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小小的疑惑开始找到探究的课题
许燕勤
从事语文教学已有十几年的我认识到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融汇了各个学科的知识,又有一定的人文性,因此在每堂课前我总要做好精心的准备,不敢懈怠。
今天我要上一年级《秋天到》这篇课文。在走进课堂前,我再次仔细研读了课文后想:这是一篇收录在一年级的新教材中的传统课文,我也教了四五次了,对教材我也很熟悉了,应该会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的。
走进课堂,我和学生一起学习课文。孩子字学得认认真真,书读得有滋有味,问题回答得头头是道。看着孩子们兴趣盎然的神情,我心中暗自高兴,今天的教学目标完成得不错。
在我刚想要开始指导学生写字时,教室里伸出一只稚嫩的、欲升又降的小手。我一看举手的是我班胆子最小的张维同学,心想:平时连读生字的声音都很小,很少举手的张维现在举手,肯定有什么事,让我来问一问吧。于是我问她怎么了,她用轻轻的声音说:“我有个问题。老师,我们平时都把大豆作为菜来吃的,为什么作者不把它放到蔬菜这一部分来写,而放在庄稼这一部分来写呢?”没想到平时不声不响的同学竟提出了这样一个高质量的问题,着实让我感到她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动了一番小脑筋。同学们听到她这么一说,也叫起来:“老师,我们家也把大豆当菜吃的呀!”“它是不是和稻子,高粱一样的庄稼?” 是啊,现在的生活条件好,粮食充裕,学生平时见到的大豆更多的是作为蔬菜出现的呀,怎么帮同学来理解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呢?面对这个问题,我顿时感到无从入手,飞快地在大脑中思考:告诉他们吧,如果说一大堆对他们来说高深的知识,显得很无趣;不说吧,虽说这也不影响学生的读文识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也把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违背了二期课改的精神。
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何不从一个小小的疑惑开始找到探究的课题呢?就对同学说:“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很好,我就这个问题请大家来共同研究一下,一起来帮助张维回答。怎么做呢?今天给你们布置一个回家作业:请你们回家了解一下,大豆可以怎么吃,它又能做成什么。尤其是从外地或者从农村来的孩子,你们回家向长辈打听一下,在你们老家,大豆还有哪些吃法。明天来告诉大同学们听到这个回家作业顿时议论纷纷,显得异常兴奋,连下课铃声也没听见。
当时,我在布置这个探究作业时想:对只认识近百个字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老师要给予他们明确的指向,让学生能够有可操作性,对学生来说就会有兴趣去探究。同时指导学生一些寻找答案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要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去发现一些显而易见的现象,用耳去了解一些结果,用手去实际操作,这样做会对他们最初的探究是有帮助的。
第二天,在课堂上,我没有急着上新课,而是要大家汇报昨天探究的结果。当我们开始交流时,我竟发现孩子们都作了精心的准备,小手都举得高高的,想要告诉大家自己的答案。更可喜的是同学们的回答可谓丰富多彩:有的说大豆做成菜的几种吃法,摆出了一个个菜谱,告诉我们这些都是他妈妈的拿手菜,那些是他在饭店里品尝到的;有的说大豆可以制成豆制品,介绍了由大豆做成的豆制品的品种,这些是他昨天特地到菜场里去了解的;有的说大豆可以制成蛋白粉等营养品,爸爸妈妈经常买给爷爷奶奶吃;还有的说大豆可以榨油,妈妈天天用豆油烧菜给全家吃……我听了真高兴,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到生活中去寻找答案,看来他们对这样的探究作业还是很感兴趣的,一个小小的问题引发他们去关心发现自己的生活。
可是昨天张维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呀,由我来解答吗,不行,这样就失去了探究的价值,我怎么引导他们理解作者的意图呢?我的头脑在思考,嘴上还在鼓励学生回答,眼睛不停地在教室里巡视,期待着隐藏着的答案。此时一位从北方农村来的同学在我的鼓励下站了起来,怯生生地用一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听俺的奶奶说,他们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条件很差,一年也吃不到一次肉。有时遇到粮食不够,就用大豆来充饥,因为大豆能填饱肚子。”呀,太棒了,答案来了,这不正是我所需要的答案吗?于是我就趁势对学生说:“这位小朋友知道得可真多。正像他所说的那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大豆和高粱、稻子一样作为主食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要知道大豆是含蛋白质较多的植物,在条件较差的时代,它供给我们营养,使得我们的祖先身体健康。这么好的庄稼,怎不使我们的作者对大豆怀着一份深深的感情呢?因此作者把大豆放在庄稼里进行赞美,而不放在蔬菜这一节里。课文中说到秋天到,大豆粒粒饱,作者是在赞美大豆长得饱,它能更好地为我们提供营养,我们是否也用赞美的语气来读好这篇课文呢?” “噢!好!”同学们听了直点头,继而捧起书本读起了课文,他们读得那么好听,原来他们真正领悟了内涵。看到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又懂得了除课本外的更多的知识,我感到很高兴。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知识,感到困惑。老师既要牢牢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还要善于抓住学生小小的疑惑引发出课题让学生去探究,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知识,自己在生活中寻找答案,有时探究的结果会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的内涵和中心,何乐而不为呢?