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课《做小船》
背景说明:
上课时间:2005年9月18 日
教学背景:执教者教龄18年,教学教龄18年,职称小高,执教班级 三(1)班, 带班时间二年半 。
活动内容:
本课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有两个。
一是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应用的探究活动: 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怎样的小船,才能装更多的玻璃球(更多的货物)——船体与其承载量的问题。
二是在学生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要使船上装的玻璃球多,必须解决玻璃球滚动的问题,——船体的平稳问题。
三、活动要求
1、让学生学会按一定要求进行简单的设计、制作。
2、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如何使小船承受更大的重量。
3、培养学生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的能力。
四、活动重难点:
制作一艘小船,尽可能使它装更多的玻璃球。
五、活动方法:多媒体辅助讨论、动手制作法
五、活动准备
同样大小的卡纸3张
回形针、胶带纸和胶水
课件:关于船的历史和各类型船的图片
教学过程与评价
教学板块: |
教学过程 |
媒体 |
分析 | |
教师 |
学生 | |||
激趣引入 |
1、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船的历史有了一些了解,让我们回顾一下。 2、教师对于学生制作的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谈话:你认为怎样的船才能装上更多的物体?(船大,材质轻) |
认图回顾旧知。 拿出你们自己制作的小船,介绍一下。 |
出示多媒体课件:船的历史图片 |
复习旧知, 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状况。展示自己用环保材料制作的船,激起了孩子们的探究的积极性。也让学生了解信息的来源可以是多渠道的,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
展开活动 |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设计一艘小船。不比谁做得好看,比比哪艘船货物装得玻璃球多。 出示活动要求: 1、小组讨论: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做一只怎样的小船,才能装更多的物体? 2、船做好后, 试装玻璃球(不能沉船),并做好记录。 注意:装玻璃球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讨论,想办法解决,争取胜利。 3、估算:L 根据以上要求做一艘小船,你们需要多少时间? 二、10分钟后友情提示: 玻璃球会滚来滚去,船体很难保持平稳,怎么办? |
1、 学生分成六组动手制作小船。 2、 试着装载玻璃球,进行看谁的船装载货物更多的试验。 3、 要求:在实验过程中对小船的制作进行改进、并做好实验记录。 4、 装玻璃球比赛 |
出示: 活动 要求 出示:友情提示: |
提倡学生反复思考,反复尝试。培养学生在应用过程中合作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这个游戏使这一节课的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继续深入探究的兴趣被激发。 |
总结 |
用指定的材料,可以做出不同大小,不同厚度的船决定了其承载量。 而船体中的物体装载是否平稳也决定了船体的 承载量。 |
1、得冠军小组介绍经验 2、其他小组分析自己小船存在的问题,想办法改进 |
结论:造船用的材质、式样 物体装载是否平稳决定了船的承载量。 |
通过探究,学生们针对罗列的实验数据进行结论。科学离不开生活。让学生们从生活中了解科学,并应用所学去真实的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是对学生们的最好锻炼。 |
教学反思
这堂探究课对我来说是“处女作”,在上这堂课前,因为有学生探究课上质疑;“如果不是因为触礁, 还有什么原因会使船在航行中沉没?”我当时让学生们讨论,可是空谈无法让学生在真正懂得科学道理。我决定让他们动手做做实验。我的设想是在“做纸船、装弹珠测试船的承载量”活动过程中,培养他们合作能力,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研究活动过程。
这节课,同学们探究的兴致始终很高。可是,让学生真正科学地经历过程并非易事,学生在课堂热热闹闹地活动起来,并不等同于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形无神的活动不是我们所倡导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自主作用, 无论得到的答案是对或错,都应当是调查研究的结果。我这节课的设计正是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做船,装弹珠 ,边观察、边记录,让学生真正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但是让我没想到的是,我低估了学生的好奇心。按照自己的预算,做船、装弹珠的这个实验过程最多15分钟,可是实验进行了25分钟还不能结束。一调查,原来有些小组早就结束了我的实验任务,他们正偷偷把自己在家里制作的小船用来装弹珠玩沉浮游戏,有些小组还忙着往船里装橡皮、铅笔玩,组长也乐在其中,忘了控制时间了。当时,我心里很着急,只想快点结束实验,得出实验结论。
其实,这是一个课堂生成,我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进行拓展性研究。因为今天我给他们提供做船的材料是统一的,而有些学生自做的船材质比我发得纸张要好,他们发现我发的材料很容易吸水沉船,所以有了试试自己不同材质小船能浮多久的想法。那些装橡皮铅笔的人,无非是想看看装了不易滚动的物体,船的承载量是否会增大。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顾不上多考虑,只想把学生的思路引到结论上来,这就犯了探究课的大忌,探究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上应强调让学生真正而不是形式地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探究结论应直接来源于我们探究的过程,教学中,我急于得出结论,忽视课堂中已生成的可利用资源 ,使学生失去了一个探究的机会,在今后的探究课中,我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研究精神,提倡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