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2024-05-20][]
登录注销
相关内容列表:
优化作文指导过程,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三年级作文教学实效性之我见

作者(来源):汪培清    发布时间:2010-01-05

写作作为一种情感的传递、思想的表达,本来应该是一件快事。热爱写作的人,能从写作中获得乐趣,获得快慰,获得心灵的宣泄和满足。当写作成为了一种自觉的行为,文章便具有了生命力,变得面目可爱了起来。

然而,在实际作文教学过程中,写作文是学生痛苦的一件事,也是教师烦恼的一件事。尤其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学生写作文时,常常瞪着题目,咬着笔头,苦思冥想,也不知道该写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一是因为三年级学生还不善于观察,不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丰富的生活他们熟视无睹,精彩的生活在他们看来平淡无奇。二是不知道怎样表达,肚子里有东西不知道如何往外倒。

而从教师角度来说:作文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教学任务,不得不强迫学生写作文,面对学生的不知道写什么,不会写,教师的指导遭遇着两难的境地,指导的太细,从内容要语言,一一喂给学生,束缚太多,捆绑太紧,于是作文千篇一律,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没有新意;而“开放自主”,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结果学生无从下笔,生搬硬套凑字数,批改作文成了语老师最头痛的事情。

怎样才能解决这对矛盾,既能让学生打开思路,畅所欲言,体会写作的快乐,又能解决学生“不知怎样写”的困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想优化作文的指导过程,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是关键。

针对三年级作文教学的特点,我觉得要使作文教学更有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前奏——课前积累储备,活动先行。

1、知识的积累

作文教学中,我们通常的做法是上课了才向学生告知作文的内容。但一节课的时间只有35分钟,如果教学起点从零开始,学生时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写作时不是没有内容可写,就是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案例:

师:同学们,我们的校园很美,有花有草,有树有木。我们一块儿去校园走走看看,去寻找校园里的“美”。(师带领学生去观察校园)

来到花坛边

师:你们看,花坛里有些什么花?

(月季花)

师:还有呢?

学生无语,不认识,不知道。

课堂上,教师虽然打破课内教学的学习方式,努力地营造一个开放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到校园中去观察体验,但是这样的教学虽然有活动作为“信息准备”的支撑,但仅靠这十几分钟的观察是不够的,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植物的知识和问题是很难深入的。这一方面对学生的探究产生了消极作用,另一方面造成学生作文缺乏信息的积累,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作文就自然“言之无物”。没内容可写,学生就缺乏表达的欲望。如果在课前一周就引导学生去探究校园中的植物,从科常老师、图书馆、网上搜集了解这些植物的名称、介绍,那么在这堂课之前就能对各种植物有比较深入的了解。那么课堂上再引导学生去观察,对植物的了解就会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而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的信息会更加丰富。那么教师的指导就可以直接指向语言的表达。

2情感的积累

《我喜爱的小动物》是学生经常写的内容,可是学生比较擅长于写动物的外形(有例文可以参照,有老师的细致指导,比较容易模仿),但是写关于自己和动物的故事学生就比较头痛。一个个不是愁眉苦脸,连声叹息,一节课过去了,作文本上只挤出了几句话。学生望文生畏,老师望生兴叹。学生为什么写不出和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呢?我想,除了学生缺乏写作技巧外,更重要的是缺少真切地感受。他们中有几个和动物真正近距离接触过?有几个仔细地观察过?没有观察,没有接触,怎么会有故事,怎么可能有真情实感?因此,我在课前就先布置学生与动物的“亲密接触”,学生一到学校就交流饲养动物的经验,讲述动物的趣事,到写作时,学生便有说不完的故事。

二、间奏——课内拨云见日,“情”“境”融合。

(一)以教师之情,诱发学生创作欲望。

曹明海先生曾说:“语文教育是一种情感性很强的活动,教学主体的情感智慧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动力源,而且有助于激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才智。”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将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用热情亲切的话语,充满鼓励的目光,表情达意的肢体语言,向学生传导教师真挚的情感,那么就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愉悦振奋的情感体验,诱发作文的内驱力,在心理上为后续的写作学习作好铺垫,打下基础。

1、话题情境

案例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拥有许许多多有趣的生活照片。一张照片,记录了你与小伙伴之间的一段真情,一张照片,留下了你在游乐场嬉闹的有趣经历;一张照片,让你回忆起在家乡的美好时光;一张照片,让你眼前浮现出运动会上的欢乐情景------今天,让我们以《照片上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记下自己快乐的童年生活吧。

教师用一组充满“激情”的排比句作为谈话的内容,通过把课外生活引入课内,把习作的课堂变成了生活的课堂,学生在回忆,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萌发了习作的冲动与需求,记录美好的回忆也就成为学生快乐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一方面调用各种手段让学生通过照片去回忆曾经经历的生活,另一方面让也学生把这次作文看成是生活,让学生美美地回忆,自由地谈论,充分地交流,自由地思考,独立地表达,轻松地展示。教师充满情感的话语营造了一个和谐地写作氛围,使教学话题在情感的哺育与碰撞中提出,并在情感的滋润和情境的引领下展开教学的对话,最终在学生的表达与展示中提升了作文的教学品质。

2、模拟情境

案例:

师:今天同学们不仅听得认真,而且积极思考,老师要给这几位上课积极发言的学生,每个人画一颗小红星。

学生听了欣喜万分,于是老师来到讲台边开始拿红笔,可是讲台上没有,于是她又很着急地到包里去翻,接下来是教师一系列的“找红笔”的动作,神态也随着找的过程不断变化……,随着她把包里的东西全都倒了出来,学生由喜悦开始变得不安,着急,当老师最后笔记本里找到了红笔时,学生也如释重负,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喜悦、期待、疑惑、着急、失望、……这瞬间的情感变化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主体的投入,营造了一种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入其内,学生不仅感觉到有许多东西(事件的过程、感受,心情……)要表达,从而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而且打开了表达的思路,对如何表达有了或者明确,或者朦陇的感觉,处在这样一种积极而活跃的状态中,写出文章就是水到渠成,用文学的语言说,是从心底里自动而自然地涌出,而不是被动地出来的。

(二)关注学生需求,优化指导方式

小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但有了生活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作文教学中,开展活动或引导学生回顾生活,是为了学习表达,描绘生活,让学生放飞自由的心灵。但是,从生活的精彩到言语的精彩需要一个过程,要解决一个问题,既如何写才能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证明,三年级的学生的观察能力,言语活动必须经过针对性的指导,才能提高。

1采用“慢镜头”来训练观察的有序性,思维的条理性。

写人写事的文章,无非是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情等的组合。要把人写活,动作描写极为重要。但是,人的动作发生很快,若不注意观察,很容易忽略。

案例

师:老师再表演一次,请你们看看老师找红笔分成几步,每一步有哪些动作,除了动作,还要仔细观察老师的表情,听听老师的自言自语。体会老师的心情,自己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呢?

老师再次表演(有意识地放慢动作,表情也更夸张)

学生交流,老师板书。

找红笔

动作

笔袋:拉                                    皱眉头  自言自语

皮包:打开        兜底翻                  好像在责怪自己

虎着脸

                                                  

笔记本:挠(似乎想)     抽(搭扣)  抖出    

                                                笑开了花

 

心情线索:

老师        自己

开心        埋怨(怎么这么糊涂)

疑惑        疑惑(怎么没带)

恼火        着急(没带怎么打红星)

高兴        祈祷(赶快找到)

在这节作文课上,教师两次表演《找红笔》,如果说第一次是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氛围中,那么第二次的表演是为了指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调过学生各种感官,用眼睛仔细观察老师找红笔的动作、表情,用耳朵听清老师的自言自语,老师的表情中用心去体会老师的心情,又细细体会自己内心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写作技巧的灌输,有的是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有序的观察,知道观察要关注细节,观察不仅是表象,还要体会内心感受。老师把情境体验和表达的指导巧妙融合,依照中年段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和作文起步的特点,重点指导的是把老师找红笔的过程说清楚,写明白。把活动的过程有条理地说清楚、写明白,显然是学习习作最起码的事情,是基础。这个基础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今后的一切简单或复杂的写作甚至创作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就知道写活动时要注意观察人物的动作,然后在心中把这一过程分解,再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就能把精彩的瞬间写清楚,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2、通过“特写镜头”训练观察的细致性,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

观察、想象和思维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整体工程".观察是想象的依据,是思维的“触角”,观察地越细致入微,就越能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三年级学生的观察还处于无意性、情绪性。因而学生有观察的活动行为,但缺乏有意性和目的性,无法通过想象去丰富材料,写作文语言匮乏、苍白,无话可说。怎样让学生逐步形成较全面深刻的细致的良好观察力呢?借助多媒体,或者创设情境,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某一事物,培养学生观察时能着眼于细小的地方,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案例:

(播放多媒体画面小草露珠)

师:同学们,雨中的草地想必人人见过,大家一定会说:这情景很平常啊!来让我们把镜头慢慢拉近,对小草来个特写。你能发挥想象,把这情景描述给大家听吗?

生:“小草从梦中醒来,舒展了一下柔嫩的身体,然后开始贪婪地吮吸起那晶莹地甘露……”

生:“雨落在小草上,看,草儿轻轻地在微风中摆动,雨珠顺着它那翠绿的叶子滚落下来,一滴滴钻到泥土里,又钻到了另一方面棵小草的嘴里,找不着了……太阳出来了,残留在叶片上的雨滴象珍珠一般,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师:这普通的小草在你们的笔下变得多么可爱,你们描写得多么生动啊!或许你要描写的景物,粗看起来也许并不出色,但若靠近一点,仔细观察一朵花,一株草的色彩,外形,姿态,就会发现,这其实很美。如果你们的作文中对这些景物多来些特写,相信你们的作文一定会非常精彩?

教师运用“特写镜头”模式,教会了学生对细节进行仔细观察,从平凡中去发现美,挖掘美,并发挥想象力,使语言思维都得到了提高。

三、尾曲——课后跟进指导,分层评价。

1、摆正心态,激发兴趣。

我们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往往指望学生“一口吃成胖子”,“立马成为作家”,对学生的作文要求过高,既要“言之有序”,又要“言之有物”,最好还能“言之有情”,希望学生不仅“有中心,有重点,有条理”,还要有“好词要句,想象丰富”。而这些要求对三年级刚开始习作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做到的。违背超越学生“起步阶段”的做法,往往会使教师期望与学生实际出现严重的脱节,造成教师失望,学生苦闷。或许我们的学生写出的作文也许语句根本不通顺,错字连篇,标点符号也不对,即使这样老师也不要生气,耐心的把作文读完。一次作文一个训练,一个要求,简化目标,螺旋上升。你就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或许哪些词用得好,或许哪些句子写得好,或许表达得更有条理了,然后加以肯定,更有利于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2、及时反馈,多以面批为宜

如果只注重作前的指导,而淡化作后的指导,仅用几句笼统的甚至俗套的评语来打发学生的作文。学生作文的水平就很难提升。因此跟进指导及为重要。通过“抽样导评(好、中、差)”,“互相评改”,“修改完善”对学生的作文进一步指导,将之前的教学效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让其成为“跟进指导”的教学内容。每次作文结束后,我就举行一次“佳作赏析”, 集体讲评,重点指导学生的“表达效果”,先让大家毛遂自荐,由同学评析,选出优秀作文,贴在班级的板报里,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每位孩子都真切地感受到“我能行”“我是优秀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跟进指导的效果,除集体讲评外,我还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较为关心,想极早知道自己写得怎样的期望的强烈心理,在学生完成每篇作文的初稿后,我马上了解大致作文中的主要问题后,便多数采用面批的形式,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刺激),使学生强烈的心理需求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产生对作文的兴趣和改文的内在动力。相反,如果延时太久,学生的期望心理日趋淡漠,甚至会压抑下次作文的热情。而面批这种方式非常适合我校的学生,适用于班级中那些学困难生及中下水平的作文。这样,学生与教师就能克服被批时间的拖延,有时书面写不清楚等的困难。当面指导,学生不懂就问,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其的重视,更乐于修改。

2、分层评价,鼓励赞赏

“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提出不同的要求。一般的学生,作文要求是1语句通顺2不写错别字3正确运用标点3有适当的描写。有写作障碍的学生只要做到第12条。而优秀的学生的第3条要求是有生动的描写。

对学生的评分也分层分时,适当的给学生高分。满分并非是对学生要求不严,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特色,有进步,我就以鼓励为主,给以较高的分数。能较好地达到本次写作的要求的作文,基本上都在80分以上,而一部分优秀的作文,还给以满分,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作文批改中,我不止给学生打一次分,在草稿上先打第一次评分,待学生修改后,给以重新评分。有新意,修改好的加分多。这样一来,学生乐意动脑去想,作文评讲课也听得非常仔细,对原稿的修改也极为认真,都追求重新得个高的分数。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任何成功都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写出一篇篇真实优美的作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营造宽松的作文环境,降低作文的过高要求,减少学生的写作难度,让他们克服畏难的心理,诱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探索作文指导方式的有效性,才有可能获得丰硕的成果。

 




网站维护部门:长桥二小信息组 | 学校地图 | 在线帮助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长桥第二小学
建议使用IE8.0以上或360浏览器兼容模式浏览

您是第位访问者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