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2024-04-25][]
登录注销
相关内容列表:
长桥二小2008-2009环境教育工作计划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8-05-06

一 指导思想:

环境保护对于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未来环境的主人。逐步树立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明意识,既是现代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历史和社会赋予我们的义务和责任。2008年至2009年,学校将以争创区绿色学校成功作为基础,以08北京奥运会为契机,把“做身边节能事,为奥运添绿色”作为主题,继续在我校开展以节能减排为主题的系列科普活动。普及环保知识,不断提高全体师生环保知识水平,增强全校师生的环保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以此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

 

二 两年环境教育目标:

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上海的环保事业,帮助学生进一步增长环保知识,掌握环保基本方法,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参与环保实践,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以“为奥运添绿色”为主题,努力建设生态校园,为最终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中心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师资队伍

 1.为了使学校的环境教育落到实处,要充实环境教育领导小组,要构成我校环境教育的组织机构,全方位、立体式地推进环境教育。教育领导小组成员有校长王海萍老师、德育教导许燕勤老师、科技总指导董蓉老师,总务主任付全红老师、大队辅导员施永兰老师。

 

 2.强化师资队伍。要想使孩子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具有较高环境教育素质的老师是关键。我校决定采取以下措施:A.加强对教师的环保培训,在教学业务培训的同时结合环保培训。创造机会,组织校领导和教师参加环保专题培训班。订阅环境报、杂志和书籍供教师学习。定期交流环保信息。B.请进来。请环保局领导、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教师来校辅导。

 

(二)抓好四个结合,加强环境教育

 A.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环境教育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特点,诸多学科都涉及到环境教育内容,所以要求相关科目教师积极渗透环境教育,具体要落实到教学计划、教案中,并进行环境教育教案的常规检查和好课评比,将环境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地结合、渗透、拓宽、深化,使环境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从而增强学生对环保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科技兴趣小组是学校科技教育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科技特长和潜能,本学期学校将继续抓好绿色校园兴趣小组的建设,在绿色校园兴趣小组里,我们将长期坚持开展废物利用小制作活动,为了开展好这些活动,可利用身边的一些废旧产品来制作一些有趣的用品,通过开展活动,让学生开阔眼界,丰富头脑,提高开展活动的水平与质量。

 B.与环保纪念日相结合。积极利用环保纪念日及时对学生环保教育,“312开展植树节活动,上街开展护绿活动,地球日、爱鸟周、世界环境日、无烟日等要上街做好宣传工作,发放环保宣传品,开好主题活动。

 C.与行为习惯相结合。学校将做好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教育,要求学生继续做到四个一“节约一滴水、节约一粒米、节约一张纸、节约一度电。”一定让每一个学生养成随手关灯、随手关水龙头,不浪费粮食、节约用纸、垃圾分类等好习惯,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八个字扎扎实实地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去。

D.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教育是一种做的哲学,学校环境教育只有与课程相结合,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学校将以绿色环保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以凸现学校文化特色。

12008年我们将以“做身边节能事,为奥运添绿色”为主题,继续开展以节能减排为主题的系列科普活动。该活动仍以“家庭碳排放计算器”、寒假网上活动为载体,我们学校将在07年工作基础上设计、策划、组织和实施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活动,真正通过每个师生带动家庭有效降低碳排放。我们学校还将在今年做好节能减排三项实事(1,全面实施校园、班级垃圾分类回收处理、2循环利用教科书和校服、3节约用电、用水月月查。)

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环保竞赛,促进节能减排活动的开展。如:“上中杯”环保金点子比赛、“汇知杯”环保综合能力竞赛;“汇中杯”环保故事比赛、“南洋初中杯”环保系列制作竞赛等,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上海市中小学生“壳牌美境行动”比赛活动,以及“六·五”世界环境日大型宣传活动。

3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环境教育活动,我校在开展环保活动时都会考虑尽量拓展到社区和家庭。组织学校与社区联手合作,组织学生和居民共同进行环保实践活动

 

 

 

 

2008310

董蓉

 

 

 

 

 

 

 

 

 




网站维护部门:长桥二小信息组 | 学校地图 | 在线帮助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长桥第二小学
建议使用IE8.0以上或360浏览器兼容模式浏览

您是第位访问者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