过行为示范,使学生有了一种直观感受,让学生在观察中自己去摸索、思考、体会,也有利于后续的学生自己实践操作。
  ⑤对比性范作分析——低年级常常会遇到基本的构图,用色问题,以及制作课的工艺粗糙等方面的困扰,通过不同层次作品的对比,学生能对自己存在的问题一目了然。

对比性范作分析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的做法是,从历届学生作业中选出优秀的和有小问题与毛病比较典型的作业作为“对比范画”,此种方法也可以用在绘画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如在构图知识教学时,我事先制作准备好有同一组物体组成的不同构图形式的系列“范画”,上课上时全部并列张挂,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构图,找出感觉不合理的“范画”,如:物体画的太大,画面显得拥挤;物体画的太小,画面又显得太空;物体画得太高、太低或太偏,画面又显得不平衡……这样做,一方面,“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在比较中使学生对何“优”何“劣”有一个明确的鉴别,使学生从“所以然”的感性认识飞跃到“知所以然”的理性认识。同时,顺便还可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自身多方面的素质。

2)探究式示范——“牵”着学生的手走进美

探究式示范是学生通过自由表达、质疑、主动探索,将平时所学与实际生活经验,实验操作相联系起来,寻找出适合的方式。这种教学示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智发展特点,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笔者在上一年级制作课《摇椅》时,为了让学生制作出摇椅(半圆形)的造型,我给学生分了组,每组给他们一个成品、一个有折痕的半成品,并提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琢磨:会摇动的摇椅外形有何特点?共有几个面组成?是如何折成半圆形的?摇椅底部中间为何要粘一小团橡皮泥,起何作用?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通过直观范作却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茅塞顿开。这种示范特别适合运用于制作课上,笔者常用的步骤是这样的:
  ①师出示优秀范例,教师只帮助学生了解初步的概念(如:大概有几个步骤、用到哪些工具、要特别关注哪几个环节等),让学生自己观察、猜想其具体制作方法。(作品可以是老师或学生的)。
  ②学生分小组讨论,尝试用自己所认为的方法去制作(鼓励发散思维)。
  ③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大胆尝试上台来近距离观察范品,或者看情况教师可以准备几个可以拆开的作品供其探究,让他们能通过自身努力找到入门方法。对于其他优秀学生独立制作完成的实践作品,教师先不做结论,让他们通过欣赏教师范作以及其他小组的作品,了解多种制作方式,自己来评价优缺点。以此达到相互学习,高效多样的教学效果。
  ④师看情况做小结,宣传推广简单易行的方式,并鼓励独创性方式,并对期间存在的问题作提醒修改。

3)肢体、语言示范——感受艺术内在的美
  示范除了运用绘画、手工等实物教具进行教学外,精心准备的一段录音、诗歌(儿歌)、故事,一串动作演示,对某个事物的恰当比喻等也能给学生自主想象的空间。通常我们把语言示范分成两类:即有声语言示范和肢体语言示范。
  ①有声语言示范:教师的语言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要素。课堂上精辟的语言描绘,如成语、典故等能使学生终生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能使学生抓住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
  ②肢体语言示范:美术教学中光有“言传”那还不够,还要注重“身教”,它最重要的特点是形象感很强,能够通过身体的姿势、手势来传达信息,交流感情。比如:写生人物课的教学就需要教师较强的肢体语言示范来让学生达到感性认识。

(二)“范作”的来源与收集

范作在美术教学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拥有自己的“范作”资料库呢?具体收集方法如下:
   
①美术课本的配套材料。
    
②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自己动手制作的范作。
    
③根据课本内容从美术书刊,过期的挂历中收集。
    
④利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挂图、幻灯片收集。
   
⑤利用学校或家中的电脑,上网收集。
    
⑥收集学生的优秀作业。(也要适当收集一些存在典型问题的作业)
 
(三)范作在美术课新授环节中的策略应用

有了丰富的范作资料库,在新授环节中教师就可以灵活使用范作进行教学了,那如何策略化的使用呢?笔者认为可以把课型大致先分一下类,再辅以不同的“方法”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

1、欣赏课中范作的应用——步骤范画
   
现不同版本的美术课本都比较重视欣赏课的份量,但由于版面所限,编者往往把欣赏课中的作品缩得很小,而且没有步骤图,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前就要找一些有关的图片、实物作上课的补充教材,作为初步欣赏使用。由于这些资料精美得多,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自然就会被吸引过来。

    举例:如在上三年级“画家们的画”欣赏课时,为直观说明水彩画、油画、国画之间的作画方法的区别,教师可以选其一学生最感兴趣的画种,由草稿到钩线到逐层上色的过程分步作图讲解,这是最直接的步骤范画。由于时间的约束,教师往往也会采取事先准备好的各个步骤的实例挂图,这就是“间接”的步骤范画,这同样能起到了直观效应,平时在时间紧凑时或者讲解比较次要的知识点时可以经常使用,达到事半功倍。直接和间接步骤范画的运用可以让学生获得最大的直观化印象。从而使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真正达到“由表及里”。

2、创作课中的范作应用——启示范画

教师在每次创作画(包括记忆画、命题画、想象画)教学中,充分认识到“导”的重要性,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能按班级学生实际水平,事先组织几幅“范画”,用各种不同的构思(历届学生的优秀作业)启示学生,引导他们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扩展出自己新的思维火花。

例:上教版一年级美术有这样一课《圆泡泡》,让小朋友通过添加、变形,画出一幅有趣的画。如果直接让学生看一些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小朋友马上创作,大多数小朋友画面肯定是杂乱无序的,因为这时学生脑海里还缺少如何把现实转化为“超现实”的能力,其中最大问题是缺少衔接。因此,我首先列举生活中的圆形实例,引导学生对简单的圆形进行添加想象变成漂亮的动物、植物、生活用品等等,培养、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接着我出示几张其他学生范作的简略步骤图,让学生先猜猜那些圆会逐渐变成什么?再一步一步揭晓答案,这其中思维火花得到不断碰撞,创意达到无限。然后我再示范画了一个圆圈,告诉学生老师最喜欢圆乎乎的小金鱼了,让孩子们做我的助手帮我一起想像,如何把“圆”变成一条金鱼?并用更多的圆扩展为一幅美丽的画?邀请学生说、我来画,并引导学生发现我画面中的不足,最后画面呈现出金鱼、蝌蚪、青蛙、螃蟹、乌龟等一幅热闹的荷塘场景。以此为例,教师乘热打铁及时再让学生创想出其他一些有趣的命题,供大家参考,以避免创作上的雷同。在整个新授过程中,我始终用范作达到一个“引”的效果,让学生从形状、色彩、组合等过渡到分析绘画作品的造型、色彩,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对圆形物体的想象和创造。个性在探究中得以充分的发展,在同学的相互作用和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思维由浅入深,并有新的发现和启迪,提高了其独立取得知识的本领。有了我的启发性示范,学生再做类似的创作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了。

3技法课中的范作应用——对比范画
   
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只讲好的美术作品,往往未能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为此,在技法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对比方法,把某些在构图,色彩、造型、制作工艺上的不完整或有明显缺点的作品与优秀的作品挂在一起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学生在看的时候对好与差就有了一个鲜明的感知,用这种形式上课,可使学生少走许多弯路。   
  教师可以用多层次范作(品)展示的形式,互相比较,直到剩下最完美的作品。这样做,一方面向学生揭示了一些容易走的弯路和常犯的错误,另一方面,在比较中使学生对何“优”何“劣”有一个比较肯定的、明确的鉴别,增强理性认识。

以上这些传统的方法还可以和电化教学结合起来,它绿色、高效,视觉冲击力更强、让学生接收到的面更广。特别是高年级的一些抽象画设计和命题创作课,教师可以多通过网上搜索,找来同一主题,但不同画种、不同技法和材料的范作让学生欣赏,全方位作互相比较,这样课堂的学习气氛也活跃了许多,最终学生作业中呈现的形态也会逐渐丰富起来。

(四)范作在应用时应掌握的一些具体操作方式

导入环节的“激趣”至关重要,因此范作出现的形式要多变,另外,多媒体与平面范作要有效结合,避免单一,引发学生审美疲劳。

1、抛砖引玉——先“导”后画 

美术课直观示范是让学生获得新知的有效途径,关键在于教师要用“导”的方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书画版一年级《流动的旅馆》一课中,我先在黑板上画一辆卡通型汽车,引导学生说说什么样的车才叫作“流动的旅馆”?“房车”应该具有哪些设施?如何来空间布局?再让学生欣赏一些房车图片,让他们加上想象,比如:车上会有哪些朋友一起旅行?他们正分别在车上干些什么?车子需要哪些设备?......教师根据孩子的想象先画出简单构图,(也可以让学生上台帮忙添加一些小物件,树立他们的信心。)接着继续引导学生:“你们还有那些创意可以加进画面?”激发他们的创新力量。因为有亲身经历和直观体验,学生在自己创作时不至于无从下手。

2、曲线救国——先画后“导”

使用范作,不一定要先画给学生看,因为这会导致一定程度上学生的思维定势。教师要学会因势利导,比如画命题画,我们就可以改变一下“范作”的策略。在绘画创作主题为《快乐的民间游戏》的新授环节,由23个学生上台先画一个在玩同一种民间游戏的小朋友,然后师生一起指正其动态造型并延伸想象力,如:同一种游戏中的人还可以画各个角度,以及不同的表情,甚至可以画一些“小意外”(摔跤、碰撞、动作失败等)关键是表达出快乐的主题。接着老师再画一个玩其他民间游戏的小朋友动态给予启发,以此循环,师生接力绘画,激发学生想象力。这为学生等会儿自己尝试创作拓展了其思维空间。让学生比较后了解,同一游戏也有很多不同的动态描画,而且民间游戏本身就有许多种类的玩法可以画,整个新授环节通过学生先画教师后导使学生懂得,学美术重要的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3、趁热打铁——边画边“导”

这种范作方式比较适合技法类课程,老师和学生可以及时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取长补短。比如写生课、国画课程、手工制作等。在师生同“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从学生丰富的想象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学生也可以直观的老师娴熟的演示和交流互动中学到绘画的技巧和布局的章法。

 四、   研究成效

(一)学生对策略化使用“范作”的评价

学生的认可是对美术课新授环节中策略化使用“范作”的课题研究有效性检验的关键因素。请学生围绕“策略化使用“范作”谈一些看法,为了检测其实施效果,与以前比较随意性(传统)使用范作的效果做一个直观比较,笔者采用了A\B平行班对比方式进行了调查,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分析、统计,调查对比结果如下表:

1:实践操作能力

策略化使用范作和传统使用范作效果的统计结果

项目

策略化使用范作(A班)

传统使用范作(B班)

对美术增强了兴趣

78%

65%

主动提出问题

72%

47%

快速领会授课意图

85%

72%

作业创造力

80%

68%

评价能力

76%

56%

提高了作业效果

81%

65%

对目前使用范作方法的认可度

86%

70%

2:学习效果(本数据是由教师实施课题后根据学生日常作业质量作出的主观评价)

项目

策略化使用范作(A班)

传统使用范作(B班)

困难生作业数量

8%

12%

中等水平作业数量

60%

68%

优秀水平作业数量

32%

20%

能参与各级比赛获奖

11%

7%

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实施课题研究后,学生认可率和作品质量优秀率得到较大提高。策略化使用范作形成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教师的主导意识和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得到充分的体现。最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通过实践,学生的一些隐性的发展也得到锻炼,如:手脑协调性得到加强,美术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实践中也得到正面回应。

(二)研究成果产生的影响力

老师的角度来看:

1、教师通过策略化使用范作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师生在教学上互动性更强,新授环节变得“精致”和有期待感,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征凸显,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

2、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到加强,新的教育观、质量关、逐步形成。

3、帮助我们教师加强了对于随堂课创新教学手段的重视度,使我们能立足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促进这方面的思考更趋理性、科学性和具有不断探索性。

对于学习者来说:

1学生美术知识的获得不再是从单纯的“临”和“摹”等呆板的技术层面的掌握,收获是“多维的”,使学生更易摘得成功的果实。

2教师通过策略化使用范作进行教学,使学生觉得随堂美术课更有趣、更放松,不再枯燥。建立了学生对于绘画的自信。

3、让学生逐步学会采用“依托、借鉴、初创、自创”的理性“取巧”的学习模式。

五、    思考与讨论

本课题着眼于用整理、归纳的方法突破美术课新授环节在使用范作上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从实践效果来看,本课题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反馈。但课题研究本身也具有一些局限性,需要在以后实践中对以下几个问题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1、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用范作教学时要兼顾各个层次。

2、“范作”仅仅是教学第一步,不是万能药,还要靠教师接下来有实效的个别辅导。

3要时刻拿出优秀的范作(特别是当场示范),对教师手上的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也是一个考验。

4、策略化使用范作会激发学生很大的兴趣,师生互动性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但课堂纪律如何把握也是一个考验。

六、    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美术卷》沈阳出版社1996ISBN7-80556-979-7/G252
 2
、《小学美术教学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ISBN7-5602-2871-2/G1756
 3
、唐斌《人本主义心理学论对现代美术课程的影响》,载《中国美术教育》2002年第一期。
 4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载《中国美术教育》2000年第四期。
 5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黄凯旋   2010/8/12

 




网站维护部门:长桥二小信息组 | 学校地图 | 在线帮助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长桥第二小学
建议使用IE8.0以上或360浏览器兼容模式浏览

您是第位访问者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