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编号 |
|
立项编号 |
|
徐 汇 区
教 育 科 研 重 点 项 目
申 请 书
项目名称 基于多元文化背景学生的教学新实践之研究
申请人 王海萍 联系电话 13641786433
申请人单位 长桥第二小学 联系电话: 64554142
单位地址 龙川路40号 邮政编码 200231
填表日期 2007年12月
徐汇区教育局
一、 数据表
项目名称 |
基 |
于 |
多 |
元 |
文 |
化 |
背 |
景 |
学 |
生 |
的 |
教 |
学 |
新 |
实 |
践 | |||||||||||||
之 |
研 |
究 |
|
|
|
|
|
|
|
|
|
|
|
|
| ||||||||||||||
研究领域 |
D |
A 高等教育 B 职业教育 C 成人教育 D 基础教育 E 学前教育 F 特殊教育 | |||||||||||||||||||||||||||
学科分类 |
F |
A 教育发展战略 B 教育基本理论 C 教育心理 D 教育史 E 比较教育 F 教育管理 G 德育 H 美育 I 体育 J 课程教材 K 综合 L 其它 | |||||||||||||||||||||||||||
所属系统 |
D |
A教育行政 B专业研究机构 C中学 D小学 E 幼儿园 F 成人职业教育 G 其它 | |||||||||||||||||||||||||||
负责人姓名 |
王海萍 |
性别 |
女 |
出生日期 |
1968 年4 月 日 | ||||||||||||||||||||||||
行政职务 |
校长 |
专业职务 |
小学高级 |
研究专长 |
管理 | ||||||||||||||||||||||||
工作单位 |
长桥第二小学 |
电子信箱 |
djyx_wanghp@xhedu.sh.cn | ||||||||||||||||||||||||||
通讯地址 |
区(县)龙川路(路) 40 号 |
邮政编码 |
200231 | ||||||||||||||||||||||||||
联系电话 |
64554142 (单位) 54485695 (家庭) 13641786433 (手机) | ||||||||||||||||||||||||||||
课 题 组 主 要 成 员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专业职务 |
研究专长 |
学历 |
学位 |
工作单位 | |||||||||||||||||||||
许燕勤 |
女 |
1969.2 |
小高 |
|
本科 |
|
长桥第二小学 | ||||||||||||||||||||||
陈春梅 |
女 |
1974.9 |
小高 |
|
本科 |
|
长桥第二小学 | ||||||||||||||||||||||
徐月泓 |
女 |
1970.7 |
小高 |
|
大专 |
|
长桥第二小学 | ||||||||||||||||||||||
汪培清 |
女 |
1975.10 |
小高 |
|
本科 |
|
长桥第二小学 | ||||||||||||||||||||||
黄凯旋 |
男 |
1978.1 |
小高 |
|
本科 |
|
长桥第二小学 | ||||||||||||||||||||||
杨红欢 |
女 |
1969.8 |
小高 |
|
大专 |
|
长桥第二小学 | ||||||||||||||||||||||
欧钧佑 |
男 |
1959.11 |
小高 |
|
本科 |
|
区教育学院科研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二、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期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成 果 名 称 |
著作者 (第一作者) |
成果形式 |
发表刊物和出版单位 |
发表出版时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正在承担的其它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 |
课题类别 |
批准时间 |
批准单位 |
完成情况 |
|
|
|
|
|
|
|
|
|
|
|
|
|
|
|
-2-
四、立论依据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的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和上海市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需要,从全国各地来上海务工的人员日益增多。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在他们建设“四个中心”的国际大都市中深切地感悟到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看到上海作为发达地区其教育质量明显高于他们当地的教育水准,所以他们纷纷将自己的孩子带到上海就学,期盼自己的孩子能读好书并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他们强烈地呼唤着教育的公平性,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入本地学校,融入到本地学生的群体中。 2007年,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其中还特别提到进城务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上海的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在当下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越来越显现其重要性,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培养新上海人,让每个不同文化背景来公立学校读书的孩子,能公平地享受义务教育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公办学校,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05年9月起我校大量接纳了外省市学生。直至今日,外省市学生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70%。据我们了解的信息分析,外来务工子女他们大多只在上海接受过短暂的学前教育,由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从小所处的成长环境与受教育的水平的局限,导致了他们与本地学生在生活语言、生活习惯、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非常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享受到平等而又良好的教育,而孩子们渴求的目光也时刻让我们感到自己的重大责任。 我们提出《基于多元文化背景学生的教学新实践之研究》课题,是立足于学校发展中的生源变化之现状以及有效解决教学工作之难点的需要。学校要发展,教学要改革、学生要进步,就要思考如何让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缩小相互之间的差距;就要创新学科教学的方法和教学手段,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能够尽快地适应上海发达地区小学各学科学习的环境;就要养成不同文化背景孩子共同的良好学习习惯,更好地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使他们真正享受到公平教育的同时,接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所有这些,是我们开展此课题研究的原由。 |
-3-
五、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特色创新之处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基于多元文化背景学生的教学新实践之研究》课题的展开,深入探讨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教学新方法、手段,并以课堂教学为切入口,微调课程的学习内容,改革、改良、改善工作方式,总结出适合“类民工学校”学科教学的特点,形成学科教学适应全体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2、通过《基于多元文化背景学生的教学新实践之研究》课题的实践深化,紧紧围绕优化学科教学新策略的行动研究,让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并在课题实际展开中形成真实的案例。 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基于课题的、有关教学新实践的情报研究——搜集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法、手段;搜集新课程领导力、执行力的专题情报,形成专题情报集。 2、多元文化背景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针对本校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准备信息、学习发展等现状,展开书面和访谈形式的调查,并梳理影响学生学习发展的教学问题。 3、学科课堂教学的新实践研究——优化学科教学的环境,,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在适当调整学科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对应,促进学生发展的学科教学的新方案。 三、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在依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主线下,通过情报资料的搜集——课题研究人员的学习——学生学习信息的调查——微调学科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环境——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新方法等来具体演义本课题的行动研究方法。 四、本课题研究的过程: 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08年1月——2008年4月) 1)组成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2)初步搜集和整理新课程学科教学有效方法与学生发展的专题情报资料。 3)制订课题研究的具体计划和实施步骤。 2、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08年5月——2008年12月) 1)进一步学习有关理论,展开学科教学情况的专题调研。 2)学科教学内容的调整与课堂教学新方法的实践探索。 3)适应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教学设计与改善教学的专题研讨。 4)优化学科教学新实践的反思和经验总结。 3、课题研究的深化阶段(2009年1月——2009年5月) 1)进一步改善教学新实践的方案,初步形成教学新实践的策略、方法和手段。 2)继续展开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方法、手段的优化实践。 4、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09年6月——2009年11月) 1)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工作。 2)整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和成果。 3)组织课题研究的专题研讨的成果交流活动 4)撰写本课题研究的报告,全面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五、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课题涉及的关键的问题是:公立学校接受外来务工子女就读,造成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阶层等背景,来自全国各地学生一同学习发达地区课程内容的两难状况,带来了新课程实施的新问题,即高标准、高要求、高效力的课堂教学对象,是不同文化差异、学习准备差异、学习习惯差异、学习必备资源等差异极大的群体。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怎样在参与上海新课程学习的同时,达到“高标准、高要求、高效力”,是上海不少学校面临的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这也是本课题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是本课题具有创新的特点所在。 |
-5-
六、完成研究的条件分析
包括现有的研究工作基础、研究的外部条件,课题组人员结构,研究经费、设备等 现有研究工作基础: 1、我校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开展了徐汇区小学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方面的实践研究,有了一些课题研究的基础,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包括教师工作的操作实例,有一定的实效性。 2、学校开展了校本拓展型课程的研究,有一定的资料积累。 3、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将聘请教师进修学院的科研员为指导,力求课题研究的规范、有序。 4、课题组成员由校长挂帅,专家引领,骨干教师参与,并带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各部门开展实践研究。。 5、本课题研究经费由上级管理部门下拨外,学校还将提供约2000元研究资金,以确保课题研究的必要经费。 |
-6-
七、成果形式
主要研究阶段、最终完成时间、最终成果形式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1、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08年5月——2008年12月) 1)进一步学习有关理论,展开学科教学情况的专题调研。 2)学科教学内容的调整与课堂教学新方法的实践探索。 3)适应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教学设计与改善教学的专题研讨。 4)优化学科教学新实践的反思和经验总结。 2、课题研究的深化阶段(2009年1月——2009年5月) 1)进一步改善教学新实践的方案,初步形成教学新实践的策略、方法和手段。 2)继续展开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方法、手段的优化实践。 3、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09年6月——2009年11月) 1)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工作。 2)整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和成果。 3)组织课题研究的专题研讨的成果交流活动 4)撰写本课题研究的报告,全面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二、本课题最终完成的时间是2009年11月 三、本课题最终成果形式 1、《基于多元文化背景学生的教学新实践之研究》的总报告 2、《基于多元文化背景学生的教学新实践》的教学设计与案例集 3、《基于多元文化背景学生的教学新的情报资料》 |
-7-
八、经费预算
1、课题经费估算(包括研究所需的出差、调查、实验、资料、上机和小型会议等,分项填报) 2、申请经费资助的数额、开支项目 1、专题情报资料搜集、整理、汇编、印刷费1000元 2、专题研讨和专家咨询费2000元 3、开题活动、结题活动、成果展示等经费2000元 4、成果鉴定、成果汇编等经费2000元 |
-8-
申请人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
鉴定组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