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2024-10-17][]
登录注销
相关内容列表:
搭纸桥(探究)

作者(来源):陆翠萍    发布时间:2006-03-30

搭纸桥

教学目标

1 知道桥梁是由桥面、桥墩等组成的;桥的承重力与桥面的形状有关。

2、学会折叠各种形状的纸桥面。

3、能够完整表达制作过程和观察结果及利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4、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教学准备:

各种桥梁的图片、相关录象、实验报告单、白纸、木块、硬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利用投影仪展示桥的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图上画的是什么?

生:桥。

师:对,这是一座桥。(板书:桥)你们有谁见过真桥啊?)你见过哪些形状的桥呢?

生:我见过水泥板桥,石拱桥,木板桥。

生:我还见过立交桥。

师:同学们见过这么多不同形状的桥,老师真为你们高兴。桥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建筑。有了桥,人们就可以越过江河、沟壕;有了桥,车辆就可以畅通无阻。桥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么,你们想学搭桥吗?

生:想。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搭纸桥。(板书课题《搭纸桥》)

二、学习新课

师:现在,请大家再观察图上这座桥,你知道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看,上面能通行的部分叫什么?

生:叫桥面  生:叫桥板。

师:上面能通行的部分叫桥面。(板书:桥面)下面支撑部分叫什么?

生:叫桥柱。 生:叫桥墩。

师:对,下面支撑桥面的部分叫桥墩。(板书:桥墩)谁能连贯地说一说,桥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生:桥是由桥面和桥墩组成的。

师:我们知道了桥是由桥面和桥墩这两部分组成的,那么我们在搭纸桥的时候,就要分别准备桥面和桥墩这些材料。一旦有了这些材料,怎样搭纸桥呢?(教师示范)同学们先看老师用纸条作桥面,用木块作桥墩。(师操作)这就搭成了一座纸桥。因为桥面的形状是平板的,所以我们就把这种形状的桥面叫平板形桥面。下面,请同学们按老师这样的办法,用桌上的纸条作桥面,用木块作桥墩,自己动手搭一座平板形桥面的纸桥。开始。(学生动手实验)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搭平板形纸桥了。大家再动脑想一想,你能不能把桥面搭成另外的一些形状呢?就是说,改变一下桥面的形状。大家试试看,每个小组的同学还可以讨论商量,开始。

师:谁来说一说你搭的纸桥桥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桥面形状,教师依次在黑板上出示

 

          

师:到此,我们想出了多少种不同形状的桥面呢?谁愿意到前面来指着黑板说给大家听?(两名学生分别指点卡片说出桥面形状名称)

师:黑板上共有五种形状的桥面,每一种形状的桥面怎样用一张纸来折叠呢?让我们从录像里学一学,请同学们认真看录像。(师播放带有解说折叠方法的折纸录像。学生在看中学。)

师:刚才录像里介绍了折叠桥面的方法,看来折叠“T”字形桥面比较难些,再看看老师是怎样折叠的。(师演示指导)好,同学们用桌上的纸把每种形状的桥面都折叠出来,看谁折得又快又好。(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看来同学们都很聪明,这么快就学会了折叠纸桥的桥面了。把“桥面”放在桥墩上,就搭成了纸桥。那么,这些不同形状的桥面的承受力的大小又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动手,试一试,比一比,看哪种桥面的承受力最大?大家先搭好平板桥。注意:搭每座纸桥时,“桥墩”间的距离都要和桌上的小棒一样长;然后将硬币慢慢地放在桥面中间,不要放在对着“桥墩”的地方,试一试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开始实验,后汇报结果)

生:桥面塌了。

师:你知道桥面为什么会塌吗?

生:桥面不结实。

生:桥面承受力太小。

师:用同样的办法,再实验其它形状的桥面,看各能承受住几个硬币,记好实验结果。注意什么来着?

生:注意两个“桥墩”之间的距离都要一样长。

生:还注意不要把硬币放在对着“桥墩”的地方。

师:再注意两点:1.每次实验前要用木块把桥面两端稳定好,不能翻倒,但不能用东西压两端;2.要慢慢放硬币,越轻越好。

  好,大家开始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同学们都实验完了,看这些桥面各能承受住几个硬币?(学生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分别板书数字)

师:同学们实验的结果都是这样吗?(学生点头)通过以上实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哪种形状的桥面承受得住硬币的数量最多?

生:波浪形桥面承受硬币数量最多。

师:哪种形状的桥面承受住硬币的数量最少?

生:平板形桥面承受硬币数量最少。

师:由此看来,不同形状的桥面承受硬币数量不同,也就说明每种桥面的承受力大小怎么样呢?

生:说明每种形状的桥面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

师:哪种形状的桥面承受力最大,哪种形状的桥面承受力又最小呢?

生:波浪形桥面承受力最大,平板形桥面承受力最小。

师:这是我们实验的结果。下面我们再看看录像中学生做的实验情况,看看与我们做的实验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同学们想一想,经过折叠的纸桥为什么都比平板纸桥承受力大呢?都是同样大小的一块纸,为什么承受力有大有小呢?你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吗?

生:因为桥面的形状不一样。

师:对,因为桥面的形状不一样,所以桥面的承受力大小就不一样。

  你还发现了什么奥妙?

生:我发现了桥面的形状变了,承受力也变了。

师:你的意思也是说,承受力大小随着形状变化而变化,对吗?(学生点头)通过以上实验、分析,说明桥面的承受力大小与它们的什么有关系呢?

生:桥面的承受力大小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

师:这个结论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桥面的形状变化了,桥面的承受力也随着变化。这个结论也适用于别的物体,就是说,改变物体的形状,就可以改变物体承受力的大小。这个科学道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都有哪些应用呢?请大家看投影,你认识图上这些物体吗?你仔细观察每幅图,看这些物体的哪一部位应用了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承受力大小这个道理?

生:汤勺把儿是拱形的。

师:对,汤勺把儿和小勺(汤匙)把儿都是拱形的。这种形状除了美观以外,在使用上又有什么好处呢?

生:用这种勺时把儿不会弯,也不会折,很结实。

师:讲得好。再看这幅图(师指屉片),老师把这片蒸锅屉片拿来了,你们看,上面这些沟槽是什么形状的?外沿又是什么形状的?

生:沟槽和外沿部分都是拱形的。

师:你知道蒸锅屉片为什么会设计成这样的吗?

生:因为拱形的沟槽和外沿不容易变形,屉片承受力大。

师:这样就能经得住屉片上的食物的重压,对吗?(生点头)这位同学说得真好。再看这幅图是什么?这一部位是什么形状的?

生:这是一张课桌,课桌的脚撑是角铁,它是“L”形的。这样承受力就大了,不易弯曲。

师:讲得很好。再看看这辆汽车前面的这一部位叫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做成这样的形状?

生:它叫保险杠,是“U”字形的。承受力比平板形的大,就安全多了。

师:是啊,这样的形状可以加大保险杠的承受力,驾驶员行车也就会更安全保险了。

  再看看这幅图是什么?这种材料有什么优点?

生:这是石棉瓦,是波浪形的。它的承受力最大,所以最结实。

生:因为石棉瓦承受力大,又不太重,所以人们爱用它作房顶。

师:除了以上这些物品,你还能举出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承受力大小的例子吗?

师:哟,同学们一下举出了这么多例子,观察得都很准确。生活中的例子是许许多多的。让我们再看一看录像里举出了哪些物品,听一听里面讲了哪些道理。请同学们看录像。(师播放录像片断)

刚才,我们又从录像里看到人们改变物体形状可以改变它的承受力大小的很多例子,其实,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与纸桥桥面形状相像、道理相同的物品,希望同学们自己再去发现。

师:好了,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的是什么?

生:搭纸桥。

师:通过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探究课《搭纸桥》反思

 

本课的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桥,桥面的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是重点内容,而能力目标则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因而我在认识各种各样的桥面和怎么折叠上花了很大的力气。这两个目标是很好的实现了。

   

在课的引入阶段,我先展示了一些桥的画面来点题,让学生说说见过那些形状的桥。这样引入新课,不仅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而且引导学生将以往关于桥的知识用到研究中来。心理学认为,观察能力由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所决定,坚持这样引导,学生自觉地利用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去学习,观察能力就提高了。接着在认识了桥是由桥面和桥墩两部分组成的后,我演示了用纸和木块做桥面和桥墩搭建了平板型桥面,并引导大家动脑想一想,能不能把桥面设计成另外的一些形状?每组的同学开始讨论商量。这样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讨论商量,不仅可以降低操作难度,而且孕育了思想教育,培养了学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和合作精神。之后,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不同形状的桥面,逐个展示实物,在展示中比较不同形状的桥面,找出各自的特征,再根据各自的特征命名,并通过观看录像,教师演示指导训练折叠方法,整个过程井井有条,也注意了让学生动手动脑。然后提出问题:这些不同形状的桥面承受能力的大小又怎么样的?由最简单的平板型桥面开始,让学生按组一起动手,试一试、比一比,看哪种桥面的承受的硬币数最多(即承受力最大)。并强调了为保证实验准确性要注意的两点:搭每座纸桥时,“桥墩”间的距离都要和桌上的小纸片一样长;将硬币慢慢地放在桥面的中间,不要放在“桥墩”的地方。这样细致的强调保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本课的教学基本上是在35分钟内完成的,由于时空上的限制,对学生主体性的评价未能真正得以体现。如果时间更多些,可以设计决定桥面形状的其他因素:如美观、材料消耗、方便等,引导学生分析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桥面最符合实际等,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在课的小结处可以设置一个课后探究活动:课下,大家还可以用不同的纸。比如牛皮纸,旧挂历纸等来做同一种形状的桥面,试一试它们的承受力怎样?你又会得出什么结论?

 

陆翠萍

061




网站维护部门:长桥二小信息组 | 学校地图 | 在线帮助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长桥第二小学
建议使用IE8.0以上或360浏览器兼容模式浏览

您是第位访问者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