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世界著名教学专家马克斯·范梅南说:“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关心孩子的自身及其发展。今天的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语文教学应在这一前提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从而使他们尽快达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自学水平。故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失为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
那么,如何培养四年级学生叙事文章的质疑方法和质疑能力呢?
一、排除心理障碍,培养质疑意识。
我班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民工学校,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致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如:对自己的认识产生自我否定的意识,认为自己根本提不出问题的自卑心理;担心提出的问题不合教师的意图而受到教师的指责;或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担心遭到同学的嘲笑等。由于这些心理障碍,学生在读书中,尽管产生过许多问题,有完全不懂的问题,有懂得不透的问题,但学生不愿提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采取了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质疑意识。
首先,我让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其次,我还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再次,我以陶行知的小诗赠给学生,以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只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最后,对于学生的质疑应多肯定,多表扬,多发现学生质疑中的“闪”光点。
二、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1、 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教学中,我遵循民主教学的原则,不但经常鼓励那些积极提问的学生,积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他们勇于提出问题。我还遵循延迟判断原则,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观点,不当即做出判断,不断鼓励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大胆地向同学质疑,
同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从文中找答案,一起解决。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疑问,这样就激起他们质疑的兴趣,愿意去问。
2、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好质疑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从而产生解答问题的欲望,以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使“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思想落到实处。此外,朗读法、演示法、比较法等都能将学生带入质疑情境,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能力。
一开始,一些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质疑的质量不高,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提的问题比较简单、浅显,疑不到点子上。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 学生开始学习质疑时,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要帮助学生进行分类,看看哪些问题能够通过认真思考、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就能解决,哪些问题涉及到课文的重点、难点,有必要在课堂上重点研究解决,从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渐学会质疑,提高质疑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让他们善问,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一定要争气》,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谁一定要争气?为什么一定要争气?怎样争气?争气的结果怎么样?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2、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
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鸬鹚》一课时,当读到这一句:“渔人拿起竹篙在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湖面上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学生质疑:“一抹”这个动作词是否写出了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开始?“一抹”什么意思?“一抹”写出了什么?鸬鹚怎么样捉鱼?渔人为什么向船舷上一抹,抹出了什么?……就这么一句句子,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了这一系列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从中心句着手,指导质疑方法
有些课文有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此类句子主要是指在文章开头、结尾的结论性、概括性语句和段落的中心句,从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谁给照顾》一课。“你说,一个人跟几千群众相比,谁更应该得到照顾?”根据这句中心句学生可提问:“谁指什么人?他们分别要照顾对方什么?为什么要照顾?怎样照顾?”这个中心句正揭示了课文的中心,表现了周总理对人民群众处处关心、处处爱护的崇高品质。尤其是“一个人跟几千群众相比”的理由,怎能不使听者动容?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把自己与普通百姓相提并论,怎能不让人万分感动?
4、从课文的主要内容处质疑
对课文重点、难点、主要内容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小珊迪》一课,一个学生提到:“小珊迪非常穷,又急需要钱,为什么还叫弟弟把应找还的零钱给买主送去?”这个问题提得多好啊!对于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分解学习、解决。(1)自由读课文,联系全文,找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珊迪非常穷,急需要钱,有感想的也可以随时写一写。(2)那么穷,那么需要钱的孩子,有了钱,他可以做什么呢?(3)他真的太需要钱了,为什么还要还钱呢?可看出小珊迪什么品质?(诚实、善良……) 默读9——14自然段,找找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珊迪是非常诚实可信的。
通过这个质疑的大问题带出一些小问题,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小珊迪为人诚实善良,不得不对他的品格肃然起敬。。
5、从标点符号上质疑
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杏儿熟了》一课,可引导学生质疑:“奶奶一步一颤地走过来——她是小脚,有上了年岁。”这里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破折号后面的内容不写可以吗?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小脚、步履不稳、又是上了年岁的奶奶是多么慈祥,多么善良。
6、从结尾处着手,指导质疑方法。
结尾是文章主题的再现。因此,作者一定会在结尾处点出主题。它可总结全文,揭示中心,也可抒发感情,赞美所写的物等等。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结尾处着手,指导质疑方法。如:《一个苹果》的结尾这样写到:“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我被这种出自战友间的关怀激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读了这个结尾,可引导学生质疑:“战火纷飞的情景是怎样的?为什么我被战友间的关怀激动着?战友间的关怀是一种怎样的关怀?为什么我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牵一发而动全身”,从结尾处着手,既能让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突破难点;又能让学生想象传递苹果时每个战士的思想活动,让战士们崇高的精神境界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之受到感染,引起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7、从表现品质着手,指导质疑方法。
记叙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和句子。这些词语、句子是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通过比较、辨析、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雪地雏鹰》时,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小男孩神态、动作的词和句子。然后,指导学生质疑:他为什么跑得那么快?他打着手势,嘴里发出一连串的“啊啊”声,是为什么?他的神情为什么顿时变得轻松了? ……作者对小男孩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目的是什么?等等。随后,我让学生自己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这些问题,不能解决的小组讨论讨论。通过对小男孩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一系列学习,一个憨厚、天真、活泼又具有纯洁、美好心灵的聋哑儿童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可见,在培养学生质疑的过程中,质疑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又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总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己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觉得学习语文更有趣了。当然,质疑的方法还有许多。教师只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就能在质疑中掌握知识,学会思维,发展智力。
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