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奥尔夫曾说过:“让孩子在合作中共同实践、一起去创造音乐是十分有意义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音乐实践中重要的组织形式。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有效地运用小组合作,将促使音乐教育功效地最大发挥,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改善班级人际关系、培养合作、交际等社会技能。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音乐教学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合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在《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也指出:“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形式常常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的,它需要学生牢牢树立群体的和谐意识,虽然在音乐中常常发展个人的技能,然而大量音乐活动在小组内产生,成就靠集体的力量获得,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低年级学生年龄特征比较适合小组合作的特征,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有效运用使音乐教学实践不仅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都产生积极影响。
本作者将从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的原则”、“小组合作的策略”、“小组合作的方法”、“小组合作的评价”四个方面来探析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该如何有效地运用小组合作。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小组合作的原则
所谓小组合作通常是以异质学习小组形态进行的一种有组织、有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互动的合作性教学;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使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而进行有效的合作;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的小组合作既具有小组合作的基本特点(共性),又具有音乐(教学)实践即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个性),同时还应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融合三者的关系,有效地运用小组合作,需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协 调 原 则
协调原则是指小组合作的形式必须与音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协调。音乐教学内容有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领域,而音乐教学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不需要也不可能在所有的音乐教学实践中都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音乐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运用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创造性较强的音乐教学环节或有点难度的知识性教学,以及较复杂、综合性的音乐探究、创造、表演学习任务,比较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比如:音乐情景剧《大鹿》中的分角色随乐表演;声音造型——开火车的节奏创编及声音模拟;《摇篮》等歌曲采用多种形式的合作表现等适宜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学生互助解决疑难及共同演示唱、奏、演的创造成果,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必须为音乐教学实践内容服务,根据音乐实践的具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安排小组合作的流程、合作的任务、目的。
2、渗 透 原 则
小组合作只是音乐教学的一种形式,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创作、表现音乐,体现音乐社会交往的价值。渗透的原则强调是合作过程中多种教学方式的渗透,特别是音乐学科独具的学习方式:模仿、聆听、律动、伴奏、即兴创作……以及其他学科适应于音乐教学的方法渗透,使小组合作不仅是合作的过程,还是探究、体验、表现、综合的过程。例如: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创编集体舞《小树快长大》,在合作中组员需通过聆听、律动来感受音乐,通过彼此间的探讨、模仿、合作等方式共同完成集体舞创编和表演的任务。
3、互 补 原 则
小学音乐教学中最突出的是表现领域,尤其是低年级的能力有限,都需要合作来共同完成。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既要强调集体的协助合作性,又要注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当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长期保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理状态,能使学生的个性更加开放,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小组进行合作时,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发挥其个性化的建议,再进行音乐探究、创作,通过交流、相互补充,共同合作解决问题。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小组合作的策略
小组合作的原则是有效进行合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要想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有效地运用小组合作,除遵循以上基本原则外,还须掌握小组合作的基本策略。
1、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分组是一种有效的设计,一般每组安排4-6人。它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来改变班级教学结构,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组内异质”是指以异质形态分组,异质小组通常是由性别、音乐学习成绩、音乐能力倾向(音乐感受鉴赏力、音乐表现、创造力等)、兴趣、性格、文化背景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如:由4人组成的合作学习小组,其中在音乐方面,一名是擅长演唱,一名是擅长表演,二名是喜欢用打击乐器伴奏,每个小组都应是全班音乐综合能力的缩影。“组间同质”即要求各小组音乐等总体水平基本一致,力求均衡,并无明显差异,全班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具有同质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2、组员流动,和谐发展
合作学习分组是一个动态流动的过程。组员的人数因根据实际情况,如:各班学生自身交往能力的强弱、兴趣等,也要考虑音乐实践中合作任务的难易度。另外,经过一段时间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后,小组成员在音乐认识、情感、音乐技能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和发展,出现组与组不同质的现象时,应及时调动部分组员,达到组间同质,全员和谐发展。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方法
小学音乐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方法是多样的。
1、科学明确的分工
分工是小组合作的首要任务。明确的分工是为了有序、快捷的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1>、明确岗位 在音乐实践小组合作中,小组内的学生都应承担自己相应的岗位角色。岗位分工时,教师可根据组内人数设立小组长、副组长,负责统一协调小组合作的日常管理。如:小组合作的内容是根据歌曲做的表演,可设立唱、演、奏多种分工,形成音乐小组的特色,并轮流担任。
<2>、明确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任务目标的设置来保障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助、合作气氛。任务的性质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歌曲《大鹿》的拓展活动为根据歌曲做情景表演道和伴奏的创编。活动前,我将学生六人分成一小组,先请学生讨论根据歌词描述的情节,可设立哪些角色,如何进行编排,角色按什么顺序出现,将创编方法分解成若干小问题,让学生逐一解决,学生就能较好进行成功的创编。创编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先扶后放”,即前几次帮助他们分工再过渡到学生协商分工,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
2、营造良好的氛围
“只有愿意合作,才能合作得好”。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兴趣,从而产生内动力,形成音乐合作欲望,这是“小组合作”有效运用的情感条件。
<1>、建立和谐平等的合作关系
音乐课堂上应努力建立师生平等人际关系及生生融洽合作关系。在课堂上建立师生平等人际关系。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通过询问、倾听与质疑促使小组合作顺利开展。
其次,音乐课堂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时的平等合作关系还体现在:学生是否能相互聆听、彼此烘托。如:打击乐器为《小脚丫》伴奏时,小铃的声音不宜过响,要求学生学会学会聆听其他同伴的演奏,明确任何过分突出自我的做法都会影响小组表现的和谐性,能明白自己是处于主要表现地位,还是陪衬地位,分清主次,该大胆表现时就倾情表现,该做好陪衬时决不喧宾夺主,互相烘托。
<2>、创设情境交融的合作氛围
音乐是情感艺术,小组合作应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中进行。象歌曲《闪烁的小星》营造夜晚宁静的景色;还有一部分来自教师根据音乐合作内容创设课堂情境中的情感。如:《什么昆虫在叫》游戏中的传节奏接龙游戏。教师可创设小朋友参加昆虫歌唱大会的情景,学生模仿各种节奏的鸣叫声,并依次传递,让学生带着对昆虫的喜爱之情参与小组合作。在“编队型”时,引进小组竞争,调动每位孩子的合作的欲望,让“为小组争光的集体主义情感”融入学生合作之中。
<3>、采用灵活多变的座位方式
音乐学科的实践较多,活动性强,如:以集体舞蹈、即兴律动、创编表演等为内容的小组合作,则更需要变革座位排列方式,座位排列方式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小组合作的效果。可根据需求将小组的合作座位排成圆形、u型、花瓣形等等,多变的座位让孩子更能提高兴趣。
3、调控合作的过程
教师精心设计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活动的方案,但在合作中却会出现许多新问题。教师应注意观察,注意各小组合作的情况、组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与互动的状态。比如,在一次创编歌词的环节时,由于教师应给予学生的时间不够充分,引起个别组未能统一意见,导致交流反馈时还在讨论。课后反思,可适当的拉长合作时间;看到当大部分小组已提前完成任务时,尽快结束合作探讨的时间。
四、小学音乐教学中小组合作的评价
评价是小组合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小组合作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有效运用的基本保证。教师评价的内容有: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态度、学生在合作中的情绪是否愉悦、小组合作的关系是否和谐平等、组员间的合作是否协调。当小组展示后,请各组派代表进行自评,正确认识自我;再通过小组间的互评,降低学生防卫心理,学着去欣赏别组的成就,提高组与组交流学习的机会。最后,教师的小结反馈,既要肯定成绩,以鼓励为主,又要指出不足,提出可行性建议。
小组合作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孩子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学会合作让孩子体验到快乐与自信也是教师所追求的。只是该如何在音乐实践中更好的运用它,有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06.7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王安国、吴斌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初探教学中的合作探究》,《中小学教师培训》
3、《音乐教育展望》,戴定澄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
5、《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