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2025-01-06][]
登录注销
相关内容列表:
以体验促情感生成,实施开放自主德育

作者(来源):傅琼华    发布时间:2006-12-13

 

活动简介:以体验促情感生成,实施开放自主德育的意义。以体验促情感生成,实施开放自主德育的涵义。以体验促情感生成,实施开放自主德育的基本思路。以体验促情感生成,实施开放自主德育的途径:利用思品课引发道德情感、体验道德情感、投射道德情感(注重日常行为训练、注重校园文化生活、注重社会生活环境)、激励道德情感。

背景:社会的发展和学校教育面临的挑战使我们必须全面反思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

目的:本文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从体验教育入手,促使道德情感的生成,实施开放自主德育,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德育构思;指出引发道德情感、体验道德情感、投射道德情感、激励道德情感是该构思的实践方法,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改革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陈旧的德育思维方式是时代的呼唤和德育工作者所肩负的使命。早在六、七十年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经说过:“现今学校中所通行的修身伦理,很少有实行的机会,即或有之,亦不过练习仪式而已。所以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不合乎道德的标准,无形无影中把道德一分为二,若想除去这种弊端,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所以,我们应探索新时期学校德育的时代特征和基本走向,注重情感体验和师生互动,使德育贴近生活,不断增强学校德育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一、以体验促情感生成,实施开放自主德育的意义。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都是将德育摆在重要位置,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但成效却不尽人意。重要原因是学校德育未能通过一些有效措施使道德规范最终成为学生的品性。稍作反思,不难发现,以前的学校德育教育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限制于狭小的课堂教学空间,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试图在对道德规范的认知积累中造就个人的优良品德;二是教育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的身心体验,将思想品德教育等同于品德知识的积累和品德规范的传承,试图通过对道德规范的强制灌输和全盘接受来造就个人的道德品质。这是外在规范压力下的被动式德育,而不是通过设计情境、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得到充分体验,内在地生成优良道德品质的德育。“正因为如此,本来应当是充满了人性魅力的道德教育,却变成了毫无主体能动性,没有道德意义、枯燥无味、令人厌烦的灌输与说教。道德教育必须从这种传统模式中走出来。”由此可见,“封闭”不能出德育,只有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去开放自主的活动,去真切地体验现实中的生活,将自己的热情、身心融入进去,才能认同道德规则,才能把它化为自己的内在道德需要,才能在实践中体验和遵循。否则,我们不仅扭转不了德育低效的局面,反而会加剧德育的困境。

人的心理由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构成,认知是人对客体的判断,情感是人的内心体验,是人这个主体对客体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评价和情绪体验。从本质上说,情感是人的一种价值取向,是主体对他人、它事的一种认识和能动反映,包括价值观、人生观等心理品德层面。人的发展是按照认知、情感两个向度进行的。“人们道德认识的深化、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锤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观念的确定等,都离不开个体现实的道德生活和活动。”坚持以情境为纽带开展德育活动,能增强学生的体验,将道德认知有效地转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并外化为行为,达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可见,在德育过程中,道德认知如果没有道德情感的参与,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行为产生,个体的道德能力便无法提高。因此,道德情感是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内驱力和催化剂。“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以及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东西,只能培养伪君子。”因此,我认为,新时期的学校德育,应以学生为主体,从体验教育入手,促使道德情感的生成,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不失为提高德育有效性的理想途径。

二、以体验促情感生成,实施开放自主德育的涵义。

以体验促情感生成的开放自主德育,是通过体验生活或在生活中体验,使学生达成优良道德品质的内部生成。具体地说是指德育要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情感体验,培养道德判断和思维能力。这里所说的体验可以是一种活动,也可以是活动的结果,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方式方法。

作为一种活动,受教育者亲历某事并获得关于道德的认识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受教育者从其亲历中获得有关道德的认识和情感;作为一种方式方法,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受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目标,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达到“身临其境”的体验氛围,在这种特殊的情境中,受教育者受到启迪或感悟,获得道德方面的认识和情感,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即道德修养。这种体验教育凸显学生道德品质的生成,使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在实践中、在活动中感悟高尚品德的意蕴,实现对高尚道德品质的自由追求。

三、以体验促情感生成,实施开放自主德育的基本思路

根据以体验促情感生成,实施开放自主德育的内涵,这样一种德育教育的基本思路应当是,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说教训导的德育方式,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共同置身于一种情景和氛围之中,在共同感悟和体验中,通过心灵的碰撞产生情感共鸣。由于情感会形成一种价值取向,因而会通过重塑主体的意识而提升主体的境界和行为,然而,情感是非语言的、非逻辑的,其生成也是复杂的,因此许多学者对情感的生成作了大量研究。诺尔曼·丹森就认为情感过程是情境体验(包括个体性体验、社会性体验)过程和交往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科学有效地为学生创设各种能达到心灵体验的环境和氛围,并使学生在接受品德教育时,自觉地进入体验状态,在体验中形成自我教育的主动意识,从而达到自我升华的目的。

根据这种思路所进行的德育,一方面强化了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意识,使学生由被动的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自我心灵塑造者;另一方面,它符合德育的本质特点。有研究表明,人类的学习有接受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两种,但道德规范学习适合于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方式不是无条件的,它需要创设适合的情境。个体对客观事物的需要利于积极情感的生成。学校情境是影响学生情感的外部刺激,学生的情感主要依赖于学校情境中的自我体验。因此,学校应提供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学校生活情境;教师要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和自由的文化空间,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还有一个重要的生活情境,就是要满足学生伙伴交往的需要。可以说,德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其情境性与情感性。如果缺乏情境、不动情感,就很难有道德规范的内化。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靠传授和灌输完成,而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结果,任何外在的道德规范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才有可能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修养。我们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以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我确定发展的目标,自行确定活动的方案,自主体验活动的过程,自由发表对问题的见解,自我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行为。

四、以体验促情感生成,实施开放自主德育的途径。

1、引发道德情感

引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可以教材为蓝本,以生活为源泉,以师情为媒介。以教材为蓝本是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优良道德品质的事例,引发学生情感的产生,如利用思品教材《爱满天下》的故事,感受伟人列宁诚实品德的可贵。以生活为源泉是指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捕捉信息,积累材料,有机运用,材料只有来自生活、真实而鲜活,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撞击,引发情感火花,产生情感共鸣。如在开展“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时,我给学生播放那些因迷恋法轮功而放火自焚的悲惨图像画面,并配上解说词,说明他们是相信迷信,相信邪教,受李洪志法轮功毒害,有的人生病不去医疗治疗,在家练功除病,结果身体垮了,思想也麻痹,他们以残忍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还梦想着自己能升天成仙。列举在我们农村中也还存在的一些迷信活动事例,如孩子高烧了就去找个装神弄鬼的婆婆来家里捣弄,反而不及时送医院以致耽误治疗而酿成生命危险,让学生通过体验不爱科学,信迷信酿成的悲惨现象,顿生痛恨之感,同时,深化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点。以师情为媒介即通过教师的情感引发来带动学生真情的流露,打开学生的情感闸门,让师生之情产生共鸣。

2、体验道德情感

体验是一种亲身经历,是别人的说教无法代替的。体验更是生命的一种感悟,它不能靠记忆和反复背诵,它是心灵的感受,是对生命灵魂的震撼,因而对学生道德和人格的形成有深层的固着作用。教师要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把自己融进去,体验道德情感,促进道德品质的生成。情境体验是教师根据德育主题内容的需要,创设适合的教育情境,使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活跃起来。创设情境体验的方式很多,如用CAI课件、录像、投影、实物挂图、照片等渲染情境;用故事、小品表演等再现情境。如前面所述的“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教育中就是运用了情境体验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图像、文字、声音,将眼睛所见、耳朵所听、心里所想的融为一体。在这种情境体验中,教师已无需说教,学生冥冥之中便领悟到“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的道理,这无疑会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实现道德规范的“内化”。

3、投射道德情感

投射道德情感要求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自身已形成的道德情感倾注投射到一定的对象,促使他们坚定道德信念,巩固道德情感。情感投射是集中发挥道德情感功能的环节,为此,教师要拓展道德情感投射的领域,重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以深化学生的道德情感,达到冶情促行,实现情感的外化。我们认为这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注重日常行为训练。学生的行为规范是衡量其道德品质的主要标志。课堂上虽然对道德规范有一定的认知和领悟,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易受外界影响,难以把握自己。学校进行德育要与学生课外的行为训练有机结合,从生活和学习的小事着手,并持之以恒,让学生在日常行为训练中形成一种力量,推动其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如每周一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学生争当“护旗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当护旗手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增强学生自豪感和上进心。在升旗过程中学生站队伍、唱国歌,并进行“乐学创新,求实奋进。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的国旗下呼号。那庄严、肃穆的气氛可以把每一个学生融入到升旗仪式的小主人氛围之中,足以让每一个学生由衷的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此外,学校还可以每周安排一个班的学生进行学生体验实践周活动,负责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如卫生、纪律以及各班的动态和学生之中的状况,让学生成为学校的小主人,从而从心底爱学校、爱集体,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学校可以开展如“我能行”教育活动,鼓励每一个学生自信自强,大胆创新,在家庭中做力所能及的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与父母开展讲文明、讲礼貌的行为竞赛,帮助爸爸妈妈改掉不良习惯,在学校带头遵守校规校纪,给学校当参谋,为老师出点子,这些行为训练,会极大地增加学生的道德自信心和行为力。学生置身于反复训练、评价、思考中,不断深化情感,最终将内部情感外化为道德行为。

注重校园文化生活。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校园多层面的文化生活是学生道德情感倾注、投射的主要场所,因此,我们应当注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首先,重视校园文化氛围的教育功能,校内墙壁、文化长廊、室内黑板报内容要经常展示道德规范要求及一些名言警句、小故事等。教师要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当首先做到;学校管理部门要规范自身的工作,在学校内部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其次,有计划地开展主题德育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电影电视节目,听先进人物报告会,举办“爱祖国”、“诚实守信”、“热爱科学”、“热爱劳动”、“文明礼貌教育”、“热爱集体”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会、讨论会、征文竞赛、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学生在具有趣味性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参与体验,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深化道德情感,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自我教育达到良好效果。

注重社会生活环境。我们今天的德育,应当为学生将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做准备,社会生活环境是课堂的延伸,教师要善于把道德规则转化为社会实践的内容,为学生情感投射提供广阔的领域,让他们走进社会,亲自去实践、去体验、去验证。例如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建立如“烈士陵园”、“解放战争遗址”等德育基地;以及象砖瓦厂、纸箱厂、蔬菜园等这样的劳动基地;还有军事教育基地、司法局法制中心等普法教育基地;与交警中队联合主办交通安全知识培训,组织学生实地体验,当“实习小交警”等,这些涉猎各个方面的教育基地和社会活动会让学生大开眼界,大长见识,在亲身体验中接受道德教育,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认识,巩固情感,鞭策其道德行为。

4、激励道德情感

激励道德情感是通过教师激发学生主动性、主体性,使学生把道德规范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并由潜在的德育主体变为现实的德育主体的教育活动。情感激励过程,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展现学生潜能的过程。要实现情境激励,教师应当树立新的德育观念,适应新的德育模式。首先,应当尊重学生。教师以信任、鼓励的眼神看待学生,以坦诚、真实的心态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教师的真诚,从而增强自身的信念。教师的真诚有助于学生真诚地而不是防御式或歪曲式地感知自己的经验,这正是提高学生自我和谐程度的前提。其次,善于满足学生。教师要善于从正面教育的角度,客观评价学生,善于提升学生中的典型事例,使他们在肯定、赞扬、鼓励中,受到良好道德情感激励,并进一步使其产生积极的心理需求,为学生道德行为产生提供深厚的动力源,从而使学生的各种道德品质得到充分主动地生长。最后,注重学生的自我激励。学校道德教育中,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是关键,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道德规范的价值内涵有深刻领悟,并产生强烈要求,由要我遵守转化为我要遵守,并根据道德规范的要求,自我践行、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认同,从而达到自我提升的效果。正如伯特兰·罗素所说的,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所以说,人的道德品质主要不是“学知”而是“体知”的。

“道德教育恢复自身魅力的重要选择之一便是实现第二次解放,即从既定的道德理性王国回归生活世界,回归自然之境,向个体生命开放,使人在生命体验中成为他自己。”所以,我们强调体验教育是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要坚持体验教育为主要方式,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在大自然中体验,使他们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网站维护部门:长桥二小信息组 | 学校地图 | 在线帮助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长桥第二小学
建议使用IE8.0以上或360浏览器兼容模式浏览

您是第位访问者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