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书包”在哪里?
每位学生都应该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阶段更应该是培养习惯的阶段。而我们这里的学生,由于他的特殊性,学习习惯很差。习惯的培养在于它的长期性和坚持性,很多时候由于多方面的失误,使学生的习惯半途而废,这对于学生的一生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于学习习惯这个抽象的事物来说,怎样才能让学生每天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呢?如何在我的课堂中体现呢?这一直是困绕我的问题。
新接的这个班级,行为、学习的习惯都很不好。我一直在思忖着:怎样才能抓紧每一分钟对他们进行教育呢?一堂普通的课,使我认识到教育的无痕。那是二年级第二学期的第六课《马鸣加的新书包》,文中的小主人公和我们的学生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就是很马虎。这篇是阅读文章,文章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我用谈话的形式引入课题。“同学们,今天老师要介绍一位新的小朋友给大家认识,他就是马鸣加。”由于,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接近,我让学生分节读课文后,让他们用简单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虽然,举手的同学不多,而且,大多同学只会找文中的句子诵读。我想:这不能怪学生,只怪我备课时没备好学生。课,继续进行着,我又追问学生:“一天一个书包,不是正好吗?那马鸣加又发生什么事呢?”学生纷纷在课文中找答案。有的说:“星期二,绿书包把所有的书都带来了。”有的说:“周三却什么书都没带,书包空空的。”有的说:“周四拿错了别人的书包。”面对着学生们振振有辞的回答,压根没发现其实马鸣加和他们其实是一样的。或许这就是孩子,永远只会看别人的过失,而对于自己的缺点只是淡化再淡化。我在课堂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怎么才能让学生自己感悟到,文章、文章,正因为有现象的发生,才被人写出来。写出来的目的也是想勉励大家。特别是一些行为化的举止,更应该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体验,这样才能体会深刻。于是,我在我的课中又更加了一个环节,“既然大家都觉得马鸣加的习惯不好,那你可以帮他改正吗?文章中妈妈已经给马鸣加想了个好办法,你还可以帮他出出主意吗?”对于这样有灵活性的题目,学生总是会先愣一下,我不着急。还请他们四人小组讨论下,希望宽松的学习氛围可以缓解他们紧张的学习气氛。不一会儿,他们开始说了:“可以在书包上做个其他的标记,让自己可以辨认清楚自己的书包。”“还可以……”正当大家积极讨论的时候,有位同学突然说:“老师,我想告诉马鸣加,叫他晚上要整理好书包,不要再带个空书包来上学了。”我的眼睛直盯着他,心想:我们正在讨论解决拿错书包的问题,又不是整理书包?刚想阻止他继续说下去,但转念一想,不防听听他是怎样想的。他继续说道,“如果每天都把书包整理好,每天用个书包也可以啊!”转念一想,是啊!这个办法虽然繁琐,但是也不可以说不能实施。借着这个想法,我突然想教育下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虽然,在自己宝贵的课上“浪费”了点时间,但是我想:如果语文知识和学生的行为习惯结合在语文课上的话,对学生的启示应该是丝丝入微的,这不就是“两纲”精神的体现吗?随着我的问题:“那平时你是如何整理你的书包的呢?”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投入到讨论中去了。既是方法的展示,也是好习惯的积累。
是啊!教育是无痕的,在于滋润这些学生在每时每刻,而不是刻意;教育又是有痕的,在
陈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