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2024-04-25][]
登录注销
相关内容列表:
教学管理规程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0-11-25

 

    

 

 

第一部分  备课管理----------------------------------P3—P6

 

第二部分 课堂教学管理-------------------------------P7-P11

 

第三部分 课外作业与课外辅导管理----------------P12-P15

 

第四部分 学业评价管理-------------------------------P16-P22

 

第五部分 技能学科教学与课外活动管理---------P23-P26

 

第六部分 校本教学研究活动管理-------------------P27-P28

 

第七部分 教学辅助工作管理--------------------------P29-P31

 

第八部分 教务组织管理--------------------------------P32-P34

 

 

 

 

 

 

 

 

 

 

 

 

  

出台的本校《关于加强教学管理的规定》,目的不在于规定我们的教师应该做什么或必须做什么,也不在于为考核我们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如何或通过此规定扣发我们教师的教学工作津贴。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阅读与学习本《规定》,让我们的教师了解我们天天在进行的教学应如何管理?其基本程序、规范和要求有哪些?以达到全面提高我校全体教师教学业务水平、提高学校教学管理层次以及进一步使学校教学业务管理更具规范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目的。

教学业务管理,首先是教学思想的管理。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执行国家教学计划或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业务管理,同时也是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必须掌握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规范要求、工作程序和基本方法,对教学工作进行计划、组织、督促、检查、评价、总结,实施有效控制;教学业务管理,也是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学校应加强对教师业务的指导,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管理中,必须遵循教学基本原则,坚持教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自主、合作与探究式教学。

本规定提出备课、上课、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学业评价、技能学科教学与课外活动、校本教学研究活动、教学辅助工作、教务常规工作的管理要求。作为学校教学业务管理科学化的基本工作要求,望全体教学人员共同遵守。

 

第一部分 备课管理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第一个基本环节。备课形成教学能力,是实现三个转化的过程。这三个转化是:通过熟悉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通过钻研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和教材,掌握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并转化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通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内在联系的研究,找到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实现教学目的的途径,并转化为教师所掌握的教学方法。

  备课工作的基本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钻研教材。包括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二是了解学生。其内容包括学生集体和学生个人两方面:学生集体的身心特点、思维特点和整体知识水平;学生个人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个性特点、知识基础和生活情况等。

三是设计教法。这是实现“三个转化”,形成教学能力的一个具体体现。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法,写出学期教学计划、教案。

()编写学期教学计划要求

  学期教学计划要求人人制订,在学期一至二周内完成。编写分以下几个步骤:

1.学习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掌握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明确教学目的,确定学期教学工作重点。

2. 通读教学参考资料,掌握全部教材内容, 编排体系及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3.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学生集体的学习态度、学习特点和知识水平。分析学生上学期学习情况,掌握学习困难学生的基本情况,制订出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措施。

4.根据学校的设备条件和学科教学的具体需要,通盘考虑教具、设备的制作和使用。

  学期教学计划一般包括以下部分:

  一是学生情况分析。主要内容为:任教班级、学生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习惯、原有的知识水平等。

  二是教学目的要求。主要内容为:本学期教学的主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思想教育。        ()备课常规

1.教师要先备课,后上课,常备常新,备课应至少有两周的提前量。没有备课就去上课是失职。

2.任教本学科三年以内的教师备课要备详案。详案要求: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要有过渡语,并注意语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案上出现的习题要有标准答案;对课堂中的提问要有预设。

3.备课的质量包括掌握和钻研教材、了解和分析学生、考虑和研究设计教法三个要素。教师必须在上述三个方面下功夫,练好教学的基本功,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要认真写好每一堂课的教案 。

一般单课时教案大体包括课题、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辅用品说明、教学过程、练习设计、板书设计六部分。要明确教学的重点,适当分散难点,确定运用的教学手段。

5.备课时要对35分钟的时间作合理的安排,使一堂课既紧凑又可行,要讲练结合,引人入胜地诱发思维高潮。教学过程要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以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数、英学科根据每个不同的教学内容自行设计适合我校学生的补充练习。

6.根据备课组对教学重难点、易错点的讨论,针对班级情况、学生情况及时进行课前二次修改并标出修改内容。学期内所有新授内容做到二次修改全覆盖。

7.教师应做一些教学后记,及时记录并分析课堂教学的情况,力求在教学策略和方法等方面总结出有效的实践经验。以便积累今后备课和教育科学研究的宝贵经验。职初期教师按新授知识点教学进行逐一反思。

8.每学期教研组交流备课笔记一次,教导处检查备课两次或以上,并作出评估记载。各种公开课教案要送教导处归档。

 ()编写教案要求

  教案,是课堂教学思路和活动内容、活动过程的具体设计。教案一般分课时编写,故又称课时计划。教案编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是教学业务水平的直接反映。具体要求为:

1.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一节课或一个课题教学所要达到的规定目标。教学目的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要求学生掌握的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着重培养、锻炼学生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能力,注重过程与方法;

(3)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教育要求。

  教学目的是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中要求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三个维度要有机整合;语言简炼,条理清楚;切实可行,便于对照。

2.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案的主体。教学过程的设计,可以反映出教学的指导思想,融合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也可以体现出教师的基本教学艺术构思。教学过程设计主要有以下几项工作:

(1)预习提纲设计。设计预习提纲,布置学生预习,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久而久之,学生养成预习习惯。提高预习的能力,则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教师导言设计。教师导言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明确教学任务,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课堂提问设计。教案设计的问题,是课堂提问的蓝本。 设计课堂提问要努力做到:明确出发点和针对性。从教学目的出发,针对教学重点设问。还要符合学生实际,富有启发性。

(4)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教案中要考虑学生的学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组织学生在课上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利于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教学内容。

(5)板书设计。板书哪些内容?怎样安排版面结构? 何时板书? 都必须认真考虑,精心设计。板书要符合学生认识心理,做到内容精当,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结构合理。以利于学生直观系统、概括完整地理解教学内容。

(6)使用教具设计。有些课上,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直观地理解教材内容,需要选用些教具与设备。选用哪些教具与设备、如何使用、怎样演示、需要哪些指导性语言,设计教案时都应认真考虑,计划安排。

(7)学生练习设计。有效的练习包括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后复习三部分。这三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互补构成一个完整的联系系统。不管哪种作业设计,都要求目的明确,内容精当,形式多样,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上述几方面内容的设计,根据各学科的具体教学任务和课型结构而定,并非每个教案都要全部写出来。对刚参加教学工作,还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则强调编写详案。

()集体备课要求

1.教师应积极认真地参加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一般由主备人执笔,经由集体和个人修改后执的形式。

2.同备课组备课要求做到“六统一”:统一内容,统一教学目标,统一进度,统一每一节课授课的共性内容,统一重难点,统一作业,统一考查。在“六统一”基础上,根据各人教学的风格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编写好教案。

3.提倡备课组以说课的形式加强研讨,说课包括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依据。学校定期举行说课比赛,促进教师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

 ()查阅备课笔记

  查阅备课笔记是教务管理中常用手段。

  查阅形式一般为三种:

1.全校普查。由教导处分工负责,对全校教师的备课笔记普遍查阅。每学期安排12次,分别在期中和学期结束前进行。

2.组织互查。一般以教研组为单位,规定时间,组织教师相互查阅备课笔记。这种形式可使教师直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每学期可安排12次。

3.个别抽查。即由校长、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抽查部分教师的备课笔记,进行个别督促指导。

备课笔记检查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查备课态度:有无不备课上课的,有无备课草率、敷衍了事的,有无只图省力,抄搬参考资料应付的等等。二查备课进度:主要对照教学进度计划,联系实际教学进度,看看是否过慢或冒进。三查备课质量:主要检查内容有,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重点是否掌握,教学内容组织是否科学、合理,教学方法选择是否恰当等。查阅备课笔记的目的在于督促教师备好课,提高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每次检查后要通过集体或个别的形式做好信息的反馈和交流工作。

(六)课后备课

    在课堂教学之后进行反思,写些教学心得,再改写教案,进行课后备课,既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可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课后备课一般分两步:

1.反思课堂教学效果。

2.根据反思分析的结果,改进教案。

 

 

 

 

 

 

 

 

 

 

第二部分 课堂教学管理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要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就必须把立足点放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向课堂三十五分钟要质量,要效益。

(一)上课规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掌握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艺术,重视学生智能的培养。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当地运用教学机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扎实地加强基础训练。上好一堂课必须做到:

1.目的明确。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的。每节课要按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2.讲授正确。要讲究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做到分析透彻,判断明确,结论确切。

3.重点突出。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恰当地组织教材,在教学重点上下功夫,做到讲有中心,练有目的,精讲精练,防止主次不分。

4.语言生动。用普通话讲课,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抑扬顿挫。语言要鲜明生动,条理清楚,善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善于启发诱导。

5.板书工整。教师板书用字必须正确规范,文字排列清楚,力求体现讲课的重点和发展过程,便于学生思考和记录;解题过程书写要完整,给学生以示范。

6.组织严密。要精心设计每堂课,做到容量适当,启发思维,引起高潮,难点分散,扎实到位。

7.面向全体。要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口头回答、板书解题涉及的学生面要广,课堂练习要照应中下学生。

8.以身作则。教师上课不迟到,不拖课,不提前下课,不擅自中途离开课堂,不随意调课、缺课,不讲与上课无关的话。

(二)课堂教学要求

1.课的基本结构:

  根据课堂教学的预定目的和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通常将课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和评析课等几种基本类型。其中,新授课是教学的基本课型,一般要占教学总时间的6085%,所以将新授课的基本结构介绍如下:

(1)教师导言。用以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起组织教学的作用。教师导言多种多样,如:揭题式导言;新旧知识联系式导言;故事式导言;悬念式导言等。

(2)准备性训练。为学习新教材作必要的知识、技能准备。 如: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复习相关的知识、技能。

(3)学习新知识。这是新授课的主要组成部分,分配的时间也多。教学的内容、方法,怎样在学生学习掌握新知识的同时,促进其品德和智力的发展等,在备课时必须精心设计,在课堂上科学地实施。

(4)课堂小结和练习。课堂小结是进一步将新知识系统化,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知识结构的过程。课堂小结常结合板书内容进行。课堂练习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当课消化的措施,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和及时改进教学工作的主要手段。课堂练习也可以结合学习新知的过程进行。

(5)布置课外作业。这是帮助学生课后及时练习,牢固掌握新授知识的过程。

  其它课的类型结构略。

2.课的层次要求:

(1)合格课

  合格课也称“过关课”,是对刚参加工作、缺乏教学经验教师的上课要求。合格课侧重于对教师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的要求。要求教师掌握课堂教学常规,具备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掌握教法的基本功。具体要求是:

①处理教材基本功。教学目的要明确,教学内容要正确。基本掌握教学的重点,注意并较好地解决教学难点。

②组织教学基本功。课堂活动有计划、有条理地开展,时间分配比较恰当;课堂秩序稳定正常;教师在课上较好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妥善组织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妥善处理课上偶发事件,课堂应变能力较强。

③掌握教法基本功。能选择符合学科特点和完成本课任务的教学方法,能努力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使用教具、媒体时机适宜,方法正确。

④掌握表达基本功。语言规范、准确、清晰、流畅,能使用普通话。板书设计合理,条理清楚,字迹规范认真、工整美观,教态自然大方,和蔼可亲。

⑤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能掌握教学内容,并在思想品德和学习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2)好课

  这是对已掌握教学常规、教学基本功,有一定教学工作经验的教师的要求。上课应面向全班学生,在正确教学思想指导下,认真执行教学原则。具体说,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①教学目的明确。教学目的是一堂课所要达到的预定目标,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备课时,教师已认真考虑了教学目的。但教案中确定的目的还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才能实现。因此,在课上教师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的开展活动,师生协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②教学内容正确。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除了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外,上课时还要有严谨、负责的教学态度。举例、讲解的内容必须正确,同时还要及时发现、纠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

③教学方法恰当。要遵循教学原则,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科性质、教材特点和具体的教学任务灵活选用,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

④教学组织严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精心安排,严密组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科学地分配时间,掌握好教学的节奏,争取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⑤教学效果优良。检验课堂教学的效果,主要看学生的学习质量。可以通过学生在课上的反应来衡量:学习积极性、思考问题、回答提问、完成课堂作业的质量等;也可以通过抽查、测试来检验。

  上述五个方面,是对教师上课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一堂课的基本标准。

 ()听课要求

1.教师、领导都要按照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积极认真地参加听课活动,以便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听课前做好准备:明确听课目的,熟悉教学内容,了解教者的基本教学方法;带好教材、听课笔记和书写工具。

3.遵守听课纪律,尊重教师劳动。

(1)上课前进入教室,迟到者进教室时尽量不影响课堂秩序。

(2)听课者在课上不交谈议论,不随便在课堂内走动,不提前离开教室。

4.听课时认真观察,仔细听课,勤思考、勤记录。

5.课后认真整理听课资料,积极参加评课活动。客观地分析评价课堂教学情况,并对执教者提出中肯的改进建议。

6.听课做到制度化、经常化。教研组长、新教师每周听课不得少于一课时,其他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十二课时(校内至少8节)。

7.学校每学期对听课笔记检查1-2次。

(四)听课、评课的具体要求

1.看教学思想和教学改革实践

  听课、评课,对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改革实践的把握,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着手:

⑴教书和育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是否注意摆正;

⑵教和学的关系(过程与方法)是否妥善安排;

⑶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是否切实处理;

⑷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是否有机联系。

2.看教学素养

  教学素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的说,就是要看教风、教态、教学基本功。

  听课、评课,对教师教学素养的把握,要注重体现“严谨”的教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⑴考察教师的教学常规意识及其执行情况。

⑵考察教师观察、分析、判断、概括、评价的准确性。

⑶考察教师的听、说、读、写,激疑、演练、讲解、操作的基本功。

⑷考察教师教育、教学机智的运用,教学反应的机敏程度。

3.看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要求是《大纲》或《课程标准》要求在一堂课中的具体体现,教学目的、要求是否恰当,是否明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质量和效益。

  对该堂课教学目的性的把握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⑴考察它是否符合大纲或课程标准的阶段性教学目标和能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及终身发展的长远目标;

⑵考察它是否体现了有关教材和分层教学的基本要求,并适合全体学生的接受水平,使各类学生均学有所得;

⑶考察它除了能揭示有关教材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外,是否还兼顾了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认知或操作能力的形成;

⑷考察它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或创新能力的形成。

  应该注意的是,教学目的及要求的明确性,不仅应体现在教师是否有目的性揭示,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落点的选择和到位程度。

4.看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在于通过适当的组织方法和手段,激发和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进而正确的掌握教学大纲、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并运用于实际。老师要在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以及有机地结合进行学科德育。

  听课、评课时对教学内容的考察要把握准“两个系统”,即该课教学所描述的有关知识系统和全班各类学生对该知识系统所形成的认知或操作系统,注意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学科问题的思维性。

⑴从两个系统的起始状态和终结状态之间的差异看课堂教学容量是否适度。

⑵从教材所描述的知识系统与课堂教学实际描述的知识系统的同化程度看课堂知识的传授是否科学、严密。

⑶从两个系统由起始状态向终结状态演进的过程看重点的选择是否恰当,难点的突破是否有力、有效。

⑷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认知水平结构和操作水平结构看课堂教学的后效,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

5.看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思路的凝固形式,反映教师逻辑思维是否清晰、有条理,形象思维是否丰富,富有感染力,也反映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堂结构应包括整体结构和局部结构,教学方法应充分体现对学科知识和对学生接受心理的适应性。

  对课堂结构和方法的考察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⑴整体结构是否完整,布局是否合理,详略是否得当,各部分之间是否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能否共同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服务。

⑵局部结构是否清晰,起落是否分明,线条是否简洁明快,转接是否自然流畅。

⑶教材的处理是否巧妙,切点的选择、切入的角度、切口的开掘是否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⑷教具或手段的运用是否合理,是否体现鲜明的目的性,实施是否便捷有效。

6.看教学效果,教学效率

  教学效果不仅要看课堂气氛,双边活动,更要看发展,看提高,教学效率不仅要看教学密度,还要看学生负担。

  听课和评课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考察:

⑴课堂气氛和双边活动。有无“四轻四重”的毛病(指“重自己、轻学生”,“重讲授、轻训练”,“重结论、轻过程”,“重答案、轻方法”)。

⑵发展和提高。看各类学生的基础,总体目标达成情况和向课外延伸的限度。

⑶教学密度。看阶段目标达成情况和单位时间利用率。

⑷学生负担。看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握和课堂负担总量。

对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分析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看优等生,还要看中下生,注意合格率和优秀率,必要时可追测反馈。

 

 

 

 

 

 第三部分 课外作业与课外辅导管理

 

  课外作业是巩固课上所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教学工作环节,也是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独立思考和自学习惯的主要手段。通过课外作业,教师可以进一步检验课堂教学质量,掌握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课外辅导是照顾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课外辅导是对班级授课不能充分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一个弥补。它对促进优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生特殊才能有主要作用,对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赶上班级一般学习水平,避免流失生,提高合格率也有重要作用。

()课外作业管理

教学工作不但包括课堂教学部分,也包括课后作业部分。不少课程内容的学习和巩固既要依靠课上的学习,也依赖于学生课后的练习和作业,课上教学与课后练习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必须精心选择习题,认真编制练习。要求做到“四精”(即:精选、精练、精批与精评)与“四必”(即: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与有错必纠)。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1)设计练习、布置作业要有明确的目的。

每一次练习、作业不仅要适应学科特色的总要求,而且要有具体到题目的各别要求,或用于巩固已学知识,或用于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或用于培养基本能力,或用于掌握基本概念,等等。

2教师布置作业要做到心中有数,强调巩固性、拓展性、实效性,以增强作业练习的效果。同时,要按照学段要求、学段特点,强调学生作业的可完成性。

2.要有鲜明的针对性。

(1)作业和练习要与课堂教学密切配合。

(2)习题要典型、有代表性。要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设立基本题、变式题、提高题、综合题等题型,各种题型要恰当安排比例;还要针对不同对象的学生,设置必作题、选作题、追加题、订正题等题类,以保证全体学生能按期完成本阶段学习任务,达到基本教学目标,又能使优等生、特长生得到长足的发展。

3.要有一定的思维性和操作性。

(1)题型要灵活多变,既要有主观题,又要有客观题,并适当提高客观题的比例。

(2)题目难度分布要合理,按“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要求,形成一定的梯度。

(3)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布置一定量的实验、实习、操作性作业,或统计、设计、创作等全面锻炼学生能力的新型作业。

4.常见课外作业类型。按照完成作业的形式可分为:

(1)口头作业。如:背诵、复述、口头解释、朗读等。

(2)书面作业。如:抄写字词,完成书面练习题、思考题、作文等。

(3)实验活动作业。如:测量,实验,音、体、美、技能操作训练, 社会调查等。

对不同形式的作业应明确不同的完成要求。书面作业应要求学生做到:书写认真,解题规范,簿面整洁;阅读与口头作业应要求学生自觉完成,教师应及时检查学生完成情况;手工类作业应考虑学生完成的条件与时间;其他如调查、研究性学习、创作等活动类作业,布置时应注意指导,并帮助学生制订好完成计划。不论何种作业形式,有布置必须有检查,有收缴必须有批改和讲评。

5.布置和处理课外作业的基本要求

(1)作业内容符合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

(2)布置作业应面向全体学生。既要保证大部分学生“吃得好”, 又保证学习困难学生“吃得掉”,还要做到有利于优秀学生“吃得饱”。

(3)形式多样,份量适当。各任课教师必须根据学科的性质和要求布置适量的作业。内容方面——体现少而精的原则。不要过分依赖练习册或者市面上的习题集,对所布置的作业要有所研究,布置给学生的作业都要亲自做一遍。

(4)作业要求应明确。

(5)批阅作业要及时。

6.控制课外作业量.

(1)标准量参照法( 以中等成绩学生完成作业所需时间为参照标准)

(2)课程表统筹法。即在编排课程表时,就考虑学生课外作业负担的均衡性。

(3)班主任协调法。由于科目多,任课教师也多。就一个学科看,作业量不大,但有时“各科齐下”,学生的作业负担就重了。这就需要班主任出面进行协调。

(4)学生联系法。课外作业过多过少,班主任有时也不一定能照应到。任课教师可与学生联系,适当调整本学科课外作业量。学生也可主动与教师联系。

7.要有基本的规格要求。(详见学校作业要求)

(1)不同学科都要有体现本学科学科技能特点的基本规格要求,但每门学科都应要求学生的书面作业做到:步骤完整,行款规范,字迹工整,标点正确,卷面整洁。要求学生的口头作业做到:语音标准,口齿清楚,语言流畅,有条有理。

(2)分析和记录。

批改作业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可以随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或弥补,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因此,教师经常要对学生的作业和练习进行情况分析和记录。分析和记录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①全班学生作业情况分类统计及分析;

②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达成阶段性教学目标的情况及分析;

③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分析学生作业的能力,从学生完成作业的结果和过程,追溯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心理轨迹,并认真地审视和实事求是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3)评讲和校正。

教师首先要通过评讲激励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严肃、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对于作业中出现的共性、典型性问题,教师要做好错题集的搜集,组织集体讲评,对于个性问题,要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全体学生的作业正确性。

8.课外作业的检查:

课外作业检查有多种形式:教师自查、同行互查、领导抽查等。全校性大规模的作业检查每学期进行12次,在教学工作计划中就作好安排。除全校性普查外,教导处还应抓好平时经常性的抽查。

作业检查的内容有:

(1)作业数量是否适当;

(2)作业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与教学进度是否协调;

(3)作业题目是否是认真选择的,题型是否多样化;

(4)学生作业是否符合规范,有无抄袭现象;

(5)教师批阅作业是否及时、认真,批改时间与学生作业时间是否吻合,教师的批改工作有何特色;

(6) 学生有没有及时认真地订正作业中的错误,教师有无必要的督促检查;

(7)有无惩罚性作业;

(8)其它。

检查课外作业尽量做好三方面结合:与检查备课笔记、作业批改笔记相结合,与听课相结合,与对教师、学生的情况了解相结合。每次检查都要做好检查记录,并及时与教师交流情况。结合作业检查,学校还要举行学生优秀作业展览。

()课外辅导管理

1.组织课外辅导应遵循的原则:

(1)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原则。

对优秀生的个别辅导要加深题的难度,扩大知识面,对中等生的辅导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对后进生的辅导要指导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双基方面的辅导和训练。

(2)要加强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的辅导。

(3)课外辅导的规模和形式应灵活,与课堂教学有所区别,重在发展学生的个性。

2.课外辅导的主要内容:

(1)疑难问题解答:主要分析问题的所在,不应局限就题论题,而应该就题论法。

(2)课外作业指导:启发学生思路、方法和技巧,同时也要注意作业的评述。

(3)课外预习指导:主要是使学生对将要讲授的新知识有初步了解,并逐步掌握自学方法。

(4)课外读物指导:主要是拓宽学生视野,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

(5)专题学习指导:主要是扩充知识领域,重点是对知识的分析和运用。

以上辅导内容,应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水平而定,对学习较差学生的辅导,应以基础知识内容为主。

 

 

 

 

 

 

 

 

 

 

 

 

 

 

 

 

 

 

 

 

 

第四部分 学业评价管理

 

教学工作中学业评价的基本形式可分考查和考试两类。

1.考查与平时课堂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如课堂提问、书面小测验、检查课外作业、日常观察等。考查结果或评分,或评定等级,作为学生平时学习成绩记载。

2.考试是阶段性学业评价,带有终结性评价意义。如期中、期末和毕业考试等。考试的形式有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三种。语数英科目的考试一般采用笔试和口试的形式,音乐课以口试为主,体育、劳技、自然常识以实际操作为主。

()学业评价的意义

学业评价,是指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测试,作出评价的过程。学业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学业评价的结果是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一个反映,因此,学业评价也是学校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好学业评价的意义在于:

1.学业评价是获取教学信息,调节、控制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

2.学业评价是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的重要依据。

3.学业评价是促进教学工作的一个动力。

()学业评价的基本类型

根据评价的目的和标准,学业评价可以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两大类。

1.相对评价

相对评价,是根据班级总体情况,学生原有情况,确定学生所处的情况作出评定。

2.绝对评价

绝对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标准,确定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的评价。如单元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毕业考试等。这种评价以实现教学目标程度评定优劣,以获得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

 ()试卷编制要求

试卷是学业评价的重要工具。编制试卷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业务要求。教导管理中必须认真做好试卷编制工作的管理和指导,清楚编制试卷的基本程序,熟悉基本题型的编写方法,明确编写试题的总体要求。

1.编制试卷的基本程序

试卷编制工作一般分以下六个基本程序:明确目的、确定内容、拟定计划、选择题型题目,确定评分标准、写出标准答案并复查试题。

(1) 明确测验评价的目的

测验的目的是测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编制试卷时,首先应明确本次测验评价的目的是什么。是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摸底诊断,或者是检查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对一阶段学习情况进行终结评价;是旨在了解教学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教学质量,还是为了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鉴定、区分,以决定其名次位置。明确了测验评价的目的,试卷的范围、试题难度份量评分方式和标准等也就容易确定了。如:期中、期末考试旨在对一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终结评价,了解教学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2) 确定测验评价的内容

编制试卷应紧扣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熟悉各版本教材知识体系和教学目标,掌握教科书内容。同时,还必须确定本次测验评价内容的范围,确定各部分内容在试卷中的比重。如期末考试,一般以期中考试后的教学内容为主,期中考试前的教学内容比例小一些。毕业考试,则要顾及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以高年级学习的内容为主。

(3) 编写拟题计划

编写拟题计划,可以保证试题分布合理,使所要测试的教学目标全面,既要考查知识,又要考查能力。编写拟题计划是编制好试卷的一个重要步骤。

(4)选择题型、编制题目

试题题型服从于学科性质、内容和具体的测试目标。常见的题型可分供答题和选答题两类。供答题,要求学生对规定的问答题或解答题作出答案。供答题的形式主要有陈述性试题(问答题材料分析题、书面表达(作文)题、计算题、应用题等)、简短回答性试题(填空题、简答题、填图识图题)两种。选答题,要求学生从命题人所提供的信息中挑选正确的答案。选答题的形式主要有:是非题、组配题、选择题(单项或多项)等。按照试题评价标准是否易受评卷人主观因素影响,又可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类。选答题和供答题中的简短回答性试题(如填空题)因其评价标准客观,称为客观性试题。供答题中的另一部分则称为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逐步减少以减少试题的模糊性、不唯一性及学生的猜题现象,增加主观性试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性能力和对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

(5)确定评分标准

一要确定卷面总分,一般测验以100分为满分。

(6)写出标准答案并复查试题           

标准答案(又称参考答案)是评分的准绳。写标准答案的过程也是检查试题的正确性、规范性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判断试题份量是否适宜。一般情况下,学生完成答案所需时间是命题者所需时间的三倍左右。供答型试题,学生答题时间更多一些。试题复查的内容包括:试题的分布、试题的难易度、试题的份量、试题内容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试题形式规范性(包括命题语言组织、题目组合编排等)、以及卷面总分和各题分值比例等。试卷评阅时,如果阅卷人与命题者并不是同一人,或有多人参加评阅试卷时,对标准答案还要认真复查。

2.编写试题总的要求

不管是教师具体编写试题、学科组长审核试卷,还是教导管理中检查试卷的编制质量,都应注意以下要求:

(1)试题范围符合考试要求,试题取材要突出教材的重点部分, 逐步从纯知识点的考查过度到能力训练的考查。

(2)试题的阅读难度要适合考生的水平, 不仅注意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差别。

(3)试题语言要准确、简明、完整、经得起推敲,题意必须明确, 必须提供的条件不能遗漏,语法、标点规范化。

(4)各条试题之间彼此独立,互不干扰, 避免一道试题为另一道试题提供解题线索。试题内也要避免暗示语言。

(5)做好试题的总体编排。每项题型的分数分配明确, 在项目编排和各项内试题编排上一般都是由易到难。

(6)要紧扣教学大纲出题,不出偏题、怪题,更不能有错题。

(7)试题总体编排,每项题型的分数分配、重点、 难点和知识点的分布及考查所占比重均要合理。

3.常见题型的编写要领

试题类型比较多,同一类试题在各学科又有多种变式。按照目前教育评价中对试题的一般分类方法,下面介绍陈述题,简短答案题(均为供答题),是非题、选择题(均为选答题)这几种基本题型及其编写要领:

(1)陈述题

陈述题是以文字或符号陈述答案的试题。如语文中的作文,数学中的解答题(计算题、应用题),英语中的书面表达题。陈述题对测验学生的推理、概念组织、创造性思维等应用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评价能力等高层次教学目标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各种科目中都有运用。

编写陈述性试题要注意:

A.试题题意要集中而明确。试题范围不能过大,内容不能空洞、语意必须明确。不能让学生有不同于考试目的以外的理解。否则,考生会把握不住试题主旨,无法下笔答题。在评分时也难以掌握统一的标准。

B.命题时就做好标准答案、确定好每一步的评分方法。必须事先认真做好标准答案,把各种可能的答案都考虑到,并确定好评分方法。对内容较多、分值较大的试题,可以进行分项评分。综合性问答题,可以确定答案要点后按要点评分;解答题,可按解题步骤评分。

(2)简短答案题

简短答案题是指只要求考生写出一个单词或短语、一个数字或一、两个句子的试题。常见的形式有填空题、改错题、简答题等。其中填空题使用最广泛。这种试题不仅可以测验识记性材料也可以测验应用性、分析性等教学目标。

编写填空题要注意:

A.所需填出的词、短语或数字,应是试题材料中最重要的,不要叫考生填无关紧要的内容。

B.每个空白处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可填。

C.试题语言必须明确,便于考生领会题意。填空部分一般不要放在句首,因句首的字词被删去时,句子常常难以理解。如果试题中有小数或分数的计划,应规定预期的精确度。

D.填空不能太琐碎,支离破碎的填空会使考生陷于“盲目乱猜”的境地。

(3)是非题

是非题是通过辨别是非来测验考生掌握知识状况和判断能力的试题。试题一般采用陈述句。考生判断后用符号(如“√”、“×”或者“T”、“F)在试题后的括号中标出正确或错误。

编写是非题要注意:

A.避免使用暗示性词语。例如:“通常”、“一般”、“有些”、“经常”等词会给考生“题意正确”的暗示;“所有”、“总是”、“全部”、“任何”、“凡是”、“只要……就”等表示全称或充分条件的词,又会暗示考生:此题有错误。不过,有些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故意把这些具有暗示性的词语放在与暗示意义相反的试题中,增加试题的迷惑性。例如把“所有”“总是”放进题意正确的试题中。

B.要保证题意的单义性。不能既可判正确,也可判错误,模棱两可。

C.试题排列应随机化。不能排成一定固定的式样,如:是、非、是、非、是、非……。正误试题数量大致相当。

(4)选择题

选择题是由提出问题的主干和若干个供选择的答案组成的试题。供选择的答案中,有许多是不正确的,起迷惑作用。在选答题中,选择题用途最广,可测验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等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但选择题容易造成学生猜答案,使评价不准确。

编制选择题应注意:

A.试题主干能明确规定题意。试题语言应简明扼要,选择答案中重复语能省则省,不能省略的就可放到主干中去。

B.备选的答案一般应有四个或四个以上,这样减小考生猜对答案的概率。

C.迷惑答案应有迷惑性。有迷惑性才有可能真正测出学生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等能力。学生学习中容易混淆的概念作业中的错误是迷惑答案的重要来源。将选择项的内容、结构组织得很相似,也会增加考生辨别选择的难度。

D.备选答案能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就要按顺序排列,不能按逻辑顺序排列时要注意:不要将正确答案固定在一个位置上。

E.单选题要注明“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字样,多选题要注明“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有几项选几项”的字样

()学业评价要求

1.考试控制

(1)每学期除期中、期末学校统一举行二次考查外,各主要科目可以在按单元进行一次单元测验,这必须在学期初订入教学计划。

(2)期中、期末考试是教学目标测试,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命题。考前复习指导必须根据大纲要求进行,不得向学生框定试题范围。

2.考试命题

(1)各科备课组在统一教学进度的基础上,统一命题范围。命题可采用“任课教师各人自编一份完整的试卷,年级备课组集体讨论命题;不同年级备课组交叉命题;或由教务处组织命题小组命题”的方法。不论采取何种方法,必须由教导处审阅定稿批印。

(2)命题过程中,教师需交叉演算解答试题,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命题的文字必须工整、规范。

(3)命题尺度参照区级命题要求,避免出难题、繁琐题、偏题、怪题。

3.制卷

(1)试卷稿应在考试前交教学教导。

(2)打印试卷要求做到字迹清楚、规范,核对正确。

(3)分装试卷必须认真仔细,做到准确无误。

(4)命题、制卷人员要做好保密工作,对失密现象要严肃处理,追查责任。

4.阅卷登分

(1)期中、期末考试阅卷必须在当天集中完成。

(2)评分标准必须在命题时拟定,打印在试题上。阅卷前,备课组应进一步统一试题分步计分标准。如需要改评分标准,必须报教导处批准。复查时如发现评分有误,或有斟酌之处,必须经教研组长见证或商量后更改,不得随意改动试卷得分。

(3)公正评定学生成绩。学生学期成绩按平时、期中、期末 334的比例评定;学年成绩按第一学期、第二学期46的比例评定。

(4)阅卷后应及时登发成绩。

5.质量分析

(1)考试后,教研组必须在三天内做好质量分析。

(2)考试质量分析应按照学校下发表格形式完成。包括:成绩统计;主要存在问题及造成原因分析;下阶段改进教学的具体可操作措施。

(五)考试命题和质量分析的具体要求

考试命题和质量分析要在《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

1. 形成性测试

1)反馈性测试:一般指单元目标测验或单元综合目标测验,必须注意教材对各单元教学的具体要求。

2)阶段性测试:一般指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学年度考试),必须注意《大纲》(或《课程标准》)对各学期、学年度的阶段性教学目标要求,尤其是重点目标的要求。

2. 质量分析的操作性要求:

(1)各备课组要严肃认真地结分、登分。

(2)备课组要完整填写“质量分析表”,揭示命题意图和实现的情况。质量分析应重在剖析学生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准确揭示其错误思路、知识障碍和思维障碍。

(3)质量分析可采用“逐题分类统计”的方法和“典型分析”的方法。

(4)备课组负责提供各类原始分及相关统计数据,包括每个学生的试卷得分,班级平均分,各分数段得分人数及抽样分析的各项数据。

1:考场规则

1.考生进入考场时,不得携带计算器和稿纸。只准带必要的文具:如铅笔、钢笔、圆珠笔、圆规、三角板、橡皮等。

2.考生在每科考前15分钟进入考场,按规定入座,考试铃响后,才能开始答题。

3.考生迟到30分钟不得入场,考试30分钟后,才准交卷出场,考生中途不得随便出入,如需如厕,在征得监考老师同意后方可外出,但不得同时两人外出。

4.考生对试题有疑难时,不得向监考人员询问;如遇试卷分发错误和字迹模糊等问题(不涉及试题内容),可举手询问,监考人员当众解答。

5.考生答题时一律不准用红色水笔书写字迹要工整、清楚,并要答在试卷规定空白处,违者试卷作无效论处。

6.考生除在试卷的规定处填写自己的姓名和班级、学号外,不准在别处作任何无关答题的标记。

7.考生在考场内必须保持安静。

8.考试终了时间一到,考生立即停止答卷。

9.考生必须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在考试中有窃卷、偷看、夹带、传递、抄袭等舞弊行为的,教导处按实际情况对试卷作扣分或零分处理,学校视其情节作处分。

2:监考守则

1.监考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认真负责地做好考场的监督、检查工作,既要维护考场纪律,又要热情地关心考生,保证考试工作顺利进行。

2.监考教师在每科考前10分钟到达考试教室,并检查试卷学科与数量、班级与考场是否符合实际,卷面是否清晰有误等问题,如有问题,应即向教导处或总监考汇报,采取措施及时处理。

3.监考教师在分发试卷前,要检查学生人数与座位是否符合要求,课桌上下有无相关科目书籍,教室内有没有书写、张贴与所考学科相关的答题。发现问题,要严格按照规定,采取措施立即处理。

4.监考教师对试题的内容不作任何解释,但考生对试题印刷文字不清之处提出询问时,应予当众答复。

5.监考教师发现考生舞弊的,应向总监考汇报,按考场规则及时处理。

6.监考教师要爱护、关心学生,发现考生有病,应及时劝导考生去医务室治疗,对不能坚持考试的,应说服考生停考。

7.监考教师在考场内要严肃认真,不准吸烟、阅读书报、不准备课、批改作业和当场阅卷,不准与场外人员闲谈,不准打瞌睡,考试未终,不得将范卷答案传给交卷学生。

8.考试时间终了前15分钟,监考教师可以提醒考生注意,终了时间一到,立即收卷。仔细清点份数,认真填好考场记录,并立即送教导处或指定教室,由老师验收。

9.监考教师有权制止与本考场无关人员进入考场。

10.监考教师要认真执行考场规则,要模范地遵守考场纪律,不得以任何形式徇私舞弊。监考教师严重失职、徇私舞弊者,要严肃论处。

 

第五部分 技能学科教学与课外活动管理

 

技能学科,是指以某方面基本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科目。如体育、音乐、美术、自然常识、信息技术、劳动(劳动技术)等科目。与其它文化科学知识学科相比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即教学内容的技能性、教学方法的练习性和形成技能的多通道。

()体育教学与体育课外活动要求

1.体育课教学要求:

(1)体育课的备课:

体育课的教案,以表格式为主。一个完整的教案应包括以下五个部分:课的任务、课的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其中基本部分是体育课的主干,应从课的活动安排和时间分配等方面予以保证。场地安排是体育课教案区别于文化课教案的主要特点之一。在教案中应有场地安排示意图,注明场地布置、队列位置、调动路线以及体育器材安置情况,另外还必须注明运动量要求等。

(2)体育课的常规要求:

①课前常规:师生服装与检查的准备;场地器材的准备和了解学生情况。

②课中常规:上课开始集队迅速,动作整齐;课上活动服从安排;精神饱满,动作规范;加强体育卫生,做好安全工作;保护体育设施,爱护公共财物;体育课结束时仍应集队。

③课后常规:及时整理、归还体育器具;教育学生注意运动卫生。

(3)体育课的检查评价:

评价体育课,除了看常规要求执行情况和形成的教风、学风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重视体育课中的思想教育。

②恰当运用教法。如完整法和分解法、讲解法和示范法、练习法等。

③适当控制运动量。一般要求:学生的练习密度在 30%左右为宜,练习强度(心率指数)1.51.8时比较适中。

2.课间操和眼保健操要求:

课间操要求做到:全、快、静、齐。安排在每天第三、六节课之前进行。第三、六节课的任课教师做好管理和督促工作。

眼保健操,是保护学生视力、促进用眼卫生的有效措施。每天安排两次,眼保健操与下一节课合为一节,在眼保健操时间,课任教师必须到班看操。学校行政值日人员、卫生老师做好巡视检查工作,做好评比工作。

3.课外体育锻炼要求:

课外体育锻炼一般安排在每天下午220—250。每周安排四次,每次25分钟左右。具体活动内容,由体育组统一安排,制成学校课外活动安排表。

所有课外体育活动,活动班班主任及体育教师均必须到场,认真组织;值日行政干部作好督促检查工作。要特别做好安全保护工作,预防各种意外伤害事故。

4.运动队体育训练要求:

主要是抓好校级运动队的体育训练。要注意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要加强运动队的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学生不怕困难,不怕吃苦,具有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为学校争光。

(2)配备好教练。要挑选工作责任心强,掌握一定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作风正派的教师当教练。

(3)控制运动训练量。既要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又要照顾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以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4)要做好其他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工作, 争取全体教师和学生家长的配合、支持。

(5)在学校财力许可的前提下,给运动队提供服装、运动器具等必要的物质条件。

除做好上述工作外,还应定期组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学校田径运动会( 一般一学年举行一次),校际单项体育友谊赛等。 并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同时还要加强对体育经费、场地、器具的管理等。

()美育教学与综合美育要求

1.美育教学:

(1)艺术:加强音乐、美术教学的计划性,强调认真备课,防止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注意教法研究,加强具体指导;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除正常的课堂教学外,由学校布置各班办好黑板报、小报,美化教学环境,以此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音乐和美术教育要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较为扎实的音乐和美术的基本技能,学校定期组织学生美术作品展览和文艺演出。

(2)结合其它学科的美育教学

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自然及其他专业课,都渗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和评价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我们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和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2.综合美育影响:

(1)利用自然环境进行美育

组织学生春游、野营,在活动中结合自然景物、名胜古迹、故事传说,加深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也可以指导学生摄影、写生、采集标本、撰写游记,加强美的印象,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和体现美的能力。

(2)通过美化校园进行美育

校园里草木葱笼、鲜花绚丽、屋舍整洁、窗明几净,无疑会使人心情愉悦,这优美的环境不仅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可以激励他们更好地用自己的双手去珍爱校园美、创造校园美。

(3)建设良好校风进行美育

在学校里,教师的风度仪表、良好的职业道德、深厚的师生情谊、和谐的人际关系、诚挚的同学友谊,创造出一个美的心理氛围,对培养学生的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有巨大影响。

(4)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美育。

课外活动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小组活动,如器乐小组、阅读小组、美术小组、舞蹈小组、合唱队等;另一类是群众性活动,如举办各种报告会、演讲会、观看电影和其他文艺演出,举办各种展览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对学生产生很大的美育影响。应认真组织指导,科学安排。

()劳动教学与课外劳动锻炼要求

1.劳动教学

(1)劳动教学的基本要求

①在劳动技术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

②安排劳动和技能训练内容要从学生和年级实际出发。

③高度重视劳动的安全性。

(2)劳动教学管理要求

①端正办学思想,加强思想管理。

②积极解决教材问题。

③加强劳技师资队伍建设。

(3)加强劳技教学常规管理

①劳技课教学应有目的、有计划进行。每次劳技课前必须认真准备。

②劳技课上,要进行认真的组织指导。

③劳技课结束时,要进行认真总结、评比。

(4)加强劳技用具及仪器设备的管理。

2.课外劳动锻炼

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自我服务性劳动

在学校的有:值日工作、打扫教室和校园、布置教室和画廊、绿化校园等;在家庭的有: 洗衣服、煮饭、打扫等。

(2)公益性劳动

服务性公益劳动有:为军烈属、孤寡老人、病残人员服务;帮助公共场所打扫,搞好清洁卫生,宣传卫生知识,维护公共秩序,假期参加义务演出活动等。

 

 

 

 

 

 

 

 

 

 

 

 

 

 

 

 

 

 

 

 

 

 

 

 

 

 

 

 

 

第六部分 校本教学研究活动管理

 

 校本教学研究活动是端正教育、教学思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教师群体素质和个体素质,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措施。

1.校本教学研究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分工

学校校本教学研究活动在校长室的统一领导之下进行,由教导处和校教科室具体负责安排。年级组、班主任会议及学校德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工作小组,主要研究教育工作方面的问题;教研组长会议,学科组、备课组及学校教学工作小组,主要研究教学工作方面的问题。

2.校本教学研究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校本教学研究应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思想,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坚持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注重分析研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改进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使之规范、科学、有实效。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应有计划、有步骤、经常性、持久性地深入开展,每个教师都应自觉、积极、主动地参加。

3.校本教学研究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程序

全校性校本教学研究活动每学年为一届,每届集中研究一个中心课题,以期在数年之内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除日常教学工作管理及组织专题研究小组活动之外,每学期围绕该学年中心课题,组织一次跨学科的大型教研活动。活动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有计划地向各个教学环节辐射,并与教育科研相渗透,共同为实现教育、教学总目标服务。

每届教学研究活动大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的确立。

(1)通过大量的教学调查,如:听课评课、教学检查、教学座谈、问卷测试等等,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经初步分析研究,形成课题设想,交教导处、学科组长会议讨论研究,并交校长室批准决定。

(2)由教科室负责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书目,组织理论讲座,对课题进行初步论证。

(3)围绕课题中心,各学科结合本学科的专业特点和教学实践,组织讨论。

第二阶段:课题的研究。

(1)建立课题研究骨干队伍。如:确定开课教师、组织评议、研究小组等。

(2)开展群众性研究活动。如:讨论教案,试讲试评,探讨教法、学法,探索规律、原理,等等。

(3)形成研究资料档案。如:形成教学设想,编写教案,记录教后心得,总结经验教训,汇总评议记载,采集录音、录像资料,等等。

第三阶段:课题的总结

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课题的阶段性结论,通报全校,并组织撰写和发表经验总结、理论探讨文章。

与之相适应,学校还要组织专题研究小组,办好学校教育教学交流期刊,组织理论培训,改进教育、教学科研方法,表彰先进并提供一定的经费。

4.学科、备课组日常教研活动内容和要求

(1)学科教研活动应经常性开展。以学科为单位的教研活动一般应一至两周一次,由学科大组长主持;以备课组为单位的教研活动(主要是集体备课)每两周进行一次,由备课组长主持;

(2)学科和备课组教研活动时间一律排入课程表,每次不少于两课时。

(3)学科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有:

组织教师学习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明确各年级段的教学要求,组织并协调各年级的本学科教学工作。

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端正教育、教学思想,贯彻市、区教育、教学方面的指示精神,建立和健全本学科教学常规,培训新教师。

制订和完成学科工作计划,每学期除参加学校教研活动之外,要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实际,确定一至两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并切实加以解决。每学期期中和期末都要及时检查、总结,以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

加强对教学全程的研究和管理,对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复习、课外辅导和考查考试的情况要经常性地调查、分析和研究,并制定和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

对教学各环节,尤其是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的情况的检查(普查或抽查),每学期至少两次(上、下半学期各一次)。

研究和组织本学科的竞赛、辅导工作,组织和撰写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制订和编写本学科的训练方案和系列训练项目(或系列训练题库)。

以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每两周不少于二课时。每次要有一个中心议题,要有中心备课发言人,以统一教学要求,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方法与内容。同时,要经常性地交流教学信息,开展教学研究和互听互评活动,还要经常性地研究学生学习情况,加强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学法指导和常规教育。

加强和兄弟学校兄弟学科的横向联系,及时掌握和交流教学动态和新信息。

 

 

 

第七部分 教学辅助工作管理

 

图书资料工作

图书资料是办学必不可少的条件,它为师生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图书资料也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物质条件。因此,图书资料工作是学校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辅助工作,必须认真管好。

学校图书馆的任务是为学校师生员工,为学校教学工作提供优质服务,主要抓好图书资料的选购扩充、整理保管和流通使用三项工作。教导管理中,要抓好图书管理员的思想建设和业务管理。

()图书资料的选购扩充

1选择图书资料的范围和标准。

图书馆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采购扩充囱书资料。由于学校图书馆特定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宗旨,选择图书资料的范围、标准应与社会图书馆有所区别。图书馆主要采购扩充以下三类书籍:

1)为学校教学服务的各科教学参考资料,各类教学工具书;

2)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科普读物;

3)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文艺书籍。

此外,每年订购好报刊、教育专业杂志和适合本校师生阅读的文艺杂志。

在选购图书资料时也应贯彻以教学为主的原则,首先要保证教学参考资料、专业工具书、专业书刊的购置。采购文艺书籍应坚持政治和艺术统一的标准,选择思想健康,内容科学,格调高雅,艺术性好的作品。要多采购古今中外的名著佳作,尽量少购武侠言情读物。由于主要读者——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发展不同,具体选择书籍的类型也应有所区别。选购图书时还要注意,对丛书、多卷连续性出版物和已订报刊要保持完整性。要注意丰富品种,复本适量。

2采购图书资料的方法。

采购图书资料应注意集中统一采购与平时分散采购相结合。

集中统一采购,图书馆在搜集、掌握图书资料出版信息,征求各教研组图书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财力制订出购书计划,报学校主管负责人批准,然后派人到书店购回。

学校设有专项图书经费。

(二)图书资料的整理保管

整理保管图书资料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新到图书馆的书籍按照整理的要求,在二周内进行登记,分编,上架,投入流通借阅,不得无故积压。

进馆的每册书刊(包括小册子),必须加盖图书馆藏书章,并以种、册为单位进行汇总登记(各类书刊的种数、册数、价格等),和分册登记(每册书的编号、书名、作者、出版单位、价格等)。图书登记簿作为学校图书资料档案妥为保存。

分类编目方法要逐步规范化,推广使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本)和《中文普通图书统一著录条例》。对过去未按规范要求分编的图书,要逐步有计划地进行改编。

2.逐步建立目录制度。目录反映图书馆藏书情况,图书馆要建好读者书目和公务目录,建立书目卡片。目录种类依据本校藏书情况自定。各种目录要定期整理,并注意书、目相符。

3.妥善保管图书。应建立图书管理制度,定期查库整理。对遗失,报废、剔除的书刊,要造册经学校领导批准后注消处理。切实做好防火、防盗,防潮、防蛀、防尘等安全保护工作。

要经常对学生进行爱护图书的教育。可利用学生入学发证,借、还书的机会,或以座谈会,毁损图书展览等方式,向大家宣传解释图书室的规章制度,使所有读者配合图书馆做好图书资料的保管工作。

(三)图书资料的流通使用

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做好图书资料的流通使用工作。

1.借阅图书的形式和方法

图书资料借阅形式分个人借阅与集体借阅两种。

个人借阅,即读者凭借书证,自己到图书馆个别办理借书手续,借取图书。

集体借阅,主要是对学生,一般以班级为单位,由班级学习委员到图书馆集体借取。具体做法是:先由学生自己到图书馆查阅图书目录卡选择书目。选择的书目应多于实际要借的数量,预防所选图书已借出。然后由学习委员办理集体借书手续。借取书籍后分发给同学。到归还日期再由学习委员集体归还。

借阅的方法可分为外借、在馆阅览及校际互借三种。外借,即读者办理借书手续后,将书拿出图书馆阅读。专业工具书一般不外借,采取在馆阅览的方法。外借图书,为防止借阅时间过分集中,应划分教师、学生的各个年级或班级的不同借书时间。

2.做好图书资料的宣传和阅读辅导工作,充分发挥图书的作用。宣传的方式主要有:

(1)使用黑板报、宣传栏、电视录像、校园广播、网站等视听方式宣传;

(2)采用新书陈列、报刊资料剪辑、书目报道、专题书刊展览等实物的方式宣传;

(3)采用读书报告会、读书讲座、书评等口头方式宣传。

图书馆的辅导工作主要有:

(1)借书及使用方法辅导。让读者学会利用目录,目录索引,卡片等查找书籍的方法。让读者了解各类书的特点,以便更好地使用。

(2)读书技能和读书习惯的辅导。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效益。

宣传和辅导工作可结合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图书馆还可以与有关教研组联系,把图书资料的宣传、阅读辅导工作与教研组的活动结合起来,聘请有关教师担任辅导工作。

(四)明确管理员职责、抓好制度建设

在教导管理中,明确图书管理员工作职责,抓好图书管理员的业务培训、思想学习和工作考评。学校由德育教导分管图书工作。定期组织图书馆的管现人员学习政治、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按照图书管理员的岗位职责定期进行考核。对工作出色的图书管理人员应给予表扬鼓励或物质奖励。图书管理人员工作调动时,要办好交接手续。

抓好图书管理制度建设,是学校对图书资料工作管理的又一内容。要协助图书馆制订好借书、还书及损坏赔偿等方面的制度。制度制订以后,要做好宣传、督促执行工作,使制度真正发挥效力。在抓好制度建设的同时,学校定期检查、研究图书资料工作,积极支持图书资料管理员开展的各项有益活动,及时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难。

 

 

 

 

 

 

 

 

 

 

 

 

 

 

 

第八部分 教务组织管理

 

(一)编排课程表

课程表不仅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组织标志,也是学校教学、生活正常秩序的重要保证,它不仅反映出学校领导的办学思想,也可以体现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艺术水平。在教务组织中,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科学地编排好学校课程表。

1.编排课程表的基本要求

    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学习效率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变化紧密联系,因此,编排课程表必须掌握学生身心发展变化规律,注意以下六点基本要求:

1基础文化知识课排在最佳时段

    基础文化知识课在教学计划中所占课时比例比较大,学生学习需要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消耗的脑力比较多,是学习量大和相对难学一些的科目。这些科目主要有语文、数学、外语。在课表中,要充分利用每天上午第一、二、三节课的教学黄金时段,排上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文化知识课。

2将性质不同的学科间隔编排

    心理学告诉我们:前后学习的材料性质类似(同为文科或理科)、或者难度相当的,容易因相互干扰而造成遗忘。因此,文科与理科,文化知识课与技能课(体育、音乐、美术)应交叉间隔编排。

3同科目一般单节编排

同科目两节连排,或者因教学容量过大学生难以接受消化,或者因教学内容不足影响课堂教学效益。同时,同科目两节连排,学习内容单一,学生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分散注意力,降低学习效果。除一二年级语文因每周9节可以两节连排,其余都单排。

4技能课编排保持适当的间隔距离

    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技能学科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修科目。学生对这些学科兴趣比较浓,这些学科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也有调节促进作用。而这些学科的课时比较少。编排课表时,应保持技能课之间的适当间隔距离。既要将体、音、美、信息技术适当错开,还要使同一技能课的两节课之间距离适当,不能将同一学科的两节课集中在上半周或下半周,更不能安排在紧邻的两天。

   从教师方面考虑,编排课表还要注意两点:

1要有利于教师的工作学习

    多数教师每周课时量比较多,为方便教师的工作学习,对身体素质好,精力充沛的教师,可将其不同年级或不同班级的课务相对集中编排。空出整块时间(连续两节课、半天),便于教师集中精力钻研教材备课,处理学生作业或自学进修。但年老体弱,精力不济的教师,他们的课务不宜集中。

    同学科教师的课务(特别是同备课组的),尽量错开编排。这样便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也便于教师缺席时,教研组、教务处安排代课。同备课组老教师的课务一般安排在新教师前面,便于以老带新。

2照顾教师生活,调动工作积极性

对怀孕、喂哺、家庭离校较远的走教老师,对年老体弱或有其它特殊困难的教师,应给予适当照顾,尽可能少排或不排上午第一节课或最后一节课。

2.编排课程表的基本程序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做好三项工作:

熟悉教学计划,掌握编排课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工作程序。

明确教师的课务分工,确定好学校集会、班会、行政会、政治业务学习、集体备课等活动的时间。

广泛征询教师意见,了解教师(特别是有困难的同志)对编排课务的要求。

2编排阶段

将学校统一安排的活动在课表中标出,如班会,政治业务学习、集体备课、行政例会等。

将任课跨班多的教师的课务排出,因其牵涉面广,容易冲突。体育课要考虑场地、体育器材条件,音乐课要考虑乐器、信息技术要考虑专用教室的使用安排任课跨班少、科目单一的教师的课务。

    以上四步均用铅笔在草表中书写。如果用活动的标牌或卡片编排,则更便于修改变动。

3)检查初排课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要注意:

①有无漏排或多排课程;

②有无受教师、场地、专用教室、教学器材设备等方面条件限制而冲突的课程;

③主要文化知识学科和技能课的编排时间是否恰当;

④文科与理科,文化课与技能课是否适当交叉编排;

⑤学生每天的学习负担是否大体均衡;

⑥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特殊情况是否给予适当考虑。

4修正阶段

    课程表排好后,就将各班的周课表和各个教师的任课表尽快抄发到各个班级和教师。因人事变化或编排时疏忽确需调整的,应通过慎重研究,进行局部修正调整。

    课程表一经确定,就应保持它的严肃性和稳定性,认真执行,不要随意变动。这样,才能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稳定。

(二)编排作息时间表

    课程表是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总体顺序安排,要保证各项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还有—个时间管理艺术。这就要科学地编排好作息时间表。作息时间表是学校师生员工—天的活动时间安排。

     作息时间表是师生员工在校一天中的工作、学习、活动、休息的统一时间标尺,是建设正常稳定教育教学秩序的必备条件。编排作息时间表必须执行党的教育政策,讲究时间管理的科学性,克服随意性。

(三)考查考试工作

1.考试纪律教育

考试纪律教育包括对学生和对教职员两方面。

1)召开学生考试纪律教育会议。在考试前,通过全校集会或广播讲话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考试纪律教育。要讲清期末考试的目的、要求,明确宣布考试纪律和违纪作弊的处理办法。教育每一位学生端正考试态度,树立良好考风。

2)召开教职员的考试工作会议。管理好命题、文印、监考、阅卷等各方面工作人员。要做好命题、文印的保密工作,加强对命题教师、文印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救育和工作纪律教育。对监考人员,要明确宣布监考纪律和监考工作程序。对阅卷教师要加强阅卷纪律教育,力求阅卷客观、公正、准确。

2考务工作安排

考务工作包括了试卷的刻写、校对、印刷和保管分发工作,试场编排工作,监考人员编排工作以及评卷、积分、登记等项工作。下面侧重监考人员编排工作,其它两项工作已作规定。

1)监考人员编排

监考人员编排分以下几步进行:

①统计考试的总场次和需要监考的总人次。

②核查可以参加监考的教职员人数,计算人均监考场数。对年老体弱或有其他特殊情况的教师适当减少监考次数,给予照顾。

具体编排各场次监考者。可实行任课教师回避制,也可让任课教师监考所教班级,这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④安排场外巡视员。巡视员可以进一步掌握各试场考试纪律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处理好考试中各种问题。巡视员一般由学校中层及以上干部担任。

             本规定经六届三次教代会讨论通过后于20101月起执行

200912




网站维护部门:长桥二小信息组 | 学校地图 | 在线帮助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长桥第二小学
建议使用IE8.0以上或360浏览器兼容模式浏览

您是第位访问者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