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案
研究的重点内容 |
教研组作为教学研究最为基层的实体由来已久,但并不意味着每次教研活动都是有效的,高效的。教研活动应该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活动,从始至终让每一位教师充满热情的参与教研其中,重心从一个教研活动的主讲教师转移到让每一个教师个体主动参与,关注每一个教师个体对教学的思考,从而使每一个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得到发展。 1、 完善教研组活动机制,加强组风建设,形成团队向心力。 2、 精心设计教研内容和教研活动模式,满足教师实际需求。 3、通过多元化的学习与培训,不断地提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工作能力。 |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教研组活动制度不够完善; 教研活动方式单一,内容枯燥,没有系统性; 教师团队向心力不足,参加活动的态度比较被动,缺乏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 |
新课程实施的策略改进之处 |
1、完善教研活动机制。 2、课题研究人员的学习与实践。 3、培养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4、教研活动一定要体现1,创新性2,研究性3,合作性4,有效性, 教研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创新型研讨活动,如茶馆式学术讨论、专题讲座等,满足骨干教师对学科前沿的学习探索;基础型研讨活动,如说课、听课、评课、案例分析、论文评选等活动,探寻教学的基本常规,满足一般教师教学研讨的需求;日常型研讨活动,即校本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等;网络型研讨活动,如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 、论坛交流式等。 |
改进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
1、 教研组层面——完善教研组机制,改变教研活动现状,满足不同层面教师需求。 2、 备课组层面——提高组长活动组织能力,组内紧密配合,发挥小组潜力。 3、教师层面——培养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重视教科研对于教师成长的作用,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 |
研究内容及时间部署 |
1、前期准备阶段:(2009年9月——10月) 深入了解各级各类教师对教研工作的需求。 学习相关理论,查阅相关资料,完善活动制度,设计教研组活动内容、方案。 2、初步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2月) 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收集相关数据和案例。 3、小结修正阶段:(2010年2月) 小结上一阶段教研创新工作,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改进计划,修改方案。 4、深入实施阶段:(2010年3月—2010年6月) 根据修改的方案,进一步探索教研活动模式,收集相关数据和案例。 5、总结推广阶段:( 2010年7月) 分析总结研究取得的成果,完成结题报告,推广研究成果。 |
最终成果形式 |
开展教研组活动的相关资料 《教研活动的策划和设计研究》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