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目标:
发挥教导处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研究、指导、服务和管理功能。遵循学科教学规律,聚焦课堂,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注重为每个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力争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依托各项活动,努力朝着“求真、尚礼、和乐”的毕业生形象而迈进。
二、 重点推进工作:
1、“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校本化实施
我校作为区教育局市重点课题《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区域性转化与指导策略研究》的实验校,我们需要重新学习领会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统一认识;在此项目研究的区域专家引领下,分解完善本校各学科的教学目标,调适教材内容,在已有的“作业”和“评价”研究项目的基础上,整理完善我校“语、数、英”练习的的文本系统,并构建符合我校学情的学科质量评价体系,最终形成符合我校的“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教学手册”, 实现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化。
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作为“教、研、训”的共同体,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职责:
教导处:改变部分教学常规管理要求,整合校本教研活动,指导和推进“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校本化转化与实施”。
教研组和备课组:实施“教、研、训”的主阵地,以“项目”为抓手,围绕“教”,将“研究和培训”贯穿全过程,组织开展相关教研和教学活动,研制校本《学科手册》。
根据校内已有经验和素材,我们将以各学科研究的切入点,初步拟定为:
语文:基于课标的教学设计和教案撰写,重点关注教学内容、训练重点和教学目标的匹配度。(一—五年级实施)
数学:小学低年段口头类、游戏类、综合类作业设计。(一---二年级实施)
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学业水平评价研究。(三---五年级实施)
英语: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学习水平描述,一---五年级同时实施。
其余学科根据开学初各学科提出的要求进行研究与实施。
2、完成“种子校”品社学科的学期课程纲要的编制
根据学校已经制定的学生培养目标和学校课程整体规划,本学期,以年级为单位,研究各学科课程标准、研究教学内容、依据学生以往学习情况等因素,将尝试撰写第一学期的学科课程规划纲要。在撰写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养成、关注学校培养目标的课程内落实、关注对今后校本化实施中的使用。
3、习惯培养的系列推进
本学期继续以教研组为单位重点研究和调整各学科已经形成的学习习惯培养要求,形成学校一至五年级各学科习惯养成系列要求,要求不同年段之中对习惯培养要求有侧重,类同的习惯培养在各年段中要求要细化、有层次。
学习习惯的推进要提高学生的知晓率和达成率,各教研组、备课组在每个单元教学之前,预设本单元的学习习惯培养要求,印制后粘在学生教材上。
继续在单元试卷的100分中划出细化的5分作为学习习惯分,来鼓励学生保持学校与各学科制定的学习习惯。
三、流程管理具体工作
1、备课:
|
常规要求 |
检查重点 |
教学 目标 |
1、根据区教院要求有学期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的制定。 2、教学目标表述不求大,力显课堂内的可测。 3、有重、难点,有教学准备。过程方法目标制定不过空,情感价值目标不过大,尽量体现学科本身蕴含的育德因素。 |
根据学期课程纲要制定要求,细化目标,使之在课堂内可以检测。 |
教学设计 |
1、教学环节要清晰,对于每个环节的功能表述要具体。本学科教学5年以下者各环节之间要有过渡设计,注意内容的承上启下。 2、在新授环节有重难点突破的步骤,练习环节有分层推进。 3、 新授课、复习课有整体板书设计。(语、数、英、自然、信息) |
1、本学科教学5年以下者要求详案。 2、有板书设计。 |
两次修改 |
1、针对班级情况、学生情况及时进行课前修改,用蓝笔标出修改内容,修改内容要有每位教师面对不同班级的差异性。 2、学期内所有新授内容全覆盖。 |
课前修改的及时性与可行性。 |
课后反思 |
1、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在教学方法和问题解决等方面总结出有效的实践经验。全学期不少于教学设计的40%。 2、职初期教师按新授知识点教学进行逐一反思。 |
课后反思主要撰写相关教学内容在校本化课程纲要制定中需要内容调整或课时调整的部分。 |
余量 |
有两周以上余量。 |
|
教导处将以全员互查、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检查备课情况。检查结果与每月教学考核中“备课与作业”部分挂钩。各备课组长整理好备课电子资料,学期结束上交教导处。
2、上课:
|
常规要求 |
检查重点 |
课前 准备 |
1、根据教学设计做好相应的教学准备。 2、及时到岗,组织安排好班级学生两分钟预备铃 活动。 3、教师对当堂教学内容、重难点熟悉。 4、练习课、复习课有教案上课。(可适当简练) |
1、两分钟预备铃及时到岗组织学生进行有学科特色的准备活动、不拖堂、课中不擅自离开教室、不请学生离开教室。 2、教学流程清晰、完整,有小结、有作业布置。 3、教学有准备,备课有二次修改,教学内容无原则性、科学性错误。教学过程与备课基本一致。 4、不同层次学生能兼顾。 |
教学 方法 |
灵活、有针对性,要考虑全班各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让全班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可以在教学反思中着重体现。 | |
教学 过程 |
1、没有科学性错误。 2、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全程参与。 3、维持好课堂秩序,避免因课堂秩序问题而引发的各种教学问题。 4、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把握教学节奏。 5、教学过程完整,课堂教学有小结、有相应作业布置、不拖堂。 |
综合学科教师要安排好整个学期教学内容,课堂内不出现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活动。
加强教学巡视,深入课堂听好各类推门课、研究课、汇报课。总护导对巡查中发现的课堂组织教学、上课不及时到岗和拖堂等问题将与每月教学考核中“教学常规”部分挂钩。
3、 作业:
(1)学生簿本、作业布置、教师批改的具体要求详见《教学管理条例》。
(2)班主任、备课组长继续完善年级组内各学科作业布置的协同性、适度性的工作。
(3)在周练卷中继续推进各学科作业的分层设计与布置工作。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制定落实的措施,平时的抄写等机械性操作一定要针对学生特点分层要求。
本学期教导处将协同各教研组共同通过学生调研、班级作业布置检查等开展作业检查活动,全面了解学生的作业负担与教师的练习设计、作业批改等情况。检查的结果与每月教学考核中“备课与作业”部分挂钩。
4、辅导:
|
常规要求 |
检查重点 |
时 间 |
按照年级组安排每周义务补习一到二次,平时课余多帮助。 |
1、义务补习及时到岗。(3:45—4:30) 2、辅导记录完整。 3、与家长沟通。 4、学困生辅导有效果。 |
辅 导 要 求 |
1、对学困生课堂教学多关注,作业辅导重基础。 2、学困生辅导记录本上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质量、正确率等情况的记录,选择合适的方法辅导学困生,提高辅导效率。 3、对优秀学生的辅导要注重拓展,多研究学生特点,多与家长沟通,有针对性的培养。 |
5、评价:
(1)低年级结合本校学生特点、教学现状等继续进行单元综合性评价。通过对学生单元的综合评价,让教师、学生、家长更明确在一阶段学习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对技能的运用、对习惯的养成等方面优势和欠缺。
(2)日常评价要多注重过程性,在单元卷中要体现当前学科习惯的要求。平时练习由组长统筹,备课组内成员共同分工合作完成。形式可分为单元练习、周练卷、复习卷,总量每学期不超过24份。每份试卷的标识清晰,便于学生排列和整理。
(3)各类质量分析完成要及时,期中、期末的分析任课教师在批改结束后一天完成、教研组长在三天内完成。质量分析要兼有数据分析和描述性分析,提出有效的调整措施和补救方法。在考试情况分析本上重点分析好监控、单元、期终试卷(一学期不少于4次),分析的试卷内容年级组统一,一律用手写的形式进行,并按照各项要求针对共性问题认真进行(举例完整、措施详尽)。
(4)各位任课老师要善于在平时有意识地多观察学生,重视对学生的日常评价,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况进行作业评语,要分阶段地按学校要求填写评价手册,各学科学习习惯培养的情况要在手册中加以体现。
各备课组、教研组作好各自层面上的(周练、单元)教学监控资料的收集工作,并于学期结束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上交教导处集中保存,每学期开学初,各教研组长做好各类资料的传承工作。
四、教研组建设:
各教研组、备课组要结合本学期开展的重点推进工作,开展校本研训活动。活动形式兼顾:理论研读、课标解读、教学规范、主题式教研活动、日常磨课等。
建议开展一次出卷活动,根据各学科参与区级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双向细目表、学习水平描述等),将目标与评价进行有效整合。
建议开展一次“低年段学生评价手册填写”主题活动,思考如何将现有的一些阶段性评价与日常评价做一个有效整合,让学生评价手册发挥更佳功能。
(一)组长与教师要求:
1、教研(备课)组长:
(1)每次活动组长要提前做到定内容、时间、地点、中心发言人。每次活动过程中根据教师的发言安排好相关记录。每次活动完毕根据教师的参与度、发言的质量等进行考核,并月教学考核中“教研活动”部分挂钩。结合学校重点推进工作,教研组长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检查具体推进情况,督促各备课组完成工作。
(2)备课组长每月听组内每位老师的课一节(每学期校内不少于12节,总节数不少于15节),做到多交流,多探讨,提升组内整体水平。教研组长每月有选择的听取各年级的家常课(每学期校内不少于15节,总节数不少于20节),并与教师、备课组长多交流、多指导。
(3)安排、调节组内活动情况,合理分配组内平时练习卷的出卷工作,监督负责组内的练习卷的质量。
2、教师:
(1)每位教师参加活动要有与主题相关的准备并积极参与活动,积极参加日常教学磨课活动并完成相应评价,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活动的中心发言,每学期校内听课不少于10节,总节数不少于12节。
(2)每位教师在备课组长的安排协调下出好学生的练习卷。
(3)每位教师学期初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好班级教学计划,学期末根据一学期实施情况进行有效总结;上交一篇成功教案;上交一份高质量的学科试卷。
(二)参与听课具体要求:
听课之前了解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
记录好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主要练习设计、板书。对课堂中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教法、学生学法、教学即时效果等的评价用红笔标于听课本的右栏。
每次听课按要求写好台头。在听课记录本第一页目录中写明课题、学科、执教者等情况。
(三)各教研组、备课组具体活动时间安排:
语文:周三下午14:30—16:30(教研组每月活动1次,备课组每月活动3次)
数学:周一下午14:30—16:30 英语:周二下午 14:30—16:30
综合:周五上午第一、二节课
(四)师徒带教:
带教教师根据职初教师的学年成长计划,带教学、带教研、带做人,做好新教师的在岗培训工作。学校努力为新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师徒之间认真完成每周的听课活动,积极讨教教学实践经验。高质量完成期末汇报课。学期结束,学校根据带教情况对带教工作进行考核。
五、其它工作:
1、 日常磨课:
本学期结合区级“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开展学校日常磨课工作。职初期教师每学期两次磨课,40岁以上教师一学年一次磨课,其余教师一学期一次磨课,离退休还有两学年的教师可以提出书面申请不参加磨课活动。将比较成熟的课堂教学拍摄成录像课,参与2014学年度的网上晒课和评优活动。
本学期3月底之前将组织我校30%的教师参加网上晒课活动。
晒课内容包括:1、一堂课完整的教学设计;2、所用的教学课件及相关资源(或资源链接)3、课堂实录(可选,参加区优质课评选者必选)4、评测练习(可选)等。
2、学科活动:
本学期,语文学科开展学科活动周工作,活动设计注意与德育主题的契合。
3、竞赛活动:
(1)围绕本学期区内开展的各项教学评比活动,组织安排好学校内的培训活动和各项准备工作。
(2)组织安排学生参加区级比赛活动。
(3)组织安排一次校内30岁以下青年教师说课比赛
(4)组织安排一次35岁以上教师“校本课程设计”。
4、家校互动:
(1)组织安排好五年级家长展示活动。
(2)每6周发放一次学生手册;一学期召开1--2次学生座谈会;根据需要召开部分家长座谈会。
5、综合学科管理:
(1)加强对综合学科的教学常态管理,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进行学生学习状态抽查。
(2)提高专用教室的使用效率,做好使用记录。
(3)各学科的骨干学生队伍的日常训练有组织、有落实、有记录。
6、拓展、探究课程:
依托城市少年宫、快乐活动日工作的开展,本学期继续在每周五进行全校性拓展课程的实施。在平时的活动中,带班教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注重过程性资料的积累,注重展示节目的排演。
探究课程基本形成以校为本的框架,各年级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试点进行相关主题的设计与实施。
附每周工作安排表
周次 |
主要工作 |
1 |
1、教学工作会议 2、教研组、备课组制定学期活动计划并上交 |
2 |
1、个人教学计划上交 2、上交磨课周次安排、教导处排列成表 |
3 |
1、学困生座谈会 |
4 |
1、备课检查、反馈 2、一年级家长开放 |
5 |
1、教学工作会议 |
6 |
1、填写并发放学生成长手册 2、青年教师说课比赛1 |
7 |
1、骨干教师示范课 2、青年教师说课比赛2 |
8 |
1、学生作业检查、反馈 2、一年级家长开放 |
9 |
1、期中教学监控 |
10 |
1、教学工作会议 2、期中教学质量反馈 3、填写并发放学生成长手册 |
11 |
1、语文学科活动周 |
12 |
1、五年级家长展示 |
13 |
1、作业检查反馈 2、一年级家长开放 |
14 |
1、备课检查、反馈 2、职初期汇报课 |
15 |
1、教学工作会议 2、职初期汇报课 |
16 |
1、综合组教师期终评价 2、制定期终复习计划 3、职初期汇报课 4、完成校本课程设计初稿并上交教导处 |
17 |
1、学期个人工作小结 2、教师上交自出期末卷 |
18 |
1、各科期终考查、考试 2、一年级家长开放 |
19 |
1、结束工作、上交各类资料 2、教学工作会议 3、填写并发放学生成长手册 |
长桥第二小学教导处
201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