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素质教育着重在于使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获得全面发展。语文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素质教育是主体,就是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因此,语文教学只有立足自主发展,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加强基本学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语文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才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这就要转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
操作过程:
一、给学生提供交往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在“自动”基础上的“互动”,也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小组学习是实现学生互动的重要形式,是学生信息、经验相互交流的一个好方式。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类,在班级中建立精神放松,形体自由的小组合作学习制度,为学生的学习讨论创设条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优、中、差三个不同等级,分别用字母A、B、C表示,然后按ABAB、CCCC形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水平相近的学生在同一个学习小组,不管优生也好、差生也好,他们知识水平相近,有共同的语言,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探讨共同的问题,学生能够轻松自如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未来的社会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的社会。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何教给孩子终身受用的财富?如何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情况,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和能力,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一项教学研究活动中表明:通过教学而获得的知识只有10%—20%,可见,人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靠自学获得的。;例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我提出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学课文。1、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2、沿途看到什么景物?3、作者怎样描写外洞、孔隙、内洞的?让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重点,弄清文章脉络。在学生自学无法解决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点拨启发,“授人以渔”。在课堂活动中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真正学会主动、自主地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江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没有任何希望的。如何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对儿童来说,想象力对他们知识的获取和智力发展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教师应注意挖掘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教学《火烧云》一课,学生在自学了写火烧云颜色、形态变化的课文内容后,教师做简要点拨:你能从中悟出写火烧云形态变化的方法吗?经教师启发,学生自己悟出了表达方法。此时再辅以奇特的雪景或形态各异的山石的投影,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在这种训练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撷取最基本的内容,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点燃创新的火花,展示创新的才能。再如,教学《诚实的孩子》一课时,课文中说,列宁打碎了姑妈家的花瓶,“回到家里,躺在床上不说话。”为什么不说话?他在想什么?教师利用这个“空白点”要求学生想象并把列宁会想些什么,充分发挥大脑联想、想象功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它写下来。还可以依据姑妈的回信,想想列宁在信中会说些什么。这样,促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多锻炼,同时也提高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活动属于外因,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属于内因,教师的活动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学生是主体,成功的教学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以达到教学的目标,而决不是由教师统揽一切,包办一切。毫无疑问,过去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的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的现象应予纠正。但是,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又决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把教师的活动看作是无所作为、可有可无的。只有教师的主导性得到正确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被引向正确的轨道,取得应有的效果。一讲教师的主导性,有的教师可能又想起过去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那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主导性。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它不可能自发地形成,必须由教师加以启发、组织和引导。教师的主导性就体现在对学生主体性的启发、组织和引导之中,这较之“满堂灌”、“填鸭式”的所谓“主导性”来,对教师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二者是无法比拟的。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一种倾向往往掩盖另一种倾向,在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后,忽视乃至放弃教师的主导性的倾向便显得突出起来。在一些课上,只有学生热热闹闹的议论、争辩,很少教师的引导、点拨。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一味简单化地表扬:“你真聪明!”“你真棒!”“给他点掌声!”诚然,我们对学生应以正面鼓励为主,但通过表扬应使大家体会到好在哪里,从而受到激励和启迪,这绝不是泛泛地夸两声就能奏效的。还有的甚至对于一些明显不妥的想法也不引导纠正。例如,有位教师让学生续编龟兔赛跑的故事,学生想了个让乌龟在第二次龟兔赛跑中再次获胜的办法:“请个小乌龟帮忙,在岔路口把路标转换方向,使兔子跑错路,到不了终点。”教师居然为这样的点子喝彩。应该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和想法,这是正常的现象,问题是当出现这类情况时,教师应该妥善地加以引导,较为自然地使学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这是教师应尽的职责,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具体体现。
实施效果:
“语文”是一种交际能力,它是涉及听、说、读、写的一门应用科学。现代社会要求语文教学培养的人才能说会道,能读会写。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器,而应看作是知识的主人;不是人消弭于知识之中,而是知识内化到人的知识结构中。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使之达到自学、自悟、自得的境界。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来落实,为他们未来的继续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自学的空间,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探索新知、学习新知,同时也学会学习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富于创造,成为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人才,而创新教育是从培养想象力开始的,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想象力,正是创造能力的核心。 课程标准在阐述“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基本理念时,明确提示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们要按照这样的要求把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教师的主导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循着正确的轨道得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师的主导性按照课程的标准大有用武之地,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教学相长”,这是一种多么理想的境界啊!
反思: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不仅存在忽视乃至放弃教师的主导性的现象,更存在主导性发挥不当,以致把学生引入歧途的现象。例如,《小猴子下山》一文,讲小猴子先掰玉米,继而弃玉米而摘桃子,弃桃子而摘西瓜,弃西瓜而追小兔,终于双手空空,一事无成。这则故事告诉孩子们,做事要有恒心,方能成功,不能三心二意,朝三暮四。对此,学生是容易理解的。但偏偏有的教师要让学生从所谓“经济效益”的观点来谈对这件事的看法,于是学生就顺着竿子爬,玉米、桃子、西瓜、小兔不是一个比一个值钱吗,因而小猴子这样做就成了有经济头脑了,这种理解与课文本身的寓意相距不啻千万里!再如教《将相和》一课,教师问学生喜欢文中所写的哪个人物,学生有的说喜欢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以大局为重,这当然很对;有的说喜欢廉颇的英勇善战,知错就改,这也不错;有的说喜欢赵王的善于用人,能论功行赏,这还说得过去。但这些似乎都满足不了教师鼓励“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要求,一直追问下去,一定要学生说出“喜欢秦王,因为他有能耐,能搞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方才罢休。试问这种教学的方向对头吗?这样的“求异”、“发散”有价值吗?
这里,有一个根本的问题:我们判断一种认识,取舍一种想法,究竟是以正确还是错误为标准,抑或要以新奇还是惯常为标准?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反对因循守旧,提倡开拓创新,从小就要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但是,我们判断一种认识,取舍一种想法,还是要以正误为标准,而不能以新旧为标准。新奇的不一定是正确的,惯常的也不一定是错误的,如果舍弃惯常的正确的认识和想法,追求新奇的错误的认识和想法,那势必陷于十分危险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